57.性:相续和变化

57.性:相续和变化

00:00
16:36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上一讲,我们分享了中观与唯识,最后都是汇归真如之境。


那么我们就顺便介绍一下,在《大乘阿毗达磨杂论集》,曾经说到有三种平等无分别,一种叫知足无分别,第二种是无颠倒无分别,第三是无戏论无分别。这实际上分别是众生、声闻和菩萨所有的三种无分别境界。当众生看到了无常,对无常有充分的认识以后,也就对事物有了放下,知道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总是物极必反,不可能永远花好月圆,那么也就没有更多的奢望了,这就叫作知足无分別;如果,作为一个声闻,对于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已经由观察得到了出世间的智慧,看到了其间的无我性,这就叫作无颠倒无分别。如果一个菩萨,知道了一切诸法都不过就是戏论,于是,除泯一切法相,得到了最极寂静的出世间智,通达遍满一切的真如,这就叫作无戏论无分別。当然,之所以叫无分別,无分别不是我们现在听听《心经》然后知道了这个道理,遇到什么事情,虽然让自己痛苦吧,但是想想也不过如此,都是真如幻化罢了,这个,还不能叫作真正的无分别,真正的无分别,其实是无作意的,也就是没有那种把心专注在什么上面产生了一定的精神活动的,如果是无作意,所以才叫作无分别,这个无分别,是一种定境,我们现在听了这么多课,应该对我说这个定境,立足于此介绍无分别,已经是比较容易理解了。


所以,我们这时候再回头来看中观与唯识,其实都是有三个层次的认识阶段,而最后都回归无戏论无分别智,那么,放到我们的“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来说,也是同样有三种平等,一种是看到无常,一种是看到了我空,一种是看到我法二空,那么,很显然,真正究竟的照见五蕴皆空,是应该能够达到无戏论的无分别智。


但是,我们会发现,唯识讲水有水性,火有火性,但是《中论》却彻底否定水有水性,火有火性,这两个到底是不是绝对对立?


实际上,中观似乎把一切法都认为是无所见无所有相,但是其实这是说无所住无定性,不是否认相续的存在,所以即使龙树讲到丝变成绢,也只是说丝会变绢,绢由丝变,这说明丝和绢都是无自性的,由此你都可以说〝无所有法〞,因为是瞬息万变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在龙树的观点中,丝是只能变成绢,而不可能变成布的,所以可见丝和布、绢为了表达的方便在某个瞬间还是有其假名的“性”的。所以龙树菩萨讲的无自性,也就是不要执着法为实有,但不是说他们不存在,而不过是空,只是有时候啊,龙树的用词,可能更准确地应该指后代的翻译用语,这些名相:这些用词,让有些人以为就是什么都没有,但其实空不是没有,否则就变成恶取空。但是也正因为有这种恶取空的偏差可能,所以为了纠正某些人的误解,唯识就特别强调了不要增益,也就是不要把假名安立的当作实有;也不要损减,把假名安立的当作没有,犯恶取空的错误。


二宗有时会因为这个“性”字产生一个什么争议呢?因为有了这个假名自性的存在,有时相关书上讲,就是有性而无自性。其实前面这个性是指假名自性,在唯识看来也是假的,所谓“唯事中亦有唯假”。但是有的人就理解,唯识还承认有个存在,而中观则破到无所有了。但是其实唯识也是认为这是假法,不是实在的,只不过这里侧重了刹那变化的相续性,所以注意到了他的“性”,故而假名安立。而中观,虽然说这个相续是刹那变化的,但是还是用到这些假名安立,隐性地承认了这些假名安立,认为绢与布就是不同的。但不同的是,强调了刹那刹那的变化。


而且二者都说到,这些凡夫认为实有的明明是非实有,但为什么又要用这些名言相呢?因为不说就没法让别人明白离言自性。龙树也是为了止其颠倒,所以就以凡夫执着的名字来说一下,但是内心还是知道“生住灭相无有决定”,所以说“但假为名字不久当灭,生住灭亦如是。凡夫分别为有,智者推求则不可得”。


从语言上讲,龙树有时说“无所见”,有人问一般人看到有和无,你怎么看不到呢?龙树说,因为一般人不见诸法实相,所以生起种种戏论,智者见法生则灭无见,见法灭就灭有见。而恰好唯识说到有似乎就不一样,而且“瑜伽”中说有和非有,“非一切都无所有”,所以大家觉得他们观点很不相同,其实这里的“非一切都无所有”,实际上就是说你不要在看到刹那刹那变化的时候连相续性也否定了。


所以,一个似乎连有都否认了,而另外一个还承认有,有宗,空宗即由此而来,但是其实他们只是运用语言上有些不同,真正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讲起来,都是语言惹的祸。


龙树最后是说一切法皆空,要见诸法实相,所传承的圣弥勒说,是讲最后达到平等的真如观。大家其实都认为相续性是假,而且这个假的相续按一般众生的语言,也是有其方便的假名安立的“性”。有的唯识的书是直接说有自性的,但是又同时说无自性,其他就是标明假言自性和离言自性的不同。


如果能够搞清楚他们各自的语言系统,就能够明白其实他们在说什么,以及明白他们并没有区别。不过是针对当时众生的偏差提出相对有所侧重的角度,但都是阐述宇宙的真理。从佛教史的发展来看,龙树的中观先出来,以后才有唯识,唯识的出现是为了纠正某些对龙树理论的误解,假想下,如果是唯识先出来,应该也是会有一些众生产生误解的,就像现在有些人甚至因为这个“水有水性,火有火性”的说法,以为唯识是说外在的假有是真的有,那么当出现这种认识上的误区,龙树也会出来做相应的纠正,但并不意味着唯识当时真的就像人们所误解的那样,所以,不过都是应缘而生,是众生解决偏执的需要。否则,像历史上争论得这么激烈的两位:戒贤和智光,人家怎么都还是叫他们两位“菩萨”呢?缘起法可以说是佛法中最基本的法则,也是一切佛法的基础,法印圣则,也是佛法的基本原则,而且既然是菩萨,就是不仅证人空,也证法空,如果连最基本的错误都要犯,怎么可能成为菩萨?这个菩萨肯定不是一般叫叫的,只不过是应众生需要演出一场渡众大戏,记得曾经有一位历史上的高僧,我一时记不起他是谁了,好像是圆测大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证一下,他曾经说过,两位大德的辩论,令众生更加明晰了教理――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我这样说呢,实在不是我和稀泥。我记得,曾经有学界前辈很善意地劝告我,搞佛学研究要像个学者,客观一点,不能都用佛教徒的感情,但是,我是确实从学术的角度也觉得佛法很好,而且无论唯识、中观,这两宗都很好,这是认真分析得出的观点。为了满足一般人说的客观就一定认为好也要说不好,非要有个好有个不好,这种勉强可能本身就成了一个不客观,还是怎么认为就怎么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梵2022

    越听越听不懂啦

    师红长老 回复 @一梵2022: 可以让助理带你进学习群,有不懂的地方在群里问

  • 1501129gvpb

    我个人浅显得理解:觉得佛学学者,如果不自修,仅仅是位语言翻译吧。好比公司的翻译,他们不自己做生意,仅仅帮人家翻译,得不到大利益!学者也一样,仅仅停留在考证著作等上,没有实修实证,得不到大自在妙用!

    师红长老 回复 @1501129gvpb: 的确如此

  • 江心云隐

    这节课听懂了,一通百通!

    师红长老 回复 @江心云隐:

  • 1391287tjeq

    无分别 还分好的

    师红长老 回复 @1391287tjeq: 空和有同时存在,空的角度无分别,有的角度有差别

  • 1880292阿豆

    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

  • wmcj20n3s582t0axjbhw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 1800169ztsn

    真正的无分别,其实是无作意的,也就是没有那种把心专注在什么上面产生了一定的精神活动的,如果是无作意,所以才叫作无分别,这个无分别,是一种定境,

    生命之舞_vv 回复 @1800169ztsn: 证得了么?还是推断?

  • 意境映相

    我们这时候再回头来看中观与唯识,其实都是有三个层次的认识阶段,而最后都回归无戏论无分别智,那么,放到我们的“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来说,也是同样有三种平等,一种是看到无常,一种是看到了我空,一种是看到我法二空,那么,很显然,真正究竟的照见五蕴皆空,是应该能够达到无戏论的无分别智。

  • 意境映相

  • 水晶球品质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