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关于两种三时说

55.关于两种三时说

00:00
14:44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就上一次分享的内容,继续我们的探讨。


其实这个真如之境,以及所谓的无功用行的境界,其圣缘起用,并不是属于唯识的专利,中观的最后,也是如此的。两个学派都是源自大圣佛祖的真正的教法,而且是大乘教法。所以在《杂阿含经》里也是这样讲:

“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越苦恼。得真如法。”

这里的一乘道其实就是佛道,成佛之道。


所以虽然两个佛法理论体系看起来是很不一样,甚至有的人就归纳说,中观是空宗,因为它是一直在强调空无自性,而唯识呢,却是强调了唯识所现,所以就是有,因此,一是空宗,一是有宗,但是经过我们前面的讨论,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虽然它们契入的角度不同,实际上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讲般若,讲自性空,讲空有不二的中道,讲缘起性空,并且由这个智慧,汇归到最终的真如之智。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其实在最初的源头,在这二个学派的祖师龙树、提婆和无著、世亲的时代,并没有产生正面论争,仅仅是两个学派的教义各有异趣。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龙树菩萨虽然在《中观论》《十二门论》等中间广说真空、无相,但也在《十八空论》这本书中间论述了方便唯识和正观唯识的区别,而且,在《大智度论》中充分阐发了如何发挥积极的妙有;而无著、世亲虽然始终瑜伽、唯识中论所讲述的“有”论,但是两位唯识祖师都曾经注解提婆的《百论》,而且都名列〈百论〉的十几家注释者之列,无著也曾经撰写过《顺中论》,注释龙树菩萨的《中观论》。那个时候,两个学派虽然对空和有各有侧重,各有主张,但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冲突,而且不仅是没有冲突,甚至还能够彼此涵融。


但是到了后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空有之争就出现了,大家一般都认为,龙树和提婆的学派系统,是主张诸法皆空的;而无著、世亲的教派体系,则是主张诸法为有。


而其实空有之争,并不是只存在于这两者之间,其实在小乘佛教也曾经存在空有论争,比如在佛祖涅槃以后的一个时期,小乘的分派多达二十多部,而且相互之间每每彼此立义,相互论争,毗昙宗和成实宗是两个小乘的分派,都传入了中国,而且成为中国十三宗中的两宗,南北朝时期,江南多盛行成实之学,北方则偏重毘昙。他们也是各有许多空与有的争论。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大乘佛教中的空有之争,那就是两个学派,唯识和中观。当时,空有二宗,都形成了自己的三时教判。


近代的戒贤和智光两位菩萨论师,都是那烂陀寺有名的大德,在当时的印度都非常有名,人们以日月相称,但是,他们两个所承的宗派各不一样,所以所持的观点也不相同,戒贤远承弥勒、无著,近代的祖师是护法和难陀,他所持的三时教,认为第一时是说佛在鹿野苑说小乘法,也就是“四阿含”等经,虽然说生空但是还没有说法空,所以是非了义的。而第二时,就是龙树他们所建立的般若学派,虽然针对众生的虚妄执着,也就是唯识所说的遍计所执性,依他们的自性说了诸法皆空,但却没有说依他起、圆成实的唯识之理,所以,也是不了义的。而第三时,就是根据大乘正理展开说三性三无性的唯识之真理,戒贤法师认为这才是了义的。因为第一时只度小乘,第二时只度大乘,到了第三时才是真正普摄群机。而另外一支智光大师,则是远承文殊、龙树,近承提婆清辩,按照般若、中观等诸种经论,也立了三时教,把佛在鹿野苑说小乘法,立为第一时,这时心境俱有,第二时是境空心有,讲唯识义理,还是有心,自然就没有达到中观所说的究竟的一切法自性空,所以当然也被认为是不了义的,所以,只有到了第三时才是真了义,这时候,就是专为上根人说无相大乘,达到心境俱空,平等一味。


我们看了就知道了,他们对第一时教的判定是一致的,但是对第二时和第三时的判定刚好反了一下。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关于中观和唯识的理论,就非常清楚,中观的理论,虽然最为脍炙人口的是最终达到了一切法自性空,但是,其实也讲了许多的缘起性空,而且,对于中观来说,其空是针对有而空,最后达到圆满无尽的圆成实的真如境界,虽然中观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心的重要,但是,实际上,在有些言论中,龙树菩萨也注意到了心的作用。


而作为唯识,是不是真的到最后强调了心就没有把心空了呢?一般来说认为玄奘立第八识阿赖耶识,但是也讲到了佛位的无垢识,而真谛大师等在第八识之上更立清净的第九识庵摩罗识,我也说过,甚至还有立十三层识。这里呢,是先就一般的讨论而进行讨论。所以先说明,实际上庵摩罗识和无垢识讲的是一回事,都是认识到了心的体、性,在《大乘密严经》里面,金刚藏菩萨在佛前说道: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说明阿赖耶识的性就是玄奘唯识中所说的无垢识,世间人的阿赖耶识和如来的清净藏无垢识,就好像戒指和黄金的关系,这就已经说明了:如来的清净藏──如来的无垢识──他就是世间人的阿赖耶识所转变而显现的,两个名称所说的心,其实是同一个心体。佛陀用黄金和戒指作为比喻,认为二者既不能说是完全相同,也不能说二者不同,因为戒指还是黄金打磨而成的啊。同样的,世间众生的阿赖耶识,经过证悟、修行消除性障,消除无始无明之后,就可以转变成佛地的真如所依的无垢识。到这时候,心境俱空,回归真如自性,也是一切自性空,一切空有不二。


所以,实际上两个学派,它们本来是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据说两位大师当时争论得相当厉害,而且这样的争论一直延续到后代,包括到了现当代,也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法师或者高德们,持一宗而斥另一宗。那么对于这么一种现象,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作臧否,只是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效法历史上一些言语谨慎的高僧大德。


比如大唐时期华严宗贤首大师法藏法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他《金师子章》的部分内容,他根据两宗的立论,就这样说,清辨大师他们中观一派的义理,强调了色即是空;护法大师他们唯识一宗,则是认识到空即是色,如果两宗的义理相互圆融,那就是举体全摄了。


而且,他也认为戒贤大师所说,第三时可以摄受三乘之机,是比智光大师所说的了义教法只能摄受独觉、菩萨乘,显然摄受的面要更为广大,但是,智光大师的了义教法是要所有众生都趋向大乘了义,又比戒贤大师所言了义教法还有三乘之分有所不同,从利益众生的角度而言显然前者更为殊胜;而就理上而言,如果说戒贤是讲境空而心有,那么,确实是不够了义,而智光说心境俱空,缘生即是空,当然又更显殊胜了。


很显然,这个评价是就两位大师各自的理论阐述而言,而且有所调和。

对圣者的评论要言语谨慎,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阳光灿烂_bq

    我刚开始听佛法听不太懂,有哪里买心经?想先读一读再听是不是要容易懂一点。

    师红长老 回复 @阳光灿烂_bq: 可以让助理拉你进群,有问题可以及时讨论

  • 厚德载物_1a0y

    有点难啊

    师红长老 回复 @厚德载物_1a0y: 多听几遍就不难了,这门课听明白了,就把基础的佛法体系掌握了。

  • 木子_1ra

    声音如潺潺流水,润物细无声

    师红长老 回复 @木子_1ra:

  • 奕海寸心

    追听一听就懂的心经,获益非同寻常,心经相伴,心所归依,随着深入,自是不可思异,或许佛果枝头,如果此经讲后,本人非常期望金刚师红讲说金刚经。

    师红长老 回复 @奕海寸心:

  • 课程助理之一

    沙发,喜欢长老的课程

    师红长老 回复 @课程助理之一:

  • 友听有知

    追到长老最全的课程,喜欢,感谢喜马拉雅平台,感谢长老的正法教诲

    师红长老 回复 @友听有知:

  • 1778276dlwq我想知道

    讲得好!受益

    师红长老 回复 @1778276dlwq我想知道:

  • 意境映相

    其实这个真如之境,以及所谓的无功用行的境界,其圣缘起用,并不是属于唯识的专利,中观的最后,也是如此的。两个学派都是源自大圣佛祖的真正的教法,而且是大乘教法。所以在《杂阿含经》里也是这样讲: “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越苦恼。得真如法。” 这里的一乘道其实就是佛道,成佛之道。

    意境映相 回复 @意境映相: 讲的太好了!

  • 意境映相

    所以虽然两个佛法理论体系看起来是很不一样,甚至有的人就归纳说,中观是空宗,因为它是一直在强调空无自性,而唯识呢,却是强调了唯识所现,所以就是有,因此,一是空宗,一是有宗,但是经过我们前面的讨论,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虽然它们契入的角度不同,实际上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讲般若,讲自性空,讲空有不二的中道,讲缘起性空,并且由这个智慧,汇归到最终的真如之智。

    意境映相 回复 @意境映相: 讲的太好了!

  • 音舒

    这一讲讲了空观一宗和唯识一宗的两种三时判教观点,教会我们如何看历史上的空有之诤,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圆融以及深怀敬畏之心的佛弟子,非常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