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准风月谈》| 鲁迅笔下的社会众生相

59. 《准风月谈》| 鲁迅笔下的社会众生相

00:00
19:01

重读鲁迅,今天是第五十九期。


鲁迅笔下的“风月” 

《申报·自由谈》上的化名文章,除了《伪自由书》,还收入了1933年下半年的《准风月谈》,书名也是反讽。

谈风月,其实是《自由谈》编者的呼吁:

“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

用鲁迅自己的说法,同样是“风月“,意思可以是“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但是也可以是“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鲁迅说要“多谈风月”,“莫谈国事”。可是,

“漫谈国事”倒并不要紧,只是要“漫”,发出去的箭石,不要正中了有些人物的鼻梁。

在《准风月谈》的《前记》里面,鲁迅说,

日本的刊物,也有禁忌,但被删之处,是留着空白,或加虚线,使读者能够知道的。中国的检查官却不许留空白,必须接起来,于是读者就看不见检查删削的痕迹,一切含胡和恍忽之点,都归在作者身上了。这一种办法,是比日本大有进步的,我现在提出来,以存中国文网史上极有价值的故实。

《申报·自由谈》都是专栏短文,每次篇幅固定。为吸引读者,内容不是很深,又讲得很隐晦。


30年代的现实背景 

《最艺术的国家》也是瞿秋白执笔的。

第一段模仿的鲁迅讽刺梅兰芳。前面讲的是男人扮女人是中国的艺术,但是文章的内容其实是在讲国家大事。

1933年3月24号,国民党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拟定了一个叫《国民大会组织》的草案,其中第三条规定,

中华民国之国民,年满二十岁者,有选举代表权,年满三十岁经考试及格者,有被选举代表权。

瞿秋白的文章就是在批判这个考试,用的是风花雪月的笔法。他说:

照文法而论,这样的国民大会的选举人,应称为“选举人者”,而被选举人,应称为“被选之举人”。

这里巧妙的是把“选举人”这个现代名词,改为“选”“举人”,“选”是动词,讽刺被选举人要考试,应称为被选之举人,

因此,他们得扮成宪政国家(的选举的人和被选举人)。

所谓宪政,就是孙中山在《建国大纲》里讲的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

这篇文章从男人扮女人,讲到“选”“举人”,“跑题”跑不停。


《申报·自由谈》中常涉及当时的国情。每次不讲大的道理,仅用一两个小的现成的例子,简单又传神。

《天上地下》也是瞿秋白写的,文中摘抄了两段报纸新闻。

 “日内除飞机往匪区轰炸外,无战,……掷百二十磅弹两三百枚,凡匪足资屏蔽处炸毁几平……”

“今晨六时,敌机炸蓟县,死民十余,又密云今遭敌轰四次,每次二架,投弹盈百……”

这叫并置。

两篇报道都是在飞机炸地下,分别来自于同一天(五月十日)的《申报》和《大晚报》。


文中说:

应了这运会而生的,是上海小学生的买飞机,和北平小学生的挖地洞。

鲁迅闭目一想,

假如炸进去慢,炸进来快,两种飞机遇着了,又怎么办呢?

这是在讽刺那时国民党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也勾画了30年代的现实背景。


鲁迅的预见 

更大的背景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跟德国法西斯的崛起。

1933年的7月,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刚刚崛起,要获得政权。鲁迅非常敏感,在《申报·自由谈》连写两篇文章,讨论德国的事情。


《华德保粹优劣论》中写到:

希特拉先生不许德国境内有别的党。

当时歌德的《浮士德》中有一首政治讽刺诗,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谱曲,叫《跳蚤歌》,在德国被禁止了。

同一时期,北平社会局则在查禁女人养雄犬。

 “……查雌女雄犬相处,非仅有碍健康,更易发生无耻秽闻,揆之我国礼义之邦,亦为习俗所不许,谨特通令严禁,除门犬猎犬外,凡妇女带养之雄犬,斩之无赦,以为取缔。”

禁《跳蚤歌》与不许女人养公狗,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鲁迅说:

两国的立脚点,是都在“国粹”的,但中华的气魄却较为宏大,因为德国不过大家不能唱那一出歌而已,而中华则不但“雌女”难以蓄犬,连“雄犬”也将砍头。这影响于叭儿狗,是很大的。由保存自己的本能,和应时势之需要,它必将变成“门犬猎犬”模样。

说到背后,鲁迅还是在骂那些文人“走狗”。


紧接着,鲁迅又写了一篇关于烧书的文章,叫《华德焚书异同论》。

德国的希特拉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鲁迅说:

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

秦朝好像也看不见轻贱女人的痕迹。

希特拉先生们却不同了,他所烧的首先是“非德国思想”的书……其次是关于性的书……

这样烧书后果很坏,所以鲁迅觉得希特勒还不如秦始皇。

然后鲁迅又批评了阿拉伯人烧亚历山大港的图书馆。

他特别指出烧书的理论:如果这些书记讲的道理跟宗教经典一样,那已经有经典了,其他书就不用留了。如果不同,那是异端就更不该留了。


那时候希特勒大部分的坏事还没开始做,但鲁迅早有预见。


一切专制力量好像都仇恨知识,鲁迅在《申报·自由谈》里也早就预料了。

《智识过剩》中说期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美国因为棉花贱,所以在铲棉田了。中国却应当铲智识。

五六年前,德国就嚷着大学生太多了,一些政治家和教育家,大声疾呼的劝告青年不要进大学。现在德国是不但劝告,而且实行铲除智识了……

中国不是也嚷着文法科的大学生过剩吗?……刷,刷,刷,把大多数的智识青年刷回“民间”去。


社会众生相 

除了用风月笔法谈论国家大事以外,鲁迅在《申报·自由谈》里最精彩的文字,还是一贯的对社会众生相的批判。


1933年6月29号的《“吃白相饭”》就很好玩,他说:

要将上海的所谓“白相”,改作普通话,只好是“玩耍”(bo xiang,意思就是玩乐);至于“(qi bo xiang van)吃白相饭”,那恐怕还是用文言译作“不务正业,游荡为生”,对于外乡人可以比较的明白些。

鲁迅对于一些上海男人说自己,或者女人说自己丈夫是“吃白相饭”,感到很不可思议。于是,鲁迅就分析期“白相饭”是怎么做的。

第一段是欺骗。见贪人就用利诱,见孤愤的就装同情,见倒霉的则装慷慨,但见慷慨的却又会装悲苦,结果是席卷了对手的东西。

第二段是威压。如果欺骗无效,或者被人看穿了,就脸孔一翻,化为威吓,或者说人无礼,或者诬人不端,或者赖人欠钱,或者并不说什么缘故,而这也谓之“讲道理”,结果还是席卷了对手的东西。

以上两段不成功,来第三段——溜走。


鲁迅写的有意思的地方是他说:

但“吃白相饭”朋友倒自有其可敬的地方,因为他还直直落落的告诉人们说,“吃白相饭的!”


关于“白相人”,鲁迅在《“揩油”》一文中,更加具体地讲了一个比较粗糙、业余的“白相饭”,就是占小便宜。鲁迅认为“

“揩油”,是说明着奴才的品行全部的。


在《爬和撞》中,鲁迅说:

奴隶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机会,连奴隶也会觉得自己是神仙……

但是爬上的是机会很少。

大多数人却还只是爬,认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在旁边……

这里很精彩。在爬上的过程当中,不是欺压他的人是他的敌人,而是旁边跟他竞争的人是他的冤家。


他们大都忍耐着一切,两脚两手都着地,一步步的挨上去又挤下来,挤下来又挨上去,没有休止的。

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会渐渐的侵蚀善良的人心,至少,也会发生跪着的革命。

于是爬之外,又发明了撞。

在鲁迅看来,白相饭、揩油等等奴才手段,就是撞了;撞,就是不守规则的爬了。爬上去的机会越少,愿意撞的人也就越多。


我们下期继续。


预习通知 

下期主讲文章《“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序言》出自杂文集《花边文学》。

拓展阅读

《“滑稽”例解》、《由聋而哑》、《新秋杂识》,出自杂文集《准风月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之大盗

    流连百草园的老师令人羡慕,羡慕这种沉迷。。“一切专制力量好像都仇恨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现在向上爬的“白相饭”,还是百年前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小人嘴脸,以揩油为目的没有底线的,耍聪明、扮戏精、善谗言,耍无赖,一切骗术全部为己。谢谢老师!

  • 8t6nm00gl49nmcq2wxuc

    和最近的生活重合,听的我眼泪直流,却无可奈何。

  • 13761319bqo

    谢谢许子东老师。

  • 臣欲笑

    鲁迅预言了上山下乡

  • 13761319bqo

    纪录片《市长》里,果然出现了“跪着的葛敏”。谢谢。

  • 一丛令箭

    撞大运。不守规则,往上送了钱财之后希望得到一个撞开左右向上走的机会。

  • 一丛令箭

    早上好,先听为快。

  • 13761319bqo

    谢谢。

  • 一丛令箭

    终于细细每篇读两遍,再来听。

  • 一丛令箭

    那些早已爬在上面的人们,就天天替你们制造撞的机会,叫你们化些小本钱,而豫约着你们名利双收的神仙生活。 这么像现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