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26
《Incendiary:The Psychiatrist, the Mad Bomber and the Invention of Criminal Profiling》
燃烧:精神病学家、疯狂炸弹客和犯罪心理画像术的诞生
作 者: MichaelCannell
出版社:MinotaurBooks
出版时间:2017-04-25
ASIN: B01M0ZH29C
作者简介
迈克尔·卡内尔曾担任“纽约时报房屋与家庭”编辑达七年之久,为“纽约客”、“纽约时报”、“体育画报”和许多其他出版物撰稿,现住在纽约市。
其著有三本非虚构类书籍,分别是最近出版的《燃烧:精神病学家、疯狂炸弹客和犯罪心理画像术的诞生》、《极限:1961年大奖赛巡回比赛(十二人赛)的生死》(圣丹斯频道/AMC已经决定将其制作成电视连续剧)、《贝聿铭:现代主义的国语》。
书籍简介
从1951年到1956年这6年里,有一个自称F.B.的匿名炸弹客在纽约各种公共场合里先后放置了三十几枚定时炸弹,炸伤15个人。在这6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纽约警察局对于追查炸弹客的真实身份一筹莫展,任凭他引爆一个又一个炸弹。
虽然实际被炸伤的人数并不多,但它造成的恐慌却非常强烈。那几年整个纽约市人心惶惶,很多人都不敢去公共场所。后来,在一位心理医生的帮助之下,警方的调查才逐渐找到方向,最后将这位疯狂炸弹客抓获。
而这位心理医生在这个过程里施展出的那套手段,标志着「犯罪心理画像术」这种刑侦技术的诞生,这是后来美国警察追查案件嫌疑人时的一种必备技术,在今天刑侦和犯罪题材的各种影视剧里也是频繁出镜。
本书第二讲
犯罪心理画像术的诞生
本讲精华内容
今天的故事紧接上回,我们来说詹姆斯·布鲁塞尔医生为疯狂炸弹客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像。
接下来我基本上会把布鲁塞尔医生的分析原原本本说给你听,没有做什么筛选。这一通分析里哪些有道理,哪些比较胡扯,我不做评判,留给你来感受。
布鲁塞尔医生的分析是这样开始的。
他说,疯狂炸弹客是一个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又叫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有这种精神障碍的人可能会听到一个声音要求他们采取一个行动,或者看到一些不真实的东西。他们可能认为其他人正在控制他们或密谋反对他们。他们通常与世隔绝,反社会,对他们想象中的敌人充满仇恨。尽管精神错乱,但他们有能力表现得相当正常。
我们(这些正常人)也都会对其他人和组织发火,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愤怒最终会烟消云散。而偏执狂的愤怒却不会。一旦一个偏执狂意识到有人冤枉了他或想要伤害他,这个想法就会留在他的脑海中。‘疯狂炸弹客’显然也是如此。
布鲁塞尔医生告诉芬尼警官,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恶化。大多数偏执狂直到30岁以后才出现显著的症状。如果炸弹客在1940年安放第一枚炸弹时刚好年过30的话,那他现在至少应该在四十多岁,或者可能更老些。
布鲁塞尔接着说,炸弹客的身材比较匀称,既不胖也不瘦。
这个猜测,他是参考了德国精神病学家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 Kretschmer)的理论。克雷奇默把体型与一些病理给联系了起来。他在研究里发现,大多数偏执狂都有所谓的“运动型”身材——身材偏中等到高大,体型匀称。所以炸弹客也有一定概率是这个身材。
布鲁塞尔医生接下来把目光转向了炸弹客的一些行为特征。他说,和大多数偏执狂一样,炸弹客觉得有必要表达他的优越性。他是通过对秩序的坚持来表达这种优越的,也就是完美强迫症。他有一种一丝不苟的挑剔,这表现在他用近乎完美的大写字母手工写成的那些信里,这些信里没有任何污迹和涂改。
同样的一丝不苟也可能会表现在他的穿着打扮上。“他可能穿戴非常整洁,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会不厌其烦地表现得体,……他不戴饰品,不戴华贵的领带。他沉默寡言,彬彬有礼,有条不紊,行动迅速。”
布鲁塞尔医生接下来转入了精神分析的视角,他说,在炸弹客性别发展的形成阶段,大约在3到6岁之间,遭受了一种受迫害感的折磨。在他的童年,他曾面对过被禁止的性欲这一可耻的事实——很可能是他执着于对他母亲的情欲。他用一种扭曲的恋母逻辑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免于羞愧和恐怖:
我渴望我的母亲。但这是令人无法接受的。她嫁给了我父亲。我现在正在和他争夺她的感情。我嫉妒他。他嫉妒我。他恨我。他迫害我。
产生仇恨的这个最初原因从来没有在炸弹客的意识中浮出水面,它后来逐渐消失了,最后只剩下一种受迫害的感觉和强烈的复仇欲望。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俄狄浦斯情结通常会自行解决。大多数男孩开始意识到他们的不满是错误的,他们调和了最初让他们感到羞辱的性冲动。但在像炸弹客这样的病态头脑里,妄想就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任何两个有共同之处的实体,无论多么不合逻辑,都会在他的脑海中合二为一。
因此,他的受迫害感可能会从他父亲那里转移到老板、公司、政客、警察和任何可能象征权威的组织上。“对炸弹客来说,任何形式的男性权威都可以代表他的父亲。”
像其他偏执狂一样,炸弹客似乎确信许多公司和机构都与联合爱迪生勾结在一起,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把炸弹安置在各种公共场所。炸弹客可能觉得自己正与一个联合起来迫害他的世界交战。
炸弹客几乎肯定是一匹独狼,独自行动。因为妄想症患者“只对自己有信心,……他们不信任任何人。”
接下来,布鲁塞尔医生把目光转向了炸弹客的种族身份。他注意到,炸弹客的信上有一些用词非常生硬,也完全没有美国式的俚语或者俗语。
芬尼警官跟他说,警方也怀疑炸弹客有移民背景,他们一直怀疑他是德国人,因为信里一些字母的写法有点像德文字母。
但布鲁塞尔医生说,不对,炸弹客是斯拉夫人。
他说:“历史上,炸弹在中(东)欧一直受到青睐。” 东欧那些无政府主义者和其他激进分子经常用炸弹来制造恐怖事件。
布鲁塞尔医生很快浏览了一下那些匿名信的邮戳,虽然它们都来自不同的邮筒,但是大部分信都是在紧挨着纽约市区的威彻斯特县(Westchester)寄出的。这里在康涅狄格州与纽约市之间,所以布鲁塞尔医生推测,炸弹客不是纽约人,他的住址是在康涅狄格州某个斯拉夫移民聚集的城镇,他每次都是在来纽约的半路上寄出信件,从而掩盖他的真实住址。
接下来,布鲁塞尔把注意力转向炸弹客的笔迹。炸弹客的信里字母全是大写的,而且几乎所有有折线的字母都写得棱角分明,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字母W。W在信里写得像是两个U,完全没有折角,很圆润。
布鲁塞尔医生对着这个圆润的W展开了一个精神分析的脑洞。这个W的形状是像乳房还是像阴囊呢?如果炸弹客会在字形里泄露自己的某种性欲望的话,那么他这么迷恋炸弹,是不是因为潜意识中觉得雷管的形状很像阴茎呢?
布鲁塞尔留意到,炸弹客有一回把一枚炸弹藏在了电影院的座椅里。这对他来说是很冒险的,他得费力把座椅的连接处切开,把炸弹放进去之后再把椅子小心复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布鲁塞尔想:“座椅能代表人体的骨盆区域吗?用刀子把座椅划开的时候,炸弹客是不是在象征性地插入女性的身体?还是说,在座椅里引爆炸弹是象征性地阉割掉男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那次行动里,他表达了一种潜在的欲望,那就是插入他的母亲或者阉割他的父亲……炸弹客在这16年来一直声称有人试图剥夺他应得的东西。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知道他应得的到底是什么:是他母亲的爱。”
布鲁塞尔医生看了一眼坐在他眼前的三位警官,没敢把刚才这一段脑洞的细节说给他们听,他只给警官们说了一个简略的版本。
他说:炸弹客很可能未婚,他总是彬彬有礼,但没有亲密的朋友,“他不想和男人有任何瓜葛-而且,既然他的母亲是他的爱人,他可能对女人也没什么兴趣。……他很可能是个处男。”
他说:“…我敢打赌他从来没有亲吻过女孩。”斯拉夫人看重家庭关系,所以他很可能和“一些年长的女性亲戚住在一起,这会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
警官们听完布鲁塞尔医生这一段话之后,沉默了很长时间。毕竟这种弗洛伊德式的推理对于有些人来说有点诡异,甚至有点荒谬。不过芬尼警官还是基本上接受了布鲁塞尔医生的分析。
在经过这次谈话之后,芬尼警官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形象:一个挑剔的单身中年斯拉夫裔移民,可能住在康涅狄格州,与一位年长的女性亲属住在一起,暗地里对一切有权势的机构怀恨在心。
在那次谈话临近结束的时候,布鲁塞尔医生问芬尼警官:“你打算怎么使用我分析的这些信息?”没等对方回答,布鲁塞尔就接着说:“你不能简单地告诉警察去康涅狄格州找一个中年斯拉夫人。我想,你应该把我的描述公之于众,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上传播。”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他接下来解释,因为炸弹客潜意识里其实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和大多数偏执狂一样,炸弹客渴望用自己超越常人的行为来弥补自己的无能,以此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的信总是夸耀说,他的炸弹威力会越来越强大,警察对此无能为力。“他知道自己有多聪明,……但他不确定其他人是否都知道。”如果他知道有个心理医生给他做了一个画像,他很可能会做出回应,哪怕只是为了纠正其中任何不准确之处。
所以在媒体上公开心理画像,就是一种激将法,也许可以逼炸弹客透露出他自己的身份。芬尼警官也同意这个观点。
在三位警官即将告辞的时候,布鲁塞尔医生脑中忽然浮现出一个很清晰的形象,他看见炸弹客穿着一件过时的衣服,但收拾得很干净。他的穿着很一本正经,而且衣服上带有某种包围,能把他包裹起来、保护起来。
于是布鲁塞尔医生对芬尼警官说:“等你抓到他时,……他一定会穿一件双排扣西装的,而且扣子是扣上的。”
纽约警方接下来的行动采纳了布鲁塞尔医生的建议,他们开始向媒体公布大量案件调查细节,其中也包括了布鲁塞尔医生的犯罪心理画像。
布鲁塞尔医生的画像引发了媒体上对炸弹客心理分析的小高潮。这果然收到了奇效。炸弹客似乎真的是容不得别人对他的动机和形象说三道四。
在寄给媒体的信里,他越来越多地透露出与自己身份有关的信息。其中不但透露出自己伤病的细节,他说自己是在爱迪生公司的一场事故里肺部受伤,之后引发肺结核,他还说出了当时目击的三位工友的名字。他甚至还打电话到布鲁塞尔医生的办公室里跟他说:“别插手这件事,否则你会后悔的。”
在得到炸弹客自己透露的这些信息之后,警方的网可以说是越收越紧了。
不过,现实毕竟不是拍电影,现实事件的情节并不是顺着一条线走到底的。
因为就在这时候,另外一边的线索忽然之间豁然开朗了。这几年来,联合爱迪生公司一直声称多年前那些档案已经被销毁了,但警方居然在属于爱迪生公司的一间仓库里找到了这些档案。看来爱迪生公司之前很有可能是怕一些陈年老底被揭,所以刻意隐瞒了这些文件。
发现这些旧文件之后,联合爱迪生公司的几位员工和一位警方主管开始着手筛查这些陈年的诉讼档案。结果,一位叫爱丽丝·凯利(Alice Kelly)的职员注意到一份索赔报告。
发起索赔的是联合爱迪生公司旗下一间发电厂雇佣的一位叫乔治·梅特斯基(George Metesky)的发电机清理工。
1931年9月5日,一次锅炉爆炸事故导致他肺部受伤。一开始,他的索赔申请没有什么特别的,但1936年公司驳回他的申请后,他的语气变得很有威胁性,而且里面那些生硬的用词跟后来公布在媒体上的匿名信如出一辙。
调查组确信,这就是炸弹客了。
警方开始调查乔治·梅特斯基的背景和现状,他现年53岁,住在沃特伯里市,果然,就像布鲁塞尔医生预测的那样,住在康涅狄格州。而且乔治·梅特斯基果然是斯拉夫人,未婚,跟他一起住的,是同样未婚的两个姐姐。这些背景几乎都完全符合布鲁塞尔的画像。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梅特斯基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美国驻中国上海领事馆担任电工。这也符合警方对炸弹客有过从军背景的推测。
在小心翼翼地做了一番潜伏调查之后,一天午夜,警方敲响了乔治·梅特斯基的家门。
来开门的就是乔治·梅特斯基,他虽然穿着睡衣,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好像早就在等着警方的到来。警方要求他打开车库的门,那里是他们怀疑乔治制作炸弹的地方。
从车库出来的时候,带队的警探迈克尔·林奇看着梅特斯基说:“我们是从纽约来的,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对吧?”
梅特斯基先是微微耸耸肩,摇摇头,说:“我真的不知道。”
警探说:“我们觉得你知道。”
梅特斯基似乎有点紧张,他说:“我猜是因为你怀疑我是疯狂炸弹客。”
警探说:“也许你并没有那么疯。告诉我,乔治,F.P.到底是什么意思?”
梅特斯基叹了一口气,放松了下来,说:“Fairplay 公平竞争”。
疯狂炸弹客就这样被捕了。
第二天,纽约警方押着梅特斯基亮相。梅特斯基始终面带微笑,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而最醒目的,是他身上穿着的那件双排扣西装,扣子是扣上的。
下面放了那时的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
当乔治·梅特斯基在媒体上亮相时,人们惊讶地发现疯狂炸弹客的真面目与布鲁塞尔医生的预测几乎完全一致,只不过身材稍微胖了点。最戏剧性的是,连那件双排扣西装,都被言中了。
布鲁塞尔医生名声大噪,媒体把他叫做“沙发上的福尔摩斯”和“精神病学预言家”。随着炸弹客的落网,布鲁塞尔医生正式成为“犯罪心理画像术”这门全新刑侦技术的祖师爷。
他后来还陆陆续续参与过好几起刑事案件的调查,但他的画像有时准得吓人,也有时完全跑偏。
1973年,一位叫霍华德·泰顿(Howard Teten)的FBI探员拜访了布鲁塞尔医生,向他请教了犯罪心理画像的知识。后来,泰顿在FBI领导的那个部门,成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发展壮大的重镇。
这后来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去年上线的一部美剧《心灵猎人》(Mindhunter)。
不过其实直到今天,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仍然充满争议,有人把心理画像师叫做心理神探,也有人觉得他们玩的无非就是算命的把戏,算命师总是说很多很多细节,而只要其中有几条命中,就会让你印象深刻。
至于我对布鲁塞尔医生的那一番推理以及犯罪心理学画像术是什么观点呢?我就不多说了,我这次只负责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
那你听完这个心理医生vs.炸弹客的故事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欢迎你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魏老师好!听您节目近一年了,很受用……多谢!……抽烟喝酒一直很严重,睡眠也不好,一直期盼您讲讲《上瘾的大脑》,《科学休息……》,优其是《上瘾的大脑》盼了快一年了,请您近期分享下,多谢……《饥饿的大脑》讲的非常棒
魏知超 回复 @shunfengniao: 你好!抱歉回复的晚了。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定的书剩下最后一本,这本《上瘾的大脑》是重点考虑的,《科学休息》的那本书我看过之后觉得太一般,舍弃了,空出来的名额让给后面新添的那些更好的书了。因为讲的都是新书,所以书目一直在根据新书出版的情况调整,请见谅
心理画像术有些浓浓的玄学味道,就像是各种中医的偏方,不是完全不可用,但至少是把所有符合科学的方法都试过后,再用吧!
魏知超 回复 @劳震宇_羊城网: 没错。前几年出了一些考察侧写术有效性的研究,发现它并没有比有经验的警察的直觉判断更准。
大咖读书会的节目我有点印象,好像那期魏老师说侧写在现在好像并没怎么被用到,预测的准确率和有经验的警察差不多,而且理论基础就有问题啊精神分析本来就不科学啊
魏知超 回复 @RomanaGallifrey: 对,那期节目里我说到过这一点。侧写的有效性基本上是被否定了。后期的侧写主要还是基于历史数据,倒是跟精神分析没多少关系了,但仍然是不怎么准。
这位心理医生未免想太多,通过犯罪手段推测生活习惯及其性格特点,我是理解的。至于其它,还是算了吧。
妄想症不会相信任何人,只会相信自己。
听完这一期,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妄想型精分影评”和“疯狂钻石”两个ID的意义了
魏知超 回复 @邂逅银幕: 我主要还是个精神变态
直接找这个公司调查不就行啦。公司对不起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