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孩子都是自家的好

第19讲:孩子都是自家的好

00:00
08:49

我们接着看《大学》。



《大学》中说,为什么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关键在于修身呢?“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就是因为,人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偏差,反映到和身边人的关系中,就会出现家庭关系处理不好,不能齐家的问题。


比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是偏激,有偏见的意思。人们都有这个弱点,就是对自己特别喜爱、亲近的人,往往会失去公正的判断,会偏听偏信偏爱。


《韩非子·说(shuì)难》中记载了一个“智子疑邻”的故事。说宋国有一位富有的人,因为连续多日降雨,他家房子的院墙被雨淋坏了。他的儿子就跟他说,不赶紧修好的话,恐怕会有小偷来偷东西。而他家邻居的父亲也说了同样的话。


结果,天黑之后,果然来了小偷,把他家的财物洗劫一空,损失惨重。这位有钱人呢,“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使劲儿夸他自己儿子聪明,有先见之明,而一心怀疑,领居的父亲就是干坏事儿的盗贼。


这就是“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因为偏爱自己的儿子,而失去正确的判断。


同样的,人会常犯的毛病还有,“之其所贱恶(wù)而辟焉”,因为讨厌、鄙视某个人,对他心存成见,而态度偏颇,有什么坏事儿都认为是他干的,而失去正确的判断。


《列子·说符》中记载了一个“邻人疑斧”的故事。说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头,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看那个孩子走路,像是偷斧头的;看他面目神色,也像是偷斧头的;听他说话的语调,更像是偷斧头的;反正看他动作神态,越看越像偷斧头的。不多久,这个人去后山里挖土时,突然找到了自己的斧头,没丢,自己落在后山了。改天,他再见到邻居家的孩子呢,看他动作神态,又怎么看怎么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这说明,对于事物,我们先入为主,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就会歪曲事情的本来面目,出现认识上的错误和偏差了。


《大学》接着说,“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人们对自己有所害怕畏惧的人,往往没什么事,见到他也会心里发抖,矮上三分,因为过度畏惧而产生判断或认识上的偏差。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对自己所怜悯、同情的人,一见到,就觉得对方可怜,因而过度地怜惜、照顾他,是我们自己的判断或认识产生偏差。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而对自己看不起、傲视、怠慢的人,往往又不加分别地瞧不起人家,总认为他不值一提,不堪一击,结果产生判断和认识上的偏差。


你看,往往不是外界的人或事儿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没有放正,带着主观认识上的偏见,而使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发生扭曲,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给别人造成伤害,给家人带来困扰,给事业埋下祸根。很多时候,外界出现了问题,其实都是因为我们自身出了问题,所以儒家非常强调,凡事要“反求诸己”,遇到事情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大学》中接着说,“故好(hào)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正因为人存在主观偏见,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所以,喜欢一个人,同时又能清醒知道他的缺点是什么,讨厌一个人,又能理性客观地发现他的优点在哪里,能够这样公正地看待事物,处理事物的人,在整个天下来看,都是太少见了啊。


所以,这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容易犯的毛病,怎可以不用修身进行对治。


《大学》中说,“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所以,民间有句谚语,说的是,人们啊,往往看不到自己家孩子身上的坏毛病,总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最好;而又总觉得自己家的禾苗长得不够壮硕,没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好。


也正如民间开玩笑的话,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好,老婆都是别人家的好。


最后,《大学》中说,“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这就是说,自身没修养好,充满了偏见和贪婪,是非都分不清,一碗水都无法端平,做事不是偏袒这个就是伤害那个,就不可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比如,两个孩子,总是不自觉地偏爱小的,总对大的说,你是哥哥,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很可能会让老大感觉,父母不爱自己了,造成情感扭曲。比如,夫妻总觉得自己的父母最亲,对对方父母总是看着不顺眼。比如,父母,总是偏爱自己的儿子、女儿,造成婆媳关系的紧张等等。自己修养不够,连家庭的事儿都会搞不定,或者说,“身不修,不可以齐家”,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接下来,《大学》又讲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为什么治理国家,必须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呢?我们下一讲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zeying

    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