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毛公鼎的智慧
大家好,本期要说的是西周晚期的一件青铜重器:《毛公鼎》。
毛公鼎
《毛公鼎》是现存铭文文字最多的一件先秦青铜器。《毛公鼎》的铸造者是毛公,所以被称为“毛公鼎”。毛公鼎铸造于周宣王時期。
周朝到了周宣王时期,立国已经接近三百年,内忧外患,走到了拐点。按照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周期律,王朝到了一定时期积重难返,逐渐走向败亡。周宣王的父亲是著名的周厉王,周宣王的儿子则是更有名的周幽王。这爷孙仨为后人贡献了不少成语典故,绝大多数是贬义的词汇,比如“暴戾恣睢”、“道路以目”、“烽火戏诸侯”等。从这些词语就能够想见他们大概的历史地位和评价。但有一个成语“姜后脱簪”,来源于周宣王的王后姜后劝谏,而宣王能虚心接受,说明他早年还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
周宣王像
周宣王本人一生功过毁誉参半,他少年时期父亲周厉王被迫流亡,自己隐姓埋名、心惊胆战地度过了十四年光阴才继承王位。他执政早中期有所作为,被称为“宣王中兴”;他晚年独断专行、滥杀大臣,以至于被人设下埋伏中箭而死。周宣王接管的周朝,岌岌可危,每况愈下,外部有猃狁、西戎、姜戎等威胁;内部分封的诸侯多年不来镐京朝觐。周宣王励精图治,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多有建树,周朝恢复了一些元气。周王室能够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继续享有诸侯名义上的尊崇,延续之后的四百年国运,成为一个跨度八百年、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这些都和周宣王及周朝开国的先人智慧有关。
毛公鼎全形拓及其铭文
《毛公鼎》中大段的文字是周宣王说的话。大意是周宣王即位之初,危机四伏,急需要整顿周边和国内外的政治环境。他对毛公委以重任,鞭策、告诫其努力辅佐周朝,并赐予厚重赏赐。《毛公鼎》铭文是珍贵的先秦文献,其书法艺术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是书法史上承先启后的里程碑式作品。
毛公鼎铭文拓片(上)
商周两代早期的杰出政治家,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历史还赋予他们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是道家文化创始人,具有华夏人文初祖的崇高地位。无论是商汤、伊尹还是周文王、姜子牙,他们对世界有着博大视野、精微观察和天才总结。道家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无为而治,包含了不假功用,虚实阴阳之道,善用其势、顺势而为等理念。尽可能挣扎出中国古代王朝的兴亡轮回,这其中有许多重要经验教训。比如如何处理天子与王侯等地方权力的关系?天子的权力不能过大,必须设置权力使用的防火墙;要通过宰相、设置地方等分权的办法化解决策及行使权力的风险。地方政府的权力也不可以过大,否则也会造成混乱局面。《毛公鼎》铭文既是周宣王对毛公的授权书,也是对毛公的告诫。
毛公鼎铭文拓片(下)
纵观中国历史,思想文化艺术光芒四射的时代都不是在大一统时期,而是在地方自治程度很高的时代。中国古代有史以来两座思想文化高峰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在旧的大一统崩溃之后、新的大一统尚未形成的窗口期。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固然民不聊生,但大一统时期君王的绝对权力对老百姓的侵害和对民族的损伤并不亚于战乱,并造成民族思想僵化、创造力退化等重大恶果。
《周礼》,周人的理想国
在古代中国的理想政治中,天子的合法性来源是合乎于“德”,即“天道”,在《毛公鼎》铭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西周时期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天子分封。周厉王当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严重后果让周宣王记忆犹新,铭文特别提到了当局者不能堵塞言路,大臣的操守底线是不能贪污受贿。周宣王忧心忡忡溢于言表。
历史上的西周即将结束,周朝宗室一手控制天下的局面即将一去不复返了,不久以后的周天子只能依靠仪式来维持形式上的统治。如何既保持统一的国家又保护个体的柿油与民族活力?始终是考验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一道大课题。周朝虽然势微,但中国即将迎来一个诸侯林立、诸子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如果没有周宣王的努力,周朝在这个时期结束掉了,提前出现一个类似秦朝的中央集权,那么,中华文化就得不到充分的发育,不会有老子、孔子等诸子出现,整个文明将大为逊色。《毛公鼎》铭文,集西周书法之大成,布局阵容豪华,其结构瑰丽、用笔多姿,观之犹如天子召集诸侯、编钟奏响雅乐的壮观场景,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杰作,与后世的《石鼓文》在艺术传承上有着密切关联。
《毛公鼎》铭文特别强调如果听不到谏言,仅仅靠君王一个人的聪明,会导致亡国。这是古代早期对言论自由的智慧阐述。在中国古代,诽谤是言论自由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为什么要用“诽谤”一词代表言论呢?下一期,我们就要通过讲解古文字来说说“诽谤”一词的由来,欢迎收听!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