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集】无为与雌性比喻

【第41集】无为与雌性比喻

00:00
14:58

今日知识卡片



今日课程内容

我们讲过,老子常用水,婴儿,和雌性作比喻来表达他的基本思想。水、婴儿、和雌性的比喻都与柔弱、被动、灵活有关,可以比较形象化地表达他的无为理论。水和婴儿的比喻比较好懂,但雌性的喻意比较隐晦,内容比较丰富,也引出很多不同的解说,值得我们稍微深入地讨论一下。

陈鼓应先生曾经说过,世界女性主义开大会应该挂老子的像,老子是最早的女性主义者。这种说法当然有玩笑的成分,不过,陈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大概是因为《道德经》中用了很多雌雄对比的说法,而在雌雄之间,老子总是提倡或强调雌性的柔弱胜刚强的特点,而不是强调雄性的刚强和主动的特点。这可以使人想到女性的性格特征。此外,老子也用牝、牡的比喻,牝就是雌性的意思,牡就是雄性的意思,牝牡和雌雄是同样的意思。古书中有“丘陵为牡,溪谷为牝”(大戴·易本命)的说法。显然,古代以向外突出的形状为牡或雄的特点,以向内凹陷的形状为牝和雌的特点。在牝牡之间,老子同样是推崇牝的特征,并用来说明他的理论主张。六十一章说:


大國者,下游也,

天下之牝也。

天下之交也,

牝恆以靜勝牡。

為其靜也,故宜為下也。


这里用的是帛书本,大意是说,大国应该处于江河的下游,下游是天下江河的交汇之地,也就是天下之牝,代表应该提倡的天下的雌柔之道。牝或雌性总是以静的姿态优胜于雄性的特征。因为牝或雌体现静的原则,所以应该处于万川归海的下游。



老子在这里为什么要讲牝牡即雌雄的关系呢?这是为了以牝牡或雌雄的关系来比喻大邦国和小邦国的关系。原文接着说: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國者不過欲并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
則大者宜為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


大意是说,大国甘愿处于小国之下的姿态,就可以获得小国的归顺;而小国甘愿处于大国之下的位置,就容易归顺于大国。大国处于下位的姿态可以获得小国,小国处于下为的姿态可以归顺于大国,这是因为大国不过想将小国吸纳过来,小国不过想并入或侍奉大国(以便得到保护)。这样大国和小国各得其所欲,所以大国应该采取在下位的姿态。


对这一章,已故哈佛大学教授,思想家史华兹(Benjamin I. Schwarz, 1916-1999)说,雌性在性交活动中表面上是被动的,然而,“牝恒以静胜牡”,实际上是雌性在生育过程中扮演著引导的角色,它们在性交和生育过程中的行为方式都是“无为”之为。所以它们代表著非自我坚持的、非自私精明的、非精心考虑的、非特定目的的生育和生长过程。靠著这样的过程,空虚引起了充实,安静引起了行动,“一”引出了“多”。所以,雌性是老子之无为原则的典型体现(Schwartz 1985, 200)。史华兹的分析揭示了老子的雌性比喻的内容和他的哲学主张之间的有机联系。本章显然是以雌雄关系来比喻说明大国应该採取的对外交往的原则。老子强调,大国应该甘居下游,以柔弱歉下为国策。在一般的对外交往中,大国通常会炫耀其伟大,展示其强盛,自居于他国之上。老子所说显然是针对这种现实的一般的态度所作的批评和建议。河流之下游已经是比喻,“天下之牝”则是进一步的比喻,是为了引出“牝恒以静胜牡”的道理,即雌性常以静制动,胜过雄性。老子试图从实际效果的角度来说明大国柔弱歉下的意义。这是中国哲学通常使用的类比论证的方法。


在本章中,老子更关切的是大国、小国各得其欲的自然而然的、和平的关系和秩序,而不是强权压迫下的秩序。老子显然是反对大国恃武力之强而征服小国、统一天下。原文说“夫大国者不过欲并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这里的论证不是单从大国、或单从小国的立场出发,而是从天下的立场出发,主张大邦、小邦各得其所,和平相处。这里老子并不反对大国“并畜”小国的欲望,只是主张大国以雌柔守静之道实现此愿望,而此愿望的原则是自利、利他的双向互惠,因为小国可以自然依附于柔弱歉下之大国,而没有屈辱丧权的担忧。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相对照,老子的理论似乎是一厢情愿,但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来看,暴力征服毕竟不是最佳选择。大国与小国之间、强国与弱国之间、一切国家、种族之间的自然的、和平的、和谐的世界秩序,毕竟是永远值得嚮往和追求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老子的时代所说的国是诸侯国,国君不论大小,都是周天子的臣属或亲戚,因此所谓国与国之间没有强烈的对抗情绪,这和战国时代开始的大国角逐争霸的情况有所不同。老子提倡雌柔原则,提倡大国甘于为下而不施暴、小国甘于为下而不逞强,这是有利于天下和平的。


尽管老子的希望和主张未能阻止后来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但其理想还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在于不要为争夺领土和人民而发动战争,攻取抢夺。当然,我们今天所讲的国家都是主权国家和民族国家,其关系不同于老子时代邦国之间的关系。但是,国与国之间以雌柔守静为上就是以和平为上。和平为上,似乎是国际社会的主流观念,特别是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都在有意识地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也很少发生大国靠暴力吞并小国的事件,很多小国在大国之外都生存得很好,如瑞士,比利时,瑞典、挪威、丹麦等国都是小国,但都相当富有,百姓生活都相对安逸,并非生活在大国的威胁阴影之下。瑞士这样的小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不靠某大国保护,也能长期享受安定的环境,这种国际秩序也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总起来看,雌柔守静还是有利于理想的世界秩序的,而相对来说,恃强凌弱、或以弱逞强,都是不好的。


《道德经》第六章还有“玄牝之门”的说法,原文说: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大意说,幽深的山谷之神是不死的,这就像神秘莫测的雌性之物。神秘的雌性之门户,可以称之为天地的本根,它好像绵绵不绝地存在着,它的功能永远不会穷尽。

这里所说玄牝之门是神秘的雌性的生殖之门,不过这是用来比喻道作为万物之总根源的功能,而不是在讨论女性的生殖器官或生殖功能本身。玄牝之门是比喻之词,比喻天地之根的特点,也就是道作为万物之总根源的特点的。这里不能将玄牝之门本身当作老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不少讲《道德经》的人会说《老子》受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或女性生殖崇拜的影响,这是没有文献根据的。第一,古代有母系家长制,没有与父系社会相对应的母系社会,人类至今没有发现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制度。第二,玄牝用来比喻天地之根的特点和功能,并不是强调生殖器官本身的重要性。将老子思想归之于生殖崇拜就转移了老子思想的价值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还有“知其雄,守其雌”的说法,就是说,男性知道雄性的优势,但是要自觉地实行雌柔的原则。这一章比较长,以后我们会专门讨论这一章。这里先简单说一下,老子思想推崇雌柔之道,但这不等于提倡所谓的女性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子理论完全没有涉及男女问题,也不可能有女权意识。将老子思想与女性主义联系起来的人没有考虑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老子》的时代,“男女”已经是很常用的词语,但在《老子》中却偏偏一个关于男女的词都没有用。显然老子根本没有考虑男女问题。和其他先秦典籍相比较,其他典籍大都讲到男女之词,但很少讲雌雄或牝牡;而《道德经》从不提男女之词,却反复强调玄牝和雌柔。这说明《道德经》思想的独特性。老子显然不是要谈男女问题,所以他完全不提“男女”二字。我们硬要把他的哲学和男女问题、和女性生殖崇拜、和母系社会拉到一起,显然是不适当的。

老子为甚麽用“雌”、“牝”而不用“女”?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些揣测。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样作是希望可以避免误解,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其意义恐怕在于“雌”、“牝”的说法既可与动物甚至万物相通,有广泛的普遍性,又可隐含男女之别,引发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联想,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较为直接的暗示意义。这样既有相当的普遍性意义,又有较明确的针对性,正适合表达老子思想的普遍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原则。

这里我们强调牝牡、雌雄是比喻之词,不是直接谈男女问题,也不是在谈男女的社会地位问题,但这也不是说,提倡雌柔原则对男女问题完全没有启示意义,提倡雌柔原则毕竟不同于提倡雄性原则或刚强原则。这对于我们思考和发展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还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这是另一个话题,我们以后或许有时间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的课后思考题是:老子为什么讲“牝恆以靜勝牡”?这对处理大小邦国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意义?与无为的主张有什么相通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老子哲学重视雌或牝的理论倾向?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或问题,下次答疑时间我会回复和讨论大家的想法和问题。也欢迎大家将今天的知识卡片转发给喜欢《道德经》的朋友们。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玛若巴

    雌性以静制动,胜过雄性。

    刘笑敢 回复 @白玛若巴:

  • chm2020

    古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现在的国与国之间关系有较大差别。

    刘笑敢 回复 @chm2020: 那时的国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

  • chm2020

    在古代知道的很少,老子感悟到玄牝之门是生命之源!

    刘笑敢 回复 @chm2020: 是比喻

  • 容容读故事

    守其雌,知其雄。 一个是守,一个是知道而已。

    刘笑敢 回复 @容容读故事:

  • 京七爷

    陈鼓应的译解错误太多了,不知道他是怎么成为权威的

  • 和_vvv

    以下为上,以退为进

  • 和_vvv

    各得所欲,慈柔守静,牝恒以静胜牡

  • 1387250rxte

    回答老师的问题:只有大国才能做到心怀天下,容纳天下,或者能够胸怀天下的君主才能做大做强。以静取天下,而非暴力强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