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购买本课程的同学,请添加正安答摩半夏微信号【damoxzs】,回复数字666,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活动,还会派发多种福利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以太极图为中医的推理模式,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用了,今天我们强调的是它的简易跟简明的特性。
《易经》的本意之一就是简易。《周易》那句「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就说明了它真的是简单的,要不它就不叫《易经》,而应该叫「繁经」。
《周易》是论道之学,大家都听过「大道至简」这句话,而不是大道至繁。
道的简明,可以包括哪些内涵呢?
首先,简单可以演化复杂,老子的那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的就是这种概念。
而《周易》本身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表达的也是这种模型。
可以说,万物源于至简的「道」。
第二,「简」可以驭繁。
基于复杂由简单演化而来的前提,逻辑上就可以直接以简驭繁。也就是说,既有分类,就有共通规律,这个共通规律就是道的简明。
第三,简单的就容易明白,我们叫做「简则易知,简则易从」。
也就是说,「道」或者是规律是很容易懂得,因此也很容易掌握与运用。容易到什么程度呢?普通老百姓都能明白。
现代人有一个习惯,是什么?就是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情硬生生地搞成了复杂,而古人呢,很擅长把本来复杂的东西归纳得很简明。
把本来很复杂的东西归纳得很简明那叫做智慧,那假如把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复杂,那叫做「二」。
既然道都以规律来显示,那么学《易》强调的是一个「悟」字。「悟」的线索在哪里?就是易学之中所蕴含的规律或原理。而阴阳之道、五行之道的推演,都可以用最简便的内蕴阴阳时空意义的太极图来推。
下面这个春夏秋冬的太极图,我们已经比较熟了,下来,就看它的一些用法。我们可以按照季节来讲。
现代人有个什么操作比较常用呢?就是补阳!
你说为什么补阳常用呢?因为现代人阳虚体质太多了。
为什么现代人的阳虚体质那么多呢?首先我们看看现代人是怎么生活的。
第一个,冰箱。你看,北方古代也有冰天雪地,但是南方,尤其像广东这样的地方,从来就没有冰的。从来没有冰的地方,也就是说你那个地区的人,压根可能接受冰的程度就低于其他地方的人。
我们现在很多东西都是先放到冰箱冷藏了,然后直接拿出来。比如饮料,比如水果,水果大部分本身就寒的,冰过再拿出来,那就寒上加寒。冰过的饮料更不用说,本身是寒。
另外一个,滥用抗生素。西医是没有寒凉温热的观念的,但是中医是根据人体的反应性来判断一个药的寒凉跟温热。抗生素用得多,尤其连续点滴抗生素,很多人表现出来是什么呢?出冷汗,整个人疲惫感,然后拉肚子,小便清长。这些就是寒的表现。
另外一个,就是有事无事,不管是实热,还是阴虚火旺,还是阳虚阳浮的假热,都以为是真热,喝凉茶。
还有一个就是空调。其实空调在夏天很热时不是不能开,但是开,应该有个度,以什么为度呢?不是以冷为度,而是以不热为度。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现代人大部分是不晒太阳的,真正体质是热底的其实不多。
倒推回二十年前,热底的人真是多。
为什么?第一个,劳动人民的比例比较多。第二个,即便你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者,你是个白领,你上班、下班至少要走路或是骑自行车。假如路上骑自行车有一个小时,那么晒太阳的量基本够了。现在我们连太阳都不晒,其实太阳是最自然的补阳剂。
讲回来,你说春夏秋冬的补阳有什么讲究呢?我们看看,我们在太极图的中间画条横线过去。我们在《二十四节令与阴阳旋转的关系》那一讲也讲到动态的太极图,我们可以看看文字版里面的那个夏天的太极图,阳鱼的鱼头在上面,那条横线代表地平线,而地平线以下是一片阴寒。等于说,夏天热在地面,而地底是冷的,那么类比人体其实也是热在上部,下部是寒的。
假如是一个阳虚的病人,他在夏天补阳,好不好呢?
好!因为这个时候即便是阳虚的人,他的阳也是最多,这个时候补阳最符合经济学原则。
但有一个前提,由于阳气容易上浮,这个时候补阳最好给我加上像龙骨、牡蛎这样的潜降药,补了阳把阳气拉到下面,这样不容易上火。
但是到了冬天,冬天我们整个太极图应该怎么画呢?调转了180度。
这个时候在太极图的中间画一条横线,你就发现,阳气藏在了横线以下,也就是阳气藏在了地里面。由于阳气藏在了地里面,地面没阳气,所以,地面一片阴冷。
它不理想的地方是,阳气少了,所以冬天补阳需要的力度是比较大的,但它的好处是阳气归根了,在下部了,不容易上火。所以,这个时候补阳,理论上你直接补阳就行了,不一定需要用潜降药。
我们再看看昼夜晨昏的阴阳分布,其实昼夜晨昏的阴阳分布,跟刚才春夏秋冬差不多。
我发现现在不少临床医生,碰到病人说发热的时候,是量体温量到有发热,不太会问他在什么时候发热。
其实什么时候发热对诊断意义是很大的。比如我们中医讲的湿温,它是午后发热,那还有什么热是中午之后的呢?
几乎可以这样讲,凡是体内有邪气郁阻了,比如有湿,有痰,有瘀,有食滞,甚至情志忧郁,憋住的气藏在里面的,到了下午之后,郁热就出来了。我们从文字版所附的那个图的箭头方向看过去,下午的时候是阴在外,阳在内,这时,阴裹住了阳,阳被憋在了里面,这种被憋住的热,邪郁导致的热,由于越憋越厉害,就郁而化热,使得热上加热,所以这类发热,一般是中午之后到晚上,热度是最高的。
所以你看,时段在太极图中,你根据它一推导,很容易你就推敲出这个用药该怎么用。
好,既然你是郁热,午后加重,我怎么办呢?
你说是不是以清热为主?不是。有热我为什么不以清热为主呢?清热固然可以去热,但清热又带来一个药性寒凉,寒性凝滞,可能原来的郁热会郁得更厉害。那这个时候怎么办?
你应该是疏散阳气为主。我们前面在《第37集 顺势思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讲过,就好像一个房子很热,其实我们有两种方法让它没那么热,第一种就是开空调,相当于刚才讲的用清热药,第二种不是,把门窗打开,让空气对流,热气散出去,这个就是对付郁热的主要方法。比如用行气药,用解表药,用发散药,在散的基础上略加清热药。
明白了道,整个治疗,你心中就明白多了。
我们再看看东西南北阴阳量的分布对人体的影响。
南方的太极图就相当于刚才所讲的夏天的太极图,它的特征是阳气在外部,在上部。而北方的太极图就相当于刚才讲的冬天的太极图,它是阳气在下部,在内部。
好了,由于这种南北的体质特征,带来的治疗特点不一样。
我们看看古人对一味药的描述,再看看这味药放在太极这个内蕴里面是怎么推的。我讲的这味药是大黄,《本草崇原》有这么一段话:「西北之人,土气敦厚,阳气伏藏,重用大黄,能养阴而不破泄。」「东南之人,土气虚浮,阳气外泄,稍用大黄,即伤脾胃,此五方五土之有不同也。」
怎么解?
首先,西北之人,阳气伏藏,我们再看一次刚才那个太极图。顺着箭头的方向看,西北之人是阴在外阳在内。
而东南之人,我们再看这个太极图的箭头所指的位置,东南方的人阳气是在上,在表,这是阳在外,阴在内,阳气容易外泄,这个不难看出。
问题在于,「西北之人,土气敦厚」「东南之人,土气虚浮」,怎么来的呢?
还是天人相应问题。我们看看中国的地势:中国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所以古代有个说法叫「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为什么这样说?
西北地势高,地势高就显得天低,所以叫天不足;东南真的是地势低,那么就对应上了地不满。好像我们广州,广州最高的那座山叫白云山。它多高呢?才三百多米,连海拔两个字都不好意思说。
地势低就说明土气薄弱,所以广东人脾虚特别多。地势低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水往低处流,所以广东特别湿。当然,广东湿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日照时间长。日照时间一长呢,它可以把地里面、河里面、海里面、湖里面的水蒸发上去,「地气上为云」,然后再「天气下为雨」。
有些听众朋友看过《伤寒论》,学到「承气汤」,有一句讲用大黄的叫做「急下存阴」,其实我觉得这句话要活看。
放在北方土气敦厚、阳气伏藏的人身上用,用大黄确实能「急下存阴」,我一下把实热去掉了,让它不会长时间在人体里面耗伤人体的阴液,就等于说长痛不如短痛。
但是东南方的人,假如按照大承气汤的原量来用,那就不叫「急下存阴」了,而该叫「一泄千里」。土气虚浮啊,阳气藏不住啊。
所以,中医之道展现的无非就是自然与生命各种运作方式的共通性,最为深奥的道理往往可以用最简约的形式来体现。
《周易》是论道之学,大道至简。
大化流衍的宇宙,无限层面的大千世界,实际上都可以用最简的太极图来解释。将复杂性简化为规律性,这就是易简,或者是简易。
下一讲我们讲如何更圆通,更圆活的应用太极图来推理。
(本集完)
听了潘先生的课 有听不够的感觉 昨天我开车听了九个小时 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听到这样有益几代人的课程 同时也想问一下 潘先生 我儿子左脑部 蛛网膜囊肿 今天晚上疼得厉害 现在住进了医院 想求潘先生 指点 治疗方案
1893991opft 回复 @阿力_2ob: 试试针灸吧
真是畅快
潘老师真可爱“把简单的搞复杂叫什么?叫二!”哈哈哈,听得好开心
感觉听不够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原来可以这么理解
正安答摩 回复 @北水0: 还有别的理解?
之前看到弹幕说凡购买专辑者可申请加入正安答摩微信群,当时有事未及时操作,现在找不到这条消息了,不知该怎么操作才能加入。
太棒了
好
文字版在哪里
听书真是享受,当然平时爱琢磨的人,才能入戏有缘,听着心里美滋滋的,感谢老师讲生活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