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智文化学习《道德经》,今天我们还来学习《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其中有一句话“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啊,版本很多,大致相同,但也有出入。我选取三个读给大家听,一个:“大智之人不广博,广博之人非大智”;第二个,“合乎大道的人,不见得学识广博,学识广博的人,不见得合乎大道”;第三个,“有真知的人不博杂,博杂的人,并没有真知”。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同这样的翻译。其实等于是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共同点:就是“博”和“不博”这个对比,这个对比呀,其实,应该说有内在的这个原因。
如果深入地去,到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当中去,人类的知识某一项、某一个,真知的话,都需要深入地探索,才能总结出来。
那么,这就构成了一个面。人类知识的面很广,但是我们真的是深入进去的话,也真的不容易。
那么这就需要,对某一个值得研究的那个知识、那个学问下大力气,下大功夫。如果真正的深入,每一点知识其实都不是容易得到的。
那么,今天联系到《道德经》学习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注意这种方法?或者是学习《道德经》的一种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我想,老子在讲完这个八十一章的时候,他把这句话写在这个第八十一章里面。也许,是老人家的良苦的用心,也许他担心我们对《道德经》的学习、继承不能深入,他才在最后把这句话点出来。我想这也是让我们联系实际,深入地去理解,深入到老人家的情怀当中,深入到他的探索的方法与他探索的过程之中去。
八十一章分明地写到了过程和方法,深入到,他的孜孜以求的那个修炼当中去。深入他修炼的那个真实的境界当中去。
真的,我们如果想读懂八十一章,也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设计《道德经》学习的时候,就设计了四个层面。
我们今天讲到的这是第一个层面,我们叫普及的,取名叫“一起学习《道德经》”,大众化的;到第二个层次,叫《生活道》,联系实际;第三个层次叫《哲学道》,就把老子的哲学的思想,咱们总结起来去讲;第四个层次叫是“众妙之门”,讲探讨老子的修“道”学,起码我们设计的时候是这四个层次。而在修“道”学当中,又有若干的层次、若干的境界。
那么,我们其实只有保持一种什么态度呢?是一种学、悟、证的态度,也可以叫方法,才能够深入到《道德经》的里面去,那就叫“以身证道”。不“证”,我们学的只是别人的理论,对于我们自己来讲,学完只是增长了所谓的知识,而“证”了,就将别人的理论,转化成了自己的经验,这才是真的。
所以呀,老子在最后,我想,他应该有所担心,就是担心:他的这些经验,不那么好传承下去。
历史也证明了,他的有所担忧。尽管,《道德经》对于当时来讲就是一剂良药,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而《道德经》给人们一剂精神的良药,疗心里的伤。其实历史传承当中,他也疗了历史的伤,凡是人们的精神失衡的时候、凡是社会动乱的时候,人们就想到《道德经》了。
那么今天,真正的一个盛世来临,文化复兴的这个大好的时候,《道德经》再一次被提及、再一次被很多人认识到,应该去学。
那么,这个时代,其实,应该是《道德经》广泛传播的时代。也许历史就在今天,对《道德经》来讲,是一个拐点。由过去的小众,可能会过渡到以后的大众,我们盼望这一天。
好,顺着老子的这句话,我在这儿想到了陆游的诗句,作为这一课的结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