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购买本课程的同学,请添加正安答摩芍药微信号【damoketang】,回复数字666,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活动,还会派发多种福利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的故事,我们来讲叶天士。
叶天士,名叶桂,清代(公元1666~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也就是现在的苏州人。
叶天士出生在医学世家,十二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医。他熟读《内经》《难经》等中医古籍。14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叶天士就开始行走江湖,行医应诊了。
在医学上,他有过人的天赋,一点就通,旁搜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喜欢拜师学艺。一听到哪位医生有专长,就立马前去求教,并且一定要学成才归家。
据说,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就想去拜师学艺,却苦于没有门路。哪知道,刚好那位名医的外甥找叶天士看病。叶天士开的几服药下去,病就治好了,患者很是感激,就这么机缘巧合地得到患者的介绍,去拜他舅舅为师。但是,叶天士是改了名换了姓才去的。
这太像是武林高手为了提升自己,甘于隐姓埋名,去学别派高手武功的桥段了。
叶天士在这位姓刘的名医那里,自然是用心学习。一天,接诊一个昏迷的孕妇,刘医生诊脉后,觉得没有把握,就推辞说不能治。
叶天士仔细诊过之后,发现孕妇应该是临产胎位不正,痛到不省人事。于是就取针在孕妇肚脐下刺了一下,之后胎儿就顺利产了下来。(这里提示各位,没有医学经验的,还是不要模仿)。
说回来,刘医生看到这个结果,很是惊讶。一盘问,才知道这个带艺入门的徒弟,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叶天士,心中万分感慨,于是把自己的针灸术对叶天士倾囊相授。
到叶天士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不下十七位,所以被人称为「师门深广」。
叶天士本身就聪明,又有童子功,拜过的好师父比《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郭靖还多,能成为一代名医,也是因为自幼的好根基和这许多好机缘。
~~~
叶天士三十不到就医名远播了。
除了精通家传的儿科外,他在温病学上的成就最为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清代以前,中医论治热病大都用《伤寒论》的方法。
明末清初的吴又可写的《温疫论》,把伤寒与温疫作了区别对待,对温病理论的建立起了先导作用,但「温疫」和「温病」的界线却还模糊。
叶天士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以往《伤寒论》里的「伏寒化温」的传统认识。首次说明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和传变规律,一定程度上厘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温热论》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温邪的传入是从口鼻而来,首先出现肺系统表现,然后出现传变。
什么是传变呢?传就是疾病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变指的是此病的寒热虚实性质改变了。
叶天士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从浅入深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或者说四个层次,作为辨别证候和施治的纲领。而温病的传变与伤寒的六经传变是不同的。
可以说叶天士在对温病的认识这方面,是一个思路上很有框架感、层次感,也富于创造的人。
说实话,碰到外感温热类疾病,他这种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对临床医生来讲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所以,对于治病,实用性很强。
同时,在温病诊断上,叶天士还发展了观察舌、检验牙齿、辨别斑疹这些方法。
对一些常见急性热病,比如流行性传染病,尤其是小儿常见的痘麻斑疹等,叶天士都有独到看法和妥善治法,他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医学家。
可以说,《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也弥补了以往中医在治疗外感类疾病方法上的某些不足。
~~~
叶天士的学问,当然并不局限在温病。比如,他提出「养胃阴」的说法,这就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里只注重脾而忽略胃的不足。
这里解释一下,在中医,脾与胃,都与土的生化、承载、受纳的意象相关,但在功能特征上,土,还得分阴阳。
脾像阴土,所以湿,因此喜欢干燥;胃像阳土,所以干燥,所以喜欢湿润。这才有了叶天士主张养胃阴的说法,养胃阴,就是养胃的阴液。
他还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对治的新方法,这对我们现代治疗心脑血管病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叶天士身负盛名,仍然保留了很好的读书习惯,有人评论他,「固无日不读书也」。也正是这些专业之外的泛读,让他除了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之外,还能够触类旁通,这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说某人「学究天人」,这评价往往是说他不仅有专业上的精通,更有知识上的广博。
因为医术高明,叶天士被民间称为「天医星」。史书记载,叶天士「当时名满天下,为众医之冠。」「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病多奇中」,他自己也说:「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当时的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康熙皇帝还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叶天士,就是因为感激叶天士跟御医联手,治好了自己的搭背疮。(搭背疮,就是患者本人反手能够够着的后背地方长出的痈疮。因为背后是中医讲的督脉经过的地方,督脉管阳气,所以这地方阳气旺,容易生疮,也不容易治)。
传记里,记载叶天士处理「疑难证」的方法,是这么几句话:「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
~~~
下来我们听听他的行医故事。
在清代,京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惠,一般都想去外地做官。一次,一位京官听说要到苏州上任,大喜过望,眼睛就瞎了。急忙叫人去请叶天士。
叶天士了解到他发病详情后说:「我是名医,必须备全副仪仗来,才请得动我。」
差人一回禀,这官员大怒,但在大家的劝说后,他还是吩咐下去,命令仪仗相迎。
如此一来,叶天士还是不去,又说:「去回禀大人,必须由令夫人亲自来请!」这官员一听,怒不可遏,咆哮如雷。就在这时候,他的眼睛忽然就能看见东西了。
叶天士这时就赶到官藩府上请罪了,对官员说:「我并非无礼得罪大人,而是为了治好大人的病才出此策。」这么详细一解释,藩大人一听,由怒转喜,并且重礼酬谢了叶天士。
这是什么原理呢?在中医,喜则气缓,就是大喜过望的时候,人体之气就会涣散。这气一散,刚好影响到眼睛,一下就瞎了。
另外,在中医,肝与眼睛是同一个系统,肝开窍于目,对肝系统影响最大的情志就是生气,中医叫「怒则气上」。现在叶天士让这位官员大怒,气就充实于上,所以这暴盲就因为激怒而消散了。
放到今天,大概是属于心理治疗范畴。中医的心理疗法,是与气的运行,升降出入相应相通的。这正是「名医治奇病,奇术疗顽疾」。
再来说一位患者,得了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他就找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吩咐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稳定了一个多月,觉得是好了,就不再服药了。
但事隔一年后,病又复发了。他再找到叶天士,老实一交代,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得认真听我的,再服四十剂,这病就永不复发。」之后,患者严格遵医嘱,果真跟叶天士讲得一样,没再复发。
还有个故事,说叶天士的外孙刚满一岁,得了水痘。大家知道,水痘这个病,那痘要发得出来才算好,如果发不出来就危险了。
叶天士本来最拿手的就是治疗麻疹跟水痘,但他诊察后,却觉得外孙这一例很难治,几乎束手无策。因为他外孙的这个水痘正是发不出来的样子。
他女儿气得直撞头,对他说:「你平常不都说‘痘无死症’吗?怎么就单单外孙不能救了呢?」
叶天士沉思了很久,忽然心念一动,把婴儿抱到一间空屋里去,除去了婴儿身上的衣服,让婴儿几乎光着身子待着。锁上门后,叶天士就出去玩儿去了。
他女儿想看婴儿,门又打不开,叫了几批人去催他爹回来,叶天士假装玩得高兴,也不理她。到了半夜,才开门进去,这时候婴儿身上的水痘出得一粒粒的,就像珠子一样晶莹饱满。对于水痘这种病,出成这样,就是很好的效果了。
再来看叶天士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原来那间空屋子里有很多蚊子,叮在婴儿的皮肤上,就帮助痘子发了出来。
叶天士用的是什么思维呢?这是带有意象特征的直觉思维,对天地万物自然而然之理了然了,就不难参透。这种灵机一动,其实带有点顿悟的特征了。
~~~
叶天士名气越来越大,疗效又好,所以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天天忙在诊治病人上,可惜的是没有时间来写书。
但幸运的是,叶天士培养出不少济世救人的名医,比如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另外,吴鞠通、王孟英、章虚谷这些研究温病的著名江南医家,都是叶天士的私淑弟子(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受其影响的,称之为私淑)。史称:「大江南北,言医者辙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 这句话中的桂就是叶桂,叶天士。
叶天士流传下来的不少著作,比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多是他的门人和后人根据所见所闻,整理出来的。这一点,他跟孔子太像了,口传心授,述而不作。
叶天士的学说也得以持续发展,形成了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在近代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怪不得在古代收徒,往往不是徒弟找师傅,而是师傅找徒弟。一是看他们的根器,二是看他们的心性。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不管哪个行业,要传承下去,会做老师,会教学生,都是很重要的。
放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看,叶天士都是一位有着巨大贡献的医学大宗师。除了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他还精通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科,史书称他「贯彻古今医术」,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也就是说,他是与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一样的人物。
(本集完)
讲的太好了。听着听着就感觉生活处处有中医。
口音太重了,听着真费劲啊,老师要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是完人了啊!
姝菡3 回复 @队长_9h: 这个年纪的南方人已经很不错了,那个年代哪有电视普通话普及是需要电视的
叶天士放到现在,完蛋了,牢底坐穿
叶桂,温病理论奠基之一,擅长儿、妇、内外各科,与仲景华佗同齐誉!
那年儿子三四个月时两边脸夹长了小红点还很痒的样子,用了很多方法(药膏抹,中药水洗)没好。去外婆家晚上被蚊子叮了五个点。回来脸再也没长。是不是毒素被吸走
听听古代名中医故事。。。
中华有14亿多的人口需要无数的良医,若有名医就更好了。
小儿推拿保健_dc 回复 @玉龙飞雪0: 名医不如明医
上述各种例子,放到今天使用,必定吃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