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内容
大家好,我是黄页,是《春秋在左——社会大变局中的权衡与抉择》一书的作者,您现在听到的《春秋启示录》是我专门针对春秋历史设计的精华课程。它能帮助你从精英视角透彻理解《春秋》到底在说什么,积累关于华夏文明重要时期的深层次知识,并且对拓展思考的格局和眼界,以及看清世界和自己,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这个概念,其实人们提起来它通常是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孔子改编的用做孔子门派政治历史课教材的《春秋》,一个就是指东周到三家分晋之前的历史。我们这里讲的是历史,但主要依据是孔子的教材以及他的徒子徒孙编写的教辅,也就是三传,其中以古文派的左氏传为主。其实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官方编年史,但是因为秦始皇和项羽的共同功劳,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孔子门派的能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呢?答案也是很简单的,因为弟子多啊,不少都是靠弟子用脑子强记下来的。这也算是桃李满天下的好处吧。
春秋前中期是个极度讲究规矩的时代,孔子是大夫级别,他只能私有一辆马车三辆牛车,跟随的自由民也不能超过72人,所以才说孔子弟子72人。至于墨子为啥有弟子300人?因为墨子是宋国人,宋国用商朝制度,一辆马车跟随自由民300人,所以墨子那个也是符合规矩的。也就是说孔子的法定粉丝只能有72个,不像咱们现在一个明星都能在微博上粉丝过亿。那孔门三千,绝大多数都是这72个人的再传弟子。总的来说,孔子充分利用各种关系和资源,从王室和官方弄出来很多资料,加上他强大的编写能力,孔门的教材哪怕在当时应该也是编的最好的,更何况他教的都是本来没有资格得到这些材料的阶层,所以会被这些求学的人趋之若鹜。
言归正传,为什么读懂春秋对于新时代的我们也一样很重要呢?
这是因为春秋历史作为一个变革的关键时期,影响了中国后世的历史走向,而且它还是全球历史规律的一种局部展示。这对于尤其是今天全球化一份子的我们而言,在形成全球视野上有莫大的帮助。
读懂了春秋,你就读懂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性发展逻辑。
要想能够真正理解春秋史,其源起却不能不从更早的历史时期说起,毕竟春秋只是更早的历史的延续。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军事是政治的流血形态。军政源起于经济生产的组织,又最终服务于经济生产的组织。作为人类改造自然行为的经济活动,首先决定于自然资源的条件。
这集中体现为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文明的博弈,而人类历史基本就是这些博弈的呈现出来的结果。
中国的地理结构,是呈三阶梯分布:北部的蒙古高原,西部的青藏高原,形成了第一阶梯;中部的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则形成第二阶梯;从第一阶梯倾泻而下的河流,在第二阶梯将大量水土席卷而走,形成了第二阶梯带的河谷小平原和第三阶梯带的冲积大平原。
从降雨带来看,则由一条胡焕庸线将中国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系统。《淮南子》所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从西而来的,称为羌/戎;从北而来的,称为狄(后世称为胡);东部平原区的人群,称为夷;南部人群称为蛮。这就是所谓西戎、北狄、东夷、南蛮。
早期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是高原人群与平原人群的博弈、冲突和斗争。
1、商制与商夷联盟(平原文明结构)
中原的东北方向,是山地与平原的结合部,这里形成了渔猎祭祀文化,这一人群进入中原腹地之后,分化为两个文化系统,即从事祭祀的群体——殷商,以及从事渔猎的东夷群体。这本质上,是同一种文化下的不同职业的分工。
所以这两个社群实质上具有天然的价值链上下游关系,天然地具有结盟的性质。
早期的冲积平原地带,其实是面积达几百公里的大片滩涂,由于极低的海拔,处于季风带,上游流失的水土不断冲刷为灾,倒灌的海水也随时将这个区域盐碱化,这里更适合进行渔猎活动。
由于生态承载力极为低下,一旦人口的孳长超过生态承受力,则以祭祀的宗教名义,发起了针对人口减丁的活动“戎”,渔猎的对象从鱼虫禽兽转向人口,猎取人头。
所以祭祀本身起源于通过猎取人口祭献鬼神,是一种生态调节。
早上的祭祀活动常常安排了一天的事项,称为朝;从事这一活动的地点,称为朝廷;价值链延伸后的加盟者参与祭祀活动,称为朝觐。
因此,商人的首领成为主持祭祀的帝,商人社区成为支持祭祀活动的技艺职业集团;夷人则成为主持减丁,猎取人类“生口”,用于祭祀和强制劳动的执行者,进而成为司法刑杀职业集团。
他们建立的商夷霸权,是一种青铜文明,基于青铜的生产,形成重工业的原材料供应链,极大地扩张了其价值链系统。其整个征服范围,都变成了原材料供应链系统,即朝贡体系。
并借由此发展了分工系统,这种分工以氏族为单位,形成了种姓制。
基于青铜工业对陶瓷工业的重工业升级,商朝一并推动了酿酒等轻工业,以及烹饪等服务业的高度发展。祭祀活动,转变成了极端消费主义文化,形成了朝歌这样的奢侈消费中心。基于战争,发展出了烹享炮烙等以人为商品、为工具、为食物的极端服务。
这一切推动了商业的高度发展,对统一市场的需求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商朝的无限扩张。
受商夷集团的祀戎联盟性质的约束,商朝只能不断吸收别的氏族集团加盟,又不断地发动周期性地战争,消灭那些借助商朝的产业价值体系发展起来的边缘新兴实体。
这一进程不断向西,最终使西部的北部的羌人成为以戎命名的共同体。
而由狄入羌的周人,在商人的霸权结构下,历经数代牺牲和忍辱负重,终于发展强大,成功推翻商朝。
2、周制与戎狄联盟(高原文明结构)
周的祖先是夏人系统下从事农业的父系职业集团,他们追随夏后氏流亡到鄂尔多斯并且将农业向西北进行了传播。所谓入于戎狄。
到了商晚期,他们从鄂尔多斯南下,在渭水北岸的豳地,取得了父系的男性霸权。《诗经》里的《豳风》,就是他们在这里组织农业生产的史诗。因为面临其他氏族的攻击,这个父系的职业集团,抛弃了当地的母系部族,渡过渭水,西迁到羌人的周原。在被商人杀掠过的土地上,他们与姜姓的羌人结盟,建立了一个夏制的父系方国。豳人也抛弃母权制,追随他们到了周原。
他们在周原建立的城邑称为丰,以农业土地关系构建财税(井田制),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和供养权力机构,称为封建;建立的权力结构称为邦。
周人据此建立一个农业殖民体系,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向商朝发动了浸润式的入侵,及至三分天下有其二时,仍服事商,并且垄断了商朝的牺牲品和农产品供应。
随后,周人废除了牺牲制的祭祀制度,不再向商朝供应牺牲品,并且切断了粮食的供应,使将粮食大量消耗于酿酒的商朝陷于人力资源维护系统的崩溃。
武王伐纣不过是一个接管行为,所谓前途倒戈的故事,不过是商的人力资源系统崩溃的表现。而武王的继任者旦,建立了周的王公二元体系,以王为天子,领有从王畿到荒服的不同等级的行权区域;公为周之邦君,为王畿内最大之诸侯,他也就成为了周公爵旦。
这是小邦周灭大国商背后高原文明与平原文明的竞争逻辑。
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高原文明与江湖文明的竞争,他们竞争的焦点是争夺平原价值链的入口。这也就是持续了一个世纪的晋楚争霸。而后来的吴越争霸则显现出江湖文明逐渐占据优势的特点。因此对于春秋争霸的理解,也就是对中国地缘格局的理解。除此之外,它还能映射出全球陆权文明与海权文明的竞争关系。
这是从宏观层面,从微观层面呢,更不要说春秋大大小小的实体之间的各种竞争案例了,那可都是我们祖先用生命换来的血淋淋教训。所以我们看,真的懂得春秋历史,对现实,从大的宏观层面到小的微观操作,都有莫大的帮助。
接下来的几节课中,我将给大家从社会系统结构和财税问题方面分析春秋的症结,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另外还会结合春秋知名美女夏姬两代人的经历作为案例,来分析那些竞争中的失败者都是如何一步一步掉进坑里的。
欢迎持续收听本系列课程,我们下期再会。
多更啊
不过瘾
本节讲述了中国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文明的竞争逻辑。 中国北部的高原文明和中部的平原文明竞争,随后和东部的江湖文明,不同文明的经济不同。 这种竞争逻辑也映射出全球的陆权文明和海权文明的竞争关系。 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性发展逻辑: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文明的博弈。
得?嗯可以吗她
鞭辟入里,听完还觉得意犹未尽不过瘾,希望出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