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沛聪。
今天为你介绍的书叫《世界小史》,他的作者是贡布里希。
贡布里希,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史学家,他的作品,比如《艺术的故事》、《理想与偶像》这两本书,知名度都非常高。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他的第一部作品,居然是一本叫做《世界小史》的儿童读物。
1935年,贡布里希应出版商邀请,写了这本书。《世界小史》一经出版,便受到极大欢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行销全球。
我们做父母的,都有一个感触。就算对成人来说,读历史都未必是件轻松的事情,更别说孩子了。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要写一本能读给孩子们听的历史书,同时要做到结构简洁明了、故事生动有趣、还能给孩子一定的启发,勾起他们的探索欲,并不是一件看上去那么容易的事情。
但是,贡布里希的这本《世界小史》却很好地做到了。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作儿童进入历史的大厦时,那一段平缓的阶梯;孩子们步入广阔的世界时,那一扇亲切的小门。
那么,这本书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下面,让我们深入本书的内容,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下这本书别具一格的地方。
第一,贡布里希搭建了一个怎样的历史世界?
第二,贡布里希是怎么把历史讲的有趣的?
第三,贡布里希希望孩子们从历史中得到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本书为孩子搭建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框架。
所谓历史框架,其实就是我们对历史的一个基本认识。比如在中国,只要是受过基本教育的人,基本上都能随口说出“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这样的口诀,这就是对中国历史最简明的概括。
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介绍一个人,我们可以向别人说明他的性别、身高、体重、相貌特征等等,但是都不如拿出一张照片来得直观。因为这是直接建立了一个形象。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历史形象”。
但贡布里希要写的是一部世界史,他要处理的信息量太大,要想搭建足够清晰的框架,就要退到足够远的地方去,这就好像站在太阳系的边缘,俯瞰地球。只有这样,才能撇开所有枝节,只关注全人类的历史进程。
在贡布里希的眼中,全人类的历史进程分为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最为重要的主题。
第一个阶段,贡布里希称之为史前时代。
这一时期,历史肯定是混沌不清的。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依据考古发掘,来推断那时发生的事情。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这个过程一定要借助伟大的发明,这些发明是什么呢?比如火,工具,语言,艺术,还有建筑。
贡布里希称赞了这些“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发明家”。虽然他们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人类摆脱蒙昧,成为像你我一样的人,正是因为这些发明家的出现。
第二个阶段,就是文明的出现了,最典型的就是在埃及和两河流域出现的最早的国家,这些文明,有了我们熟悉的大多数元素:农业,政权,文字,城市,法律,宗教,这些东西为后来的人们铺设了轨道,成为各种文化的最初样本。
第三个阶段,就是不同文化形态的出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印度文化、中华文化,在这个阶段,大家忙着形成各自的思想体系、风俗习惯,地球上的不同地方,开出了自己的文明之花。
第四个阶段,就是同一文化内部的竞争,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在随后的中世纪阶段,贡布里希着力向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的竞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争夺、基督教世界内部的争夺,等等。
第五个阶段,西方进入近代社会。竞争带来的是新的发展,中世纪晚期,大家开始找寻当时世界之外的新领域:有些人找到了基督教之前的希腊罗马文明的遗存,由此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有些人去找寻欧洲之外的世界,发现了新大陆,于是有了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有些人则执着地找寻基督教的真意,从而导致了宗教改革的出现。这一连串的运动让西方文明在最近几百年间,成为了最重要、也最有竞争力的文明。
第六个阶段,是西方文明完成转型,并由此成为近代以来主导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变革时期。文艺复兴等运动直接导致了西方文明的变革,大家在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这样生活?这种生活好不好?如果不好,那我们又需要怎么样的生活?
于是就有了思想上的革命,哲学家开始思考人,思考人应该怎么主宰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启蒙运动;接着就是社会的革命,人们觉得生活需要平等和尊严,法国大革命因此爆发;最后,还有生产方式的革命,机器开始替代人工,就是产业革命。而我们今天生活很多方面,是直接来源于这些革命的。
第七个阶段,就是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了。历史不断发展,它遗留的各种痕迹映照在今天的我们身上,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生活的样子,其实就是历史的种种遗存的累积。
看,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贡布里希的描述,把人类历史精简成几个词了:史前-埃及与两河-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大革命-现在。
这样,我们可以简便地把人类历史大致分割成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
一、我们怎么成为人的;
二、文明是怎么出现的;
三、各种不同的文化是怎么出现的;
四、各种不同的文化是怎么竞争的;
五、我们如何思考和发现自己;
六、我们如何改造自己和社会;
七、历史怎么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也就是说,在他构思全书的时候,关注的不是具体某个人,也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而是在历史的一个瞬间,“大家都在做什么事”。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再看历史的话,就清晰多了。如果再加一个辅助的标准:“文明的中心在哪里”,这样问题就变成了“那时,大家都在哪里,做了什么事”
可以看到,把历史划分为这七个单元后,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去讲述历史的话,历史的结构和条理都清晰多了,也更容易帮助孩子形成概念,记住那些看似纷繁的历史事件。
现在我们来谈谈第二点:在搭建了历史认知的大致框架以后,贡布里希在书中,为孩子们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故事。
孩子对于历史,最开始的兴趣也就是听故事。把历史当作故事来讲,是引导孩子进入历史门槛的一条捷径。作为一本儿童普及读物,作者应该时时注意到读者理解力的底端。在向人们解释概念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顾及到我们听众的理解力和感受,就像我们在和孩子交谈时,应该蹲下来平视他们一样。
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做到几点:
一、尽可能简单的解释概念。
二、尽可能简单的讲故事。
三、尽可能生动地建立形象认知。
首先是尽可能简单的解释概念。复杂抽象的概念是孩子理解历史的拦路虎。不加解释的话,故事显然讲不下去;但是解释得过于繁琐,又会极大地消解孩子的耐心。
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直观的认识。比如书中向孩子解释埃及在哪里,并没有摊开地图说:“喏,这是欧洲,这是非洲,这是地中海,这个方向是南方,这个方向是北方,我指的这一小段在实际的路途上有500公里”等等,如果要这么解释,孩子要么还是茫然无绪,要么就干脆打着呵欠走开了。
贡布里希只是说:“如果你想更精确地知道去埃及的路怎么走,按说你去问一只燕子就可以了。每年秋天天气转凉时,它们就会飞到南方去。越过高山,到达意大利,然后再飞一段,经过大海,就到了离欧洲最近的那部分非洲。埃及就在那儿附近。”
在这段解释中,有孩子喜欢的东西:燕子。燕子每年的南飞对于孩子来说,必定比地图上的指南针要亲切得多。而高山、大海这些非常具体的东西,也比抽象的多少公里要来得更容易理解。
又比如在谈到中国古代制度时,中国的统治形式也是孩子理解的一个难点,作者没有费尽口舌来详细解释什么是士大夫、什么是科举制度、什么是文官政治等等,而是把这些都替换成了孩子更容易理解的概念。
他告诉孩子们:“统治中国的不是贵族,不是军队,不是神职人员,而是学者。……谁能较好地通过考试,谁就能成为官员。”这样,尽管不是十分精确,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观念已,经足够让孩子理解接下来要说的故事了。
其次是尽可能简单的讲故事。简单不是简陋,不是粗暴的去皮留骨,简单的故事是经过精心裁剪的剪辑版,保留最能说明问题的那些东西: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足够了。
比如提到大流士远征希腊的时候,贡布里希说,“他装备了一支大船队,要摧毁雅典、征服希腊。但是这支船队遇到了大风暴,被刮到岩礁上沉没了。这自然让他火冒三丈。人们说,他让一个奴隶在他每次吃饭时都要连喊三声:‘大王,记住希腊人。’可见他的怒火有多大。”
这样的叙述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是并不失生动,在讲述这个事情的后果时,大流士让奴隶提醒他记住耻辱,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又比如,在讲到中国秦代历史的时候,贡布里希并没有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描述这一段宏大而复杂的时代,他只是简单地提到秦始皇做的三件事:焚书、统一中国和修建长城。的确,这三件事足够概括秦始皇的一生作为了。
最后是尽可能生动地建立形象认知。
孩子还没有建立成熟的抽象认知,如果在讲述历史的时候,其中充满抽象概念的话,孩子是无法理解的。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认知、把事件还原成场景,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较好地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全书的开头,作者并没有急着去讲述人类历史或者自然历史的开端,而是耐心的解释所有故事开头的那一句:“从前如何如何”。要讲述历史,首先要理解的是时间,是过去,是远古的尽头。故事从哪里开始?为什么是那里?还能更早吗?
作者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展开了整个对于历史的理解,他引导孩子想象时间倒流:首先是自己变成更小的小孩,然后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都曾是小孩,我们可以一直这么追溯,就像是站在两面镜子中间。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镜子和自己,直到最远的地方还无穷无尽。
整个比喻非常直观,可以快速地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无尽的历史”的观念。这样一来,书中的历史就从学术性、概念性的东西转化成感受性的东西了。也就是说,面对历史,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了解”历史、“掌握”历史,更重要的是“感受”历史。
真正活生生的历史,不是干巴巴的“在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在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里,那些已经化为尘土的人们,作为一个认识主体,曾经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曾引起他怎样的悲欢?
他特地提到他在档案馆看到过的一封信:“上面只写着:‘亲爱的妈咪!昨天我们吃到了好吃的松露,你的威廉。’这是四百年前一位意大利小王子写的。”
在贡布里希看来,历史当中充满了细节,像这封信一样真实可感,而这些细节,是由无数和我们一样的人们创造的。他兴致勃勃地和读者一起推想穴居人钻木取火的细节、带领读者前往罗马富人的别墅参观、为读者展示中世纪城市的日常生活、绘声绘色地描述路易十四每天的起床仪式。
即使在讲述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也不忘用一些妙趣横生的小细节,来加深读者的印象。贡布里希是这么向读者讲述温泉关战役的:
“波斯人要求斯巴达人交出武器。
‘那么自己来拿吧。’斯巴达人回答道。
‘我们的箭有那么多,’波斯人威胁说,
‘能把太阳都遮住。’
斯巴达人回答:‘那更好了,我们可以在荫凉下战斗。’”
这样的叙述,使得贡布里希笔下的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事件”的罗列,或者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的迷宫,而是让人能真实感受的“发生过的事情”。
最后,我们来说第三点:这本书为孩子准备了怎样的历史观,提供了哪些看待历史的入门方法?
通过上边两点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贡布里希讲述的历史,节奏明快,细节生动。但《世界小史》这样的普及读物,要想成为一本真正的好书,还必须提供主旨鲜明、而且说服力足够的思考。
我们知道,历史著作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积,它还必须向读者解释,历史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的可能。历史被哪些因素推动?这些动因今天还存在吗?还起作用吗?这些因素最终又将把我们推向何方?这一系列追问的回答,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历史观。
那么,贡布里希又为孩子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历史观念呢?统观全书,贡布里希为孩子们提供了三个观念和方法:
一、推动历史的是人类的发明创造。
二、了解历史需要足够的耐心,不要急着下结论。
三、对待历史要有一个乐观的态度。
首先,我们来看贡布里希是如何看待历史的动力的。
贡布里希在《世界小史》中,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上。在他看来,帝王将相的勾心斗角、政治家们的精明算计,固然引发了一件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真正推动历史的,很可能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在无意当中的发明。正是这些发明,最终让我们掌握了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谈到历史的开端时,贡布里希讲述了最早的那批人类,并叫他们是“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发明家”。这些发明家是谁?是尼安德特人,还有最早走出非洲人类祖先;他们发明了什么?有火、工具、语言、艺术、以及建筑等等。
没有人知道,真正发明这些的,到底是人群中的哪一个,但是,这不妨碍火、工具、语言成了我们文明最初的基石。正是这些最初的发明,使人类的历史成为了可能,正如贡布里希说的:“当我们说话或者吃面包,使用工具或者在火边取暖时,应该经常心怀感激地想想那些原始人,那些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发明家。”
当然,最伟大的发明并不仅仅出现在历史的开端。在讲述完人类几个重要的早期文明后,贡布里希特地介绍了字母文字的出现: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商人,为了记账和通讯的简便,发明了字母文字。
这种文字可以用很少的字母反复组合,构成词汇,再组成句子,表达各种意思。与其他文明繁琐的象形文字相比,它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也成为历史的一大推动力。
在全书中,贡布里希把字母文字这一个发明,独立写成一章,说的特别详细。这才是他给孩子们准备的,那份推动历史的力量。
其次,作者提醒孩子们,要学会怎样在历史故事中看到真相。
为此,贡布里希为孩子们举了一个例子,他就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他详细地讲了路易十四的表演秀:每天从路易十四起床开始,他就要参加一场接一场的盛大仪式。仪式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详细规定,办公、狩猎、舞会、新剧作的出演直至就寝,充满了复杂的步骤,有的时候,甚至夸张到有些滑稽。
而国王陛下的穿戴、拿手杖的姿势、戴帽子的方式、甚至一举一动,都成为全欧洲贵族效仿的榜样。在公众面前,路易十四更像是一个光彩照人的玩偶,他浅薄滑稽、充满了幼稚的表现欲。
但是,与那些模仿他的人们不一样,路易十四的这一切,只是他表演给别人看的。贡布里希在书中引用了路易十四写给他将去西班牙当国王的孙子的一封信,信中路易十四所表现出的清醒睿智和老谋深算,与他展示给公众看的形象大不相同。
这就提醒孩子们,要认识到历史的复杂,历史并不总是它表现出来的那种样子。
在讲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与德国国王海因里希四世斗争的时候,我们的两位主角各自使出了许多手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公开论战,在留存至今的155篇论战文字中,他们都把对方描绘成贪婪霸道的恶棍。我们该相信谁呢?
贡布里希的态度很明确:“我认为,我们对这两个说法都不要相信,而是应该考虑到,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的话,他们都是有理由的。……很可能,人们将他们双方都抹黑了,因为人在争斗时,几乎总是有失公正。我在这里想要让你明白的是,时隔九百年之后,要找出过去的真相有多么困难。”
很显然,这些例子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仅因为这些历史事实,更是一种看待历史的态度。
第三个观点,就是对于历史要有一个开放与乐观的态度。
尽管我们说《世界小史》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中心的视野,但是作者对于各种文明及文化是持有极大的宽容与开放的态度的。
在说到阿拉伯世界与伊斯兰教的兴起时,他对于阿拉伯人的种种发明是持这样的态度的:“我认为,这些事比美丽的童话还美妙。卡尔·马特尔在723年战胜了阿拉伯人,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可是,要是阿拉伯人成立了他们的大帝国,将波斯人和希腊人、印度人甚至中国人的思想、形式和发明都学来汇集到一起,也算不上是件坏事。”
这种对于历史的宽容与开放的态度贯穿了整部书,甚至可以说贯穿了这本书经历的所有时代。
《世界小史》在1935年10月成书,1985年9月贡布里希补入了这本书新版的最后一章,第40章的内容。半个世纪中间,这本书本身被查禁过,贡布里希本人曾经颠沛流离,欧洲曾经化为一片瓦砾,整个世界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大战,直到作者重新为本书加写一个结尾时,整个世界还处于冷战的高峰期。
但是作者两次面对历史做出的结论却完全一致,在第39章,作者说:“大家都在期待着一个更好的未来,它必定会到来!”在第40章的末尾,作者用这样一句话为全书画上了句号:“我们有理由去寄希望于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相信历史,相信未来,这就是作者要通过这本小书告诉孩子们的。
好了,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最后,我们用一点时间说一下关于这本书本身的创作和出版过程,也许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这本书。
这本大约20万字的小书,是贡布里希在1935年,花了6个礼拜写出来的。当时他从维也纳大学毕业,获得艺术史和古典考古学博士学位,但毕业后没有马上找到工作。他的一个编辑朋友邀请他做翻译,把一本儿童历史读物从英文翻译成德语,贡布里希看完这本书后却说:“我觉得,我自己能写一本更好的。”
贡布里希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曾经对拗口的学术文体深感厌倦。为了排遣烦躁,他常与一位朋友的女儿通信,向一位好奇的小姑娘解释自己博士论文的内容。他从中感到了很大的乐趣。这个事情给他启发很大,他学会了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去解释事物。
于是贡布里希试着写了一章,也就是《世界小史》这本书的第23章,里面描述了骑士时代欧洲人的生活场景,活灵活现。他的出版人瓦尔特·瑙拉特看完之后特别满意,并要求他在6周内拿出完整的手稿。
出版史上,很多引人入胜的杰作,都与严酷的截稿日期有关。压力之下,有些作者能极大的释放潜力,迸发出无穷的灵感,贡布里希显然也属于这一类人。他白天查阅资料,晚上写作,以每天一章的速度推进。而周日的时间则用来谈恋爱,给他的未婚妻伊尔泽·赫勒,也就是后来的贡布里希夫人讲述他的工作。
“我们也许是坐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或者是在一个倒下的树桩上。”当年贡布里希为他的恋人朗读书中段落,他给未婚妻赫勒留下了这段温暖的回忆。我们由此可以理解,《世界小史》这本书的柔和亲切、娓娓道来的文风了,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孩子们的,也是写给恋人的。
《世界小史》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评论界根据其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文风判定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久,这本书就被翻译成5种语言,畅销全球。
但是却在它的祖国被纳粹列为了禁书。不是因为贡布里希犹太人的身份,而是这本书太“和平主义”了。从某种角度看,纳粹并没有冤枉这本书,它的很多观点的确与纳粹的主张格格不入。
这时的贡布里希,也为了躲避纳粹而移居英国。在多年后的1985年,德语版《世界小史》重新出版。此时世界早已沧桑巨变,贡布里希为这本书添加了一个尾章,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第40章。
新版的《世界小史》重新风靡世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贡布里希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几乎所有语种的编译工作,并在90年代亲自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版。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轮回,当年,《世界小史》这本书因为贡布里希一份翻译的工作诞生,是从英文翻译到德文。而《世界小史》在1985年最终完结之后,反而是贡布里希把自己的著作,从德文翻译成英文。
所谓“书籍自有其命运”,一本真正的好书,在时间的长河里自有它的故事。
好,《世界小史》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
世界小史可能我都会喜欢哦
同上
知道今年的儿童节礼物是什么了。
很温柔的一本书啊。。
👍
真好,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读物
乐观开放宽容
时间倒流,感受历史
多谢聪哥的介绍,马上落单买俾阿仔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