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马勇:水土不服的传统与现在

19.2∣马勇:水土不服的传统与现在

00:00
18:08

大家好,在上一讲中,我们讲了在近代史上,东西方的冲突和矛盾并不是文明的对立。但这两种文明虽然不对立,期间也总是有一些水土不服。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有喝热水的习惯,到美国去旅游,早上起来也要先烧一壶开水。包括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些段子,女生总责怪男朋友不关心她,就是因为男朋友总说“多喝热水”。但这种“多喝热水”的责怪,肯定只会出现在中国文明的地区,因为美国人并没有喝热水的传统,他们只会笑笑说“我们只有热咖啡”。当然,这并不算文明的对立,但这里面的确存在文明的水土不服。


先儒与后儒 

在近代,西方文明的进入使中国发生急剧的变化。在这次变化中,中国首先应对的是西方文明的刺激,产生的第一个应激反应,就是对中国传统怎么看?我们开始审视、反观自己的文明传统。


16世纪,利玛窦到中国来之后,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中国的儒家传统、儒家观念中,所指的儒家是哪一个儒家?是王阳明的儒家?还是朱熹的儒家?还是董仲舒的儒家?还是孔子的儒家?


因为董仲舒、朱熹、王阳明、陆九渊等这些拥有儒家知识分子身份的人物,对孔子思想的解读都不一样。我们今天习惯用叠加式的方式来谈传统,但事实上,传统具有强大的多样性,简单叠加是不妥当的。


(利玛窦)


具体到利玛窦的问题上,我们来看,利玛窦当年与中国学者探讨了先儒和后儒的区别。从孔子的原始儒家、到王阳明的儒家,再到王阳明后学的儒家,这些“儒家”和“儒学”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


清朝初年,满洲人入关,清朝在面对关内万里河山的同时,也面对着大批明朝的遗民。明朝遗民大多不愿意接受满洲人的统治,不愿意任职和臣服于满洲人。于是这批明朝遗民大多选择了隐逸,要么做学问,要么当个村夫野老。当然,这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明朝遗民,在闲居乡野的时候,总是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引以为傲的明王朝会灭亡?对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明王朝灭亡的原因,阳明后学应该负很大的责任。

(黄宗羲(明朝灭亡后隐居著述,不仕清朝))


简单来说,“阳明后学”就是王阳明的后学,王阳明学问的继承者们推展、扩充的一个学派。王阳明本身是一个实践派,他有理论有实践。我们现在学习王阳明的《传习录》,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得了的伟大人物。中国近代几个重要人物也都曾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包括近几年也产生一股“阳明学热”,这是因为王阳明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曾国藩、蒋介石、毛泽东、等这些对后世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家。

(王阳明)


王阳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内心自我的强大发挥到了极致,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基于人的思维,我思故我在。这种对于人的主观的强调,使得主观诉求成为一切行为的核心。导致后来革命的发生,包括日本明治维新后一系列社会变化,都与王阳明的哲学有着莫大的关系。而在明末清初检讨阳明后学的声浪中,顾炎武、黄宗羲等这批从明朝走过来的大思想家,从他们的反思中,我们会发现他们认为王阳明的弟子们对儒家的解读不如阳明学。


在明遗民看来,阳明后学坐而论道,空谈天道人性,面对危险只能“临危一死报君王”。但不论是阳明后学,还是阳明学,跟孔子的儒学、董仲舒的儒学,肯定又具有更大的不同。那么,王阳明的儒学和孔子的儒学有什么关系呢?虽然都是儒家系统中的重要派别,但是双方观点千差万别。所以,利玛窦等就认为,要看到中国传统内部先儒和后儒之间的差别,这个差别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可以得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架构,无论这个架构是否适应于这个时代本身,但对于这个思想的评价,都只能放到这个特定时代的时间轴中去讨论。所以从利玛窦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中西之间的不同,不是文明的对立,而是文明的冲突;不是中西之别,而是古今之争。


有工人,无工业 

当然,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能对这个古今之争看得很明白了:古今之争与是否是东方、是西方无关,而更多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自古以来,中国虽然强调士农工商,承认“工”这个阶级,但中国的“工”一直不构成产业工人,并没有形成一个工业产业。


虽然,我们的手工业一直很发达,墨子就是手工业者的祖师。即使是在今天的乡村,我们依然存在着许多不需要土地的手工业劳动者,例如木匠、花匠、泥水匠等等。


在中国的四民社会结构中,“工”在第三层,应该说明各个行业对它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这种“工”并不能构成一个工业产业。中国的工业产业是到了工业革命真正发生之后,受到西方的影响、引导才开始形成的。因此,中国工业产业的形成,是在两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才开始工业化运动,比西方迟了一百年。我们的工业化是从零开始的,所以每当讲晚清的历史,大家习惯认为晚清一片黑暗,但我却认为晚清是一片光明的历史。晚清的历史不是往下走,而是逐渐往上走的。我们的工业文明自晚清从零开始,最后到清帝国结束。1911年的时候,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在整个国民收入当中,占相当高的比例了,工业化从1860年到1911年,大概50年的时间,得到了迅猛发展。上海、广州、福州、武汉、天津等重要的经济中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阳铁厂)


在清末,如果从当时中国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来看,我从一个历史学者的立场严肃地说,比我们今天要高很多。之所以讲国际化程度高,是因为1895年的条约规定外国资本在中国可以自由投资,自由进出,没有外汇管制。1946年的《中美新约》,规定中国和美国可以自由居住、自由来往、自由投资,直到今天台湾还在执行中美条约。而美台之间的自由投资、自由往来,是我们直到今天也争取不到的一个结果。

(《马关条约》)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东西之间、中外之间不是一种平行的地域冲突,而是一种纵向的中国古代和现代之间的冲突,是中国的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是传统的帝国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


农业文明、熟人社会 

这种冲突,并不是因为中国传统的一成不变,不能适应。而是因为中国并没有一以贯之的传统,中国传统如此多样,绝对可以适应工业文明。那么在古今问题上,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问题上,到底哪里出了矛盾呢?说到底,这就是一个伦理价值观的转换。如果将这种伦理价值观的转换,放到儒家的讨论体系当中,也不是问题。儒家体系中接受价值观的转换,孔子最早提出的是随移的变法,我们也推崇讲识时务者为俊杰,这都是儒家的根本原则。儒家的原则强调,一定要和这个时代去吻合,不要和时代去背离,所以儒家是一个很广义的文明体系。那么,这种价值观的冲突,既然不是来自于知识体系和观念的不同,就只能从文明的背景上去寻找原因。在农业文明背景下,刚刚我们也讨论过,人基本上束缚在土地上,地缘政治决定了人的交往方式,地缘政治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重视熟人社会,重视血缘关系。这种农业文明背景下的思维形式和行为方式,甚至在今天的中国也屡见不鲜,也是因为如此,我们至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改造,中国社会还没有真正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是由原来的农业文明状态、地缘政治、血缘政治主导。


那么这样就可以看到,在农业文明背景下,人际关系必须重视血缘、亲缘,这就是梁漱溟讲的伦理本位。在农业文明状态下,伦理本位就是一切。为什么西方国家不是这样呢?因为西方完全和农业文明脱离,已经走出了熟人社会,无法再依靠“熟人”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必须去建构另外一种新的伦理关系。

(上李鸿章书手抄本)


在工业文明背景下,就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没有熟人,没有血缘,每一个人都是孤立的。因此我们讲古今的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主要是在讲伦理价值观。传统社会形成的价值观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过去陈独秀曾说,孔孟之道不合乎当时生活,认为儒家伦理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是对立的两极,不可兼容。

(陈独秀)


对于这个看法,我们不能否认其具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那这种悠久的传统是不是拖了现代化的后腿呢?这种看法当然不一定正确。但中国文明在古代和近代之间的差别,使得我们在近代面对外部文化的时候,需要有比较的视野,在比较中西、传统与现代的背景中,不断维新自己的传统。这是我们今天读近代史的意义,也是中国思想的一个根源。


中国的思想根源,其实一直在强调一种维新的进步,后面我们将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讲维新进步的意义。维新进步的根本不是颠覆,中国文明的基本路径是温和的变化、渐进的变化,这才是中国文明的本原。


好了,在这一讲里,我们解答了上一讲的问题,中西文明并非不能洽合,中西之别更多的是一种古今之争。而这种古今之争,更多地体现为农业文明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水土不服。


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讲再继续!


第二讲复习课

你好!马老师第二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中西之间的不同,不是文明的对立,而是文明的冲突;不是中西之别,而是古今之争。古今之争与是否东西方身份无关,更多的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这种冲突并不是因为中国的传统一成不变,儒家强调“与时俱进”,矛盾的根源在于伦理价值观的转换。


伦理价值观的冲突并非知识体系和观念的不同,而是要从文明的背景上去寻找原因。中国长久以来都是农业文明,直到1860年才开始工业化运动,比西方迟了一百年。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改造,中国社会也没有真正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农业文明背景下,人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地缘政治导致人们在交往中重视熟人社会和血缘关系,伦理本位就是一切。而工业文明背景下的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没有熟人,没有血缘,每一个人都是孤立的。


因此,我们讲古今的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主要是在讲伦理价值观。传统社会形成的思维形式和行为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陈独秀认为儒家伦理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传统和现代是对立的两极,不可能兼容。此说虽有些偏激,但并非毫无道理。


总之,中西文明并不是不能洽合的,二者更多的是一种古今之争。,而这种古今之争,更多地体现为农业文明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水土不服。


以上就是本讲的主要内容,谢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hiri2022

    茅塞顿开啊!

  • 苔花如米小哦

    这个老师 我喜欢😊

  • uean

    非常犀利!

  • Seaman_

    马老师讲得太好了,有高度,有思想!

  • 1391890ffdm

    1895年的条约,文中没有提名称,是马关条约吗?如果是的话,老师是不是这样的逻辑: 日本人靠枪炮给中国送来国际化,我们应该感谢?

    听友115414673 回复 @1391890ffdm: 条约促进了社会各阶层对制度的反思,推动了民族的觉醒和近代化。

  • 优雅转身HAPPY

    马老师 想问下西方工业革命以前他们的社群关系靠什么维系?他们的成功转型中国能借鉴吗?

  • 乌龟慈

    马老师讲的真好

  • wanwen_wf

    老师讲的真好!这才是想听的大师观点和分析,比清史讲得好太多了

  • 蕭亞軒MISSELVA

    做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三观正 很幸运 马老师就是这种学者

  • 毛胧珑

    马老师的课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