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须随流
沩山某日与仰山外出游山,沩山指着路旁的柏树问:“那是什么?”
“柏树呀。”仰山如此回答。
沩山又问一位正在耕田的老者,老者也说是柏树。沩山便告诉仰山说:“这老头日后也能收五百弟子。”
师徒两人一边悠然散步,一边又斗起了机锋。先是沩山问道:“你从哪里来?”
仰山答曰:“从田中来。”
“麦子都收割过了吗?”
仰山没有答腔,却拉了个割麦的姿式。
沩山又问:“你刚才看见的是绿色?还是黄色?还是不绿不黄?”
仰山没有理会沩山的问题,却反过来问道:“师父背后是什么东西?”
沩山亦是以问作答:“你看见了吗?”
仰山拈起一颗麦穗说:“你不是问这个吧?”
沩山又问:“是天冷还是人冷?”
仰山说:“大家都在这里。”
沩山便问:“为什么不直接了当地说?”
仰山答说:“刚才我并没有拐弯抹角呀,照师父的意思我该怎么回答?”
沩山告诉仰山:“你随大流就是了。”
上堂讲法时沩山开门见山地说:“仲冬严寒年年过,时光推移该怎说?”仰山起身往前走了几步,叉手而立,并不答腔。沩山便说:“我请到你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香俨在一旁挺身而出:“我还是偏偏能答这个问题。”沩山就把刚才的话重问了一遍,香俨也学着仰山的样子往前走了几步,然后叉手而立,也不言语。
有一天刘铁磨来拜会沩山,沩山老远看见就打招呼说:“老牛,你来了。”
刘铁磨问沩山道:“来日五台山的大庙会,你参加不参加?”沩山没有答腔,却作了个倒身而卧的姿态,刘铁磨便返了出去。刚刚回到方丈躺下,又有一位僧徒进来礼拜,沩山作出要起来的样子,僧人赶忙招呼说:“师父不用起来了。”
沩山便说:“老汉并没有坐下呀。”
那僧也照猫画虎:“我也并没有行礼呀。”
沩山接过来问道:“为什么不行礼?”
那僧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沉默了一会才又问道:“什么是道?”
沩山简明扼要地说:“无心就是道。”
僧人听了后说:“弟子不明白。”
沩山便说:“知道自己不明白就好啊。”
僧人又问:“不明白又是什么?”
沩山指着僧人说:“就是你,不是别人。”随即又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你只要意识到你不明白之处,正好就是你的自心,就是你的佛性。如果在外面讨来一知半解,对你修禅求道反成障碍。所以你说出来的不是道。”那人听完这席话,又提了一问题:
“什么是百丈大师的本来面目?”
沩山从禅床上下来,叉手而立,没有开口。
“那师父你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
沩山又返回禅床边坐了下来。沩山刚刚坐定,仰山从方丈前面经过,沩山便大声地说:
“要是百丈先师看见,你免不了要挨顿棒打。”
仰山便说:“你看见了会怎么样?”
沩山说:“闭上你的嘴巴。”
仰山感激地说:“此恩难报啊。”
沩山自谦地说:“不是你不聪明,只不过老僧年纪大些罢了。”
仰山便说:“今天我算是亲眼看到百丈了。”
沩山问:“你在哪里看见的?”
仰山解释说:“‘见’其实就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只不过我不这样说罢了。”
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