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大般若而具大勇心

32. 大般若而具大勇心

00:00
17:45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上一讲最后讲到,佛菩萨的慈悲或许跟我们一般的想象可能还是有一点不同,就好像有的朋友说,怎么觉得俱胝老和尚心好狠,其实,这正是因为慈悲的立足点不相同的缘故,尤其我们学习了后面的“五蕴皆空”,就会更多一些理解。


比如,我们进了寺院,大概能够见到都是慈眉善目的佛菩萨,唯一看起来有点“凶”的,就是大门口的四大天王了,所以大家普遍性地形成了一种概念,佛菩萨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其实这是一个不够全面的认识,真正的佛法,自古天竺以来,就是佛菩萨同时具有慈悲相和威猛相,这就像现在网络上一直在讨论:教育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是快乐的?甚至能不能严厉地批评学生好像在当今也成了一个大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真正爱学生的老师、爱孩子的父母,哪怕在严厉地批评孩子,心里却是充满了爱,而菩萨现威猛相也是如此,所以菩萨引导众生有降伏一说。但是我们一看到“降伏”两个字,都会觉得好像……有一种压伏对方的意思?事实上佛经中却说:“降伏者,谓深防护自身杂染”,也就是说,降伏的目的是帮助学佛的人能够更深度地防止自身的污染,这是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是一种慈悲。所以,他就对犯错误的不同程度的表现有了不同“等级”的处理,从慈心谏诲、到慈心诃罚、到慈心驱摈,像慈心诃罚和慈心驱摈,都不仅仅是考虑到了帮助这个犯错误的人,还考虑到了其它的众生,为了避免产生连锁反应和不良的示范效应。所以,佛教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只是一味地微笑,应该说,他的心是永远微笑的,但是,外在却是各种各样的。按照对菩萨的戒规要求,如果一位菩萨,对于应该要责备、应该要驱摈,也就是赶走,类似于我们现在讲的开除吧,如果因为“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这是犯戒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所以,佛菩萨满众生的愿,有求必应,其实也不是完全的无原则,只不过有的可能原则很锐利地呈现出来,像我们上次讲的准提观音,他的原则体现则好像绵里藏针。现在很多人去寺院,给菩萨塞了一百块钱红包,然后就说,“佛啊,你要给我一千块钱噢!”如果我们有这个福德,佛菩萨会给我们的;如果我们没有,佛菩萨也会愿意给我们一个尝试的机会,但他们希望我们能够学会上供下施,如果我们拿到了这样的机会却不愿意做这样的学习,结果只是把自己的房子越买越大,车子换得越来越好,佛菩萨是不能够再满足你的愿望的,因为再给你钱,心性没有丝毫的进步,只是增加了你的贪念,而且,在不断地过度消耗自己的福报,那就成了害你而不是爱你。这个不是只讲我们去庙里求佛菩萨这样玄之又玄的事情噢,也指一个菩萨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如何处理此类事件的,原则就是这样,所以,菩萨不仅有低眉浅笑、也有金刚怒目,而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成熟众生、升华众生。


观自在菩萨也有愤怒威猛相的,而且还不止一个,而是很多种愤怒的形象,没有想到吧?比如他有一个造型,头戴五骷髅冠,上面还有一个碧绿的马头,脖子上挂着五十个人头骷髅串,身披人皮、象皮,下身穿着虎皮裙,还有蛇饰、骨饰,相貌凶恶,令人毛骨悚然――哇,这还是慈悲的观音吗?!是的!他叫马头明王,是专门吃无明的!但是无明讲起来太抽象了,怎么吃呢?讲穿了,无明、魔障……就是宇宙中的负能量,佛经里描述它们的时候经常把它具象化,这是一种符号学的艺术,当然,我想,也不排除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定律也会在这里有所体现,负能量并不就是过份玄虚的想象。而所谓降伏魔障,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把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现在满世界都在说要“传递正能量”,这些佛菩萨的愤怒相当然也是慈悲!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来的认识,知道佛菩萨并不只是我们原来以为的就是这一种,那样,可能会错过很多的佛、错过很多的菩萨。


所以菩萨,也叫作菩提萨埵,像观自在菩萨,更应该叫作大菩萨,就是摩诃菩提萨埵,甚至,久远劫而言,是观自在佛。菩提是诸佛道的意思、觉悟的意思,萨埵就是众生,或者还有一种解释是“勇心”。一般,我们讲的比较多的萨埵就是众生,所以讲菩提萨埵,就是觉悟了的众生和觉悟众生这两层意思,但是其实“勇心”这个意思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这个解释是唐朝汉密开元三大士中的善无畏,他在解释《大日经》的时候讲解的,被记录在《大日经疏》中。


像观自在佛化现为马头明王降伏魔障,就是需要有勇心的。所谓的勇心,是讲人如果要完全地得到一切诸佛的功德,他的心就要如同金刚一样,不可断、不可破,犹如金刚山,坚不可摧,否则,不是他去调伏负能量,而是反过来会被负能量所调伏。而真正的菩萨,他是如同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不退不转,是真正能够承担大任,能够落实大慈悲、大智慧的人,所以对大菩萨们有了很多各种各样赞叹性的称呼,比如开士、大士、圣士、力士、大圣、大功德、大自在、佛子、佛持、高士、勇健、……等等。


讲到这里,顺便插一句,刚才在我例举的这些称呼中间,比如像圣士、大圣,都是带有一个圣字,它们都有经典的出处,《度世品经》里说菩萨有十个号,其中有一个就是:“觉成妙法。故曰圣士。”“大圣”,有时候用来指佛,但有时候也用来讲菩萨,《华严经》里经常出现“大圣”这个称呼,其中有一句就讲得很明白了:“第二离垢菩萨尊住。除其爱欲精进造立。建大法慧。如之所为。行布施事。惠施禁戒。成为大圣。忍辱精进。……”也就是说菩萨的第二个阶位,成就了大圣。


但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佛教中好像不大用“圣”这个字了,有的还觉得“圣”好像是基督教的用语,怎么不仅讲“圣”,还来一个“大圣”?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所以我这里特别地说明一下。


《孟子滕文公下》里面说,“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也就是把古代的尧舜当作圣人,真正的佛菩萨,尤其像观自在佛,我想是不会有人否定他们是圣的。他们既有大慈悲,又有大智慧,还具足勇心,降伏负能量,所以在《大日经疏》中说:


“大勇心故。多众生中。起大慈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处。故必能说法。破一切众生大邪见大爱大我心等诸烦恼。故名为摩诃萨埵。”


意思就是大菩萨因为具有大勇心,才能够成就大道心行,成就大慈悲,破除一切大邪见、大爱、大我等烦恼,这里讲烦恼,自然大爱大我都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要有大爱啦,从小我变成大我啦这些意思,而是指巨大的邪见、巨大的爱染、巨大的我执。而这里的众生,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是自心内在的,当然,对于已经是观自在菩萨这样阶位的佛菩萨,他已经自身没有杂染了,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从一个凡夫慢慢地成就为一个菩萨,一个大菩萨,是需要克服自心的负能量,如果自己没有清净、自已缺乏对般若的体验,就像一个人天天饿肚子,他怎么可能形容得出吃饱了肚子以后干活那种力量呢?所以,也是没有办法做到“必能说法”。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最难战胜的不是其它,而是自己。也就是说,人最难超越的就是自己的负能量。因为我们如果今天还在呈现某种负能量的样子,那往往都是天长日久,都与这个负能量彼此“共处”,可以说相互“共事”得驾轻就熟,想要打破这个大家都已经默认的模式,还真是不容易,非大勇心人不可得。


举个简单的例子,凡事最常出现的,就是当你要改变,风言风语就是一个障碍,因为你的改变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虽然我也看到在微信圈里出现了一种新言论,说是:远离给你带来负能量的人。但是,往往当事人首先自己身陷其中,就搞不清楚什么是负能量,其次,真的认识清楚了,也很难做到,所以,佛经中经常讲“辞亲出家为道,名曰沙门。”身为沙门,修行确实少了很多的障碍,条件比较好,因为你在家可能就会更容易听到各种言论。但是,出家也还有身出家而心出或未出的可能,所以最难的还是心灵上要能够摆脱负能量,因此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出家”。


其实无论在家出家,都是有大菩萨、也都是有真沙门真出家的――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僧与俗的概念了噢。其关键就在心。但是,要修心,如果没有“勇心”,很难!


而勇心从哪里来?又是和其它的心灵修养相关的,比如大智慧,大般若。所以,学好《心经》非常重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ksolar

    买了套大般若经。好重

    师红长老 回复 @cksolar:

  • 听友195465795

    看不到文字稿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友195465795: 下拉就有文字稿

  • 依霖931卍

    师红长老广闻博学,引经据典,涉猎广泛,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和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解深奥的佛经,让人很容易听得懂,很容易理解,听后满心欢喜,受益匪浅,感恩师红长老辛勤教导!

    师红长老 回复 @依霖931卍: 谢谢鼓励

  • 娉婷子青

    老师举的例子太切合实际了,生活中呈现的各种矛盾对立的状况困扰着我们,特别是一个家庭里每个成员都是不同的个体,这种环境要能做到具有大勇心真的太难啦,能不被传染到就不错了

  • 1811586lypu

    感恩师父!讲解很有磁性,享受教育了。

  • 大道自然_c0

    菩萨恩威并施,佛法不离世法,世法也是佛法

  • 听劝了

    非常感谢长老的讲解,真的像书题说的一样 (一听就懂的心经)

  • Li成长

    克服自性的负能量,非大勇心不可得!感恩老师!

  • 杨清棋

    感恩老师的言语!希望大家都能学习到勇心,不断精进提高,知命改命。

    师红长老 回复 @杨清棋:

  • 大祥天下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