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集 易经-不知易不可以言太医

第39集 易经-不知易不可以言太医

00:00
18:02

已购买本课程的同学,请添加正安答摩半夏微信号【damoxzs】,回复数字666,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活动,还会派发多种福利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的话题是,学医为什么最好同时也学《易经》。


时不时会有一些中医的同行,有些自得地跟我说: 「我不懂《周易》,但多年来不是一样地行医?」


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不少中医从业人员是否都有类似的感觉,以为医书的知识加临床经验的积累就是中医学的全部。这可能是西医学的全部,但绝不可能是中医学的全部。


的确,医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与临床实验的积累是医生的基本功,有了这些积淀,就算你不懂《周易》,也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中医师了。但也许就是不错而已,想再进一步就难了,因为真正的境界都是表现在思维层次上的。


假如这些自我感觉已经比较牛的医生们,能进一步明了《周易》的基本原理以及它的运用技巧,他们就有可能因为视野的开阔而感觉到更高的医学境界,或者是更宽的影响区域,表现得更牛。


因为真正的中医临床出来,不是格式化的机械操作,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智慧与知识的运作。



思考是有层次高低的,假如光凭经验行医,满足于一己之得,思路狭窄,其实层次不高。说得不好听,他可能几十年行医,日复一日,实际上就是在重复一日。


而经验加学识行医,就高于纯粹凭经验,这是另一个层次了。


但是如果经验与学识再加上智慧,那就是为医的更高层次。就好像登山一样,不同的高度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做医生也一样,没达到那个层次,就没法体会相应的境界。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可惜的是,不少人稍有成就,由于云遮雾罩,只是站在了一个小土坡上,就以为自己站到了绝顶。


所以明代的名医张景岳才有这样的感叹,他怎么说的呢:「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为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



那么,《周易》的思维有什么好处呢?


用《易经》的思维来治病的案例,我这里有不少,但是相当部分都需要有《易经》的基本知识才讲得明白。


我现在举个例子,用了《易经》的原理,但不需要太多高深的《易经》知识,在意象上比较容易听明白,适合在音频课上讲,那就拿它来说说。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男性病人,30多岁,主诉是什么呢?腰酸痛一年多。除了腰酸痛一年多,其他没有明确的不适感。舌象是略淡,脉象两尺略细。


这个主诉不复杂,肯定是肾虚。


但是由于这个患者没有明显的寒热表现,所以基本上排除了肾阴虚跟肾阳虚。那么剩下不是肾气虚就是肾精虚了。


他病了一年多,以往有医生治过,大多都是用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之类,只是用的时候把丸改成了汤。


假如是肾精虚或者肾气虚,这两个相近的方其实应该都有效果。但是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效应呢?



进一步再细问,他才说到,腰的酸痛经常发作在早上5点到7点,时不时因为痛而醒。于是想到,5到7点就是卯时,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对应的是少阳的位置。


少阳就是太阳在东方升起,见到半轮红日,叫少阳。那么现在是肾的精气不足,在阳升的时候,当升而不升,气憋住了而腰痛,当时考虑是这个。


但是当时考虑到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寒湿在腰,为什么呢?


我们别忘了,湿性重着,湿性趋下。白天的湿性趋下是往脚里面走,但是晚上,当一个人平躺,躺得时间久了,湿性趋下,就可能是趋到了腰部,因为腰部是最低位。


但问题是,这个病人没有其他的湿的病象,舌苔也不腻。


所以我的判断还是以肾精气不够力,上升不了为主,所以以金匮肾气丸为底方,加了两味药:柴胡跟葛根,开了七副,嘱咐他早上5点到6点吃药。结果下周他来复诊,就问他效果怎么样,他告诉我,仅仅吃了一剂,腰痛就好了。


后来他又因为其他病来看病,再问他就说一直都没犯过。



你问我为什么加柴胡和葛根呢?意图就是帮助他的阳升。升阳的药其实不少,为什么就选择这两味?


柴胡我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在太极图之中,卯时、春天、少阳实际上都是在东方左边,格局是一样的。《本草经疏》是这样讲的:「柴胡禀仲春之气以生,兼得地之辛味,春气生而升。」前面一个生是生长的生,后面一个升是升发的升。所以柴胡的升在于升少阳,可以帮助郁而不生的肾气在少阳的时候,借时机而升。


别忘了我刚才叫他吃药是早上5点到6点,这里吃药有了一个时机上借势的选择,上面的推导,已经用了太极思维,那是《周易》的思维了。


我当时有另外一个稍深一点的想法,就是患者的腰脊。如果从经络来讲,就两条经,一条经是经过肾的膀胱经,一条是经过背部中间的督脉。


督脉假如放到太极图怎么放呢?我们知道督脉走在人体背后正中线,任脉主在胸腹正中线,而背部属阳,胸腹部属阴,这样督脉跟任脉就在人体躯干的前后构成了一个圆圈。在这个圈里面,督脉属阳,任脉属阴。


太极图是左阳右阴,等于是把督脉放到了左边,把任脉放到了右边。既然督脉在左边,在阳位,那么它就与春天,与卯时与少阳,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同格局。


类同则比,这是《易经》取象比类的基本原则或者内在逻辑。前人虽然没有「以柴胡升督」这一说,但既然这格局相同,又怎么知道柴胡不能因此而升督脉呢?不妨试一试。



至于葛根的用法,那是另外一个思路。腰痛假如在骨头,那么就是属脊柱,如果它在正中就属督脉,如果它在脏腑却属肾,因为「腰者,肾之府也。」从经络循行来看呢,膀胱经所过正是肾脏的位置所在,而肾俞就是肾区在膀胱经的对应穴位,而且肾与膀胱相表里,表里经互用是针灸的常法。


《本草崇原》这样说葛根:「藤引蔓延,从下而上也。」这说明什么呢?葛根的作用就是升膀胱之气,这个也可以帮助肾气的上达。


柴胡与葛根是不是就是当时思考中的最佳药物?并不是。当时我想到的可能最佳药物是鹿茸。《神农本草经读》云:「鹿为仙兽而多寿,其卧则口鼻对尾闾,以通督脉。督脉为通身骨节之主,肾主骨,故又能补肾。肾得其补,则大气升举,恶血不漏。以督脉为阳气之总督也。」


也就是说,鹿睡觉的时候,是鼻子对着尾巴盘成一圈的。懂点经络循行的都知道,从尾巴到鼻子,是督脉循行所过。而且我们用药还有一个经验,附子与肉桂都是大热,吃它们尽管容易上火,但流鼻血对却不多;鹿茸仅仅是温性,而不是大热,但是吃鹿茸是很容易流鼻血的,也是因为鹿茸不但补阳,而且升督脉的,鼻子就是督脉所过。


如果从通督脉、补肾、升阳治法的需要而言,鹿茸全部相合,可能是最佳。但终究是峻补之药,而且药价不低。做医生,还是要替病人考虑一下经济问题的。


如果柴胡、葛根就能解决问题,就不必劳鹿茸大驾了。所以,它可以为柴胡、葛根效果不明显时的后备之选。


医生治病,要考虑到下一步,要有如果效果不明显,下来的进一步招数。


叫他早上起来,5点到6点的卯时吃药,当然是借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在卯时的升势以助药势。《周易》最讲究的就是顺势思维。


这个案例,我在上《周易和中医学术》的课程,还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课程的时候讲过。后来有听过课的医师告诉我,他在临床也碰到这样的病人,也用我说的方法取得效果。等于说这种东西不是一个个例,这种思维是可仿效的。



临床该如何使自己的医学境界提高?


孙一奎的结论是:「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再进一步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


注意,对他讲的这句话中的「太医」这两个字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误解为古代太医院的太医。这里的「太」通「大」,太医就是大医,能称大医的,一定是有大境界。


《周易》跟中医,它们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呢?


就研究对象而言,《周易》关注的是天地之道,医学重视的是人身之理。


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是天人关系。


所以「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易学要解决的是智慧的问题(因为易学所揭示的是天地之道,是宇宙最一般的本质跟规律,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可以涵盖一切的领域),而医学所研究的仅是人的生理、病理这个特殊的领域。


我们都就知道,普遍规律可以包含特殊规律,大道自然可以包含医理。所以张景岳就有进一步的说法:「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天人相应,医易相通,医易同源,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以阴阳变化为规律的自然整体观的基础上。哲学之道与医学科学之理,在这里就是交相贯通。


但是《周易》跟医学毕竟有所不同,它的差异主要呈现在阴阳变化的广度、深度跟层面上,所以又有了这么一句话,「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有些听众知道,我在正安文化有教《周易与中医学》这门课程,这与我在正安文化所教的《中医一年通》有什么关系呢?这么说吧,《中医一年通》中,我教的部分主要是打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的底子,并使它们逐渐融会贯通,就像让人体的十二经脉经气充盈,并能较顺畅地流畅以发挥功用的感觉一样。


而《周易与中医术》这门课程,就像在这个基础上的打通任督二脉小周天,使全身经络之气更加充盈,并有了统领的感觉。也就是说,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中医,起到加强对中医学内容的理解融通以及悟性开发的作用。




我们再看看,在中医的发展史上,《周易》起到什么作用。


在《黄帝内经》年代,将《易经》原理与框架引入医学已见端倪。


之后,在医学与《易经》互动发展过程中做出大贡献的医家有:张仲景,王叔和,杨上善,皇甫谧,孙思邈,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赵献可,李时珍,黄元御,何梦瑶,郑钦安,唐容川,章虚谷,吴鞠通,黄宫绣,徐灵胎,张志聪,张锡纯等。


以上这些在医易互动发展过程中做出大贡献的医家,大多数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风云人物。面对这串名字及其著述,为医者尚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地说「可以知医而不知易」吗?


连孔子都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那么我们做医生的,或者是对医学有爱好的人就可以自问一句了:假如懂医,又同时懂易,理解医学与临床运用医学知识,效果又会如何?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净蓝色的海

    感恩老师,有没有课本?

    正安答摩 回复 @净蓝色的海: 没有哦,喜马拉雅的文稿永久可查看~

  • 朱丽华_dv

    潘老师,为什么子午流注图与太极图脏腑对应方位时段不一样啊? 谢谢

    道生一_ix 回复 @朱丽华_dv: 经络时辰与脏腑时间当然不同,请重听三阴三阳那一讲

  • 君安吾心

    医理同棋理,医理棋理皆源于易!潘老师讲解透彻

  • 18200471nsi

    潘老师的课讲得吸人的注意力,精彩,知识面广,好听。

  • Y嗨嗨皮皮

    每次听喜悦都溢满心间😁。以前听潘老师的中医理论基础就讲的特别棒👍,很有收获~

  • 云山书院

    能免费多好,文化值钱

  • 東方生風

    道,一以贯之

  • wyxys

    真想年轻点跟潘老师学中医啊

  • 1331189swxn

    医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