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碑帖上的中国》开篇语

第一集 《碑帖上的中国》开篇语

00:00
06:50

今天正式开讲,风声雨声伴随话题展开。


最早的“中国”两字


我们的父母之邦-中国,是文献之邦,数千年来文献浩如烟海并且流传有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的文献都是依靠手抄或镌刻流传。材质分别为绢帛、纸张、石头、陶器、砖瓦、金属、竹木、兽骨等等。中国古代的手写与镌刻文献大多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价值。古代书法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同时又成为另一种文献。习惯上,中国人把具有一定艺术价值、水准和影响力的手写或镌刻古代汉字作品,笼统地称之为碑帖。当然,“碑帖”这个概念在书法理论中还有它另外的学术定义,在此暂且不表。一般现存的经、史、子、集等文献,大部分是宋朝、明朝及以后用雕版和活字技术印刷的刊刻本,而在刊刻本系统以外还并存者一个碑帖系统,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献。


1982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套特种文物纪念邮票之一“何尊”


从三千六百多年前的一小片甲骨卦辞到秦汉丰碑巨制,从东晋先贤文稿到民国大师笔下的信札,从三国时期到唐代末期近五百年的抄写佛经等等,构成了庞大的中国碑帖集群。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与变迁都可以在碑帖上得到反映。比如,我们自称祖国为“中国”,称自己为”中国人”,“中国”这个词组目前已知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周成王时代的一件青铜器上。这件青铜器后人称之为“何尊”。何尊内的铭文清楚地显示先民们以现在的洛阳为中心,逐渐扩展出了后世的“中原”、“中国”概念。


中国文化,汉族文化是主体。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建筑、服装和经典。但是由于历史动荡和现代保护不力,汉族建筑完全碎片化了;汉族的服装命运更加不幸,在清朝初期以后就从生活中消失了。唯有汉文化的文字经典尚在,还有一大批珍贵的碑帖幸存。


何尊铭文上清楚地写着“宅兹中国”四字


碑帖相对与刊刻印刷典籍而言,由于是大部分是一手原始资料,所以可信度更高;碑帖还有一个刊刻典籍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因为手写和镌刻的缘故,作者的性情状态等信息保留了下来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个体的中国人和一个时代的中国人精神面貌,对中国历史同时收获更多理性和感性的认知。中国文化有几次重大转折,导致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在各个时代都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浑厚、秦汉的拙朴、南北朝的超脱以及科举制度产生以后逐渐的思想僵化,等等情况,这些在碑帖之上都有感性的反映。


中国历史上丰碑大碣之一 石台孝经碑


研读碑帖比一般读史书要更加具有直观性。比如在清代中晚期,汉族的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北朝尤其是北魏的书法艺术,激活了民族意识,和其他因素汇合成了一股洪流,最后是一群精通碑学的精英们埋葬了满清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汇集法帖《淳化阁帖》


 碑帖产生、流传脉络清晰,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经典备出,在将近四千年的时间里从未间断,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极为浩大的文化接力工程。所以,中国被称之为碑帖之国。碑帖见证了中国历史沧桑,隐藏了中国文化密码。中国文化的前世今生在碑帖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碑帖定义了中国汉字美学法则,蕴藏了东方美学的精神与技法,是东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中国的艺术与碑帖息息相关。访碑读帖、通过碑帖陶冶性情,是中国人理解世界、调整自己的一种方式。


大家一起来研究、欣赏碑帖 ,读懂碑帖后面的故事。每期5分钟左右,了解碑帖上的中国。碑帖文化依托汉字传承,没有汉字就不会有碑帖。下一期,我们要讲述汉字的起源和汉字之美,欢迎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50年后我成了奶奶

    先把❤️点亮

  • 50年后我成了奶奶

    还没人进来评论,我刚进来听,希望是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