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清代时期的儒家

131| 清代时期的儒家

00:00
15:22

明朝灭亡之后,清统治了中国近300年,清朝是异族统治,但清朝的皇帝们仍然一成不变地推行尊孔崇儒的方针,甚至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上周说到,朱元璋灭元建明,孔子的55代孙孔克坚还在新旧政权之间摇摆不定。当登了基的朱元璋让他去南京朝见时,他还托病不去,只把儿子派去应付,遭到朱元璋的训斥。而到明末清初,孔子的66代孙孔兴夑就乖巧多了。

离顺治皇帝登基还有一个月,他就上表祝皇帝陛下"承天御极,以德绥民",对新朝表示了效忠之心,这让顺治无比愉快,也让顺治对孔府及孔家后人的待遇抬得比朱元璋要更高。他执政后率诸王大臣到太学去拜祭孔子,自己亲行两跪六叩的大礼,对太学的学官和学生说:"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服膺,用资治理,尔师生其勉之。"说圣人的大道是要好好研究认真服从的,是可以用来治理国事的,你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顺治还号令全国读经,他认定帝王要治理国家,必先重视文教,而臣子要辅佐君主,必先精通经术。所以他明言,天下安定之后,"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要用重视文教,推崇儒术,以求达到国内太平的目的。

他尤其提倡忠孝节义。三国时的关羽,尤其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成为忠义的象征,成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个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就是顺治时代给封的。而这跟顺治的尊孔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

到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康熙,更是对汉文化,对儒家学说下过真正的功夫。他曾晚年自述,“朕御极五十年、听政之暇、勤览书籍、凡四书五经、通鉴、性理等书,俱经研究。每儒臣逐日进讲,朕辄先为讲解一过,遇有一句可疑一字未协之处、亦即与诸臣反复讨论、期于义理贯通而后已。”

这真不是假话。他在治国之余,博览群书,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还有性理大全。这也是跟我们上周提到过的明代人编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之外,又一种总结儒家思想的着作。他对这些书都做过研究,还跟有学问的臣子一起讨论,有疑难的地方,不放过一字一句,一定要求得义理的贯通。他对儒学下了很深的功夫,是有童子功的。他从五岁开始读书识字,八岁开始学习大学、中庸,然后读完了论语、孟子。四书贯通之后,又开始读尚书,读周易,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好学不倦,乐此不疲,经常读书读到深夜,到十七八岁的时候,因为读书过劳,读到咯血,也不肯罢休。他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朱子全书》并且亲自写序。

由于他至高的政治地位,加上他对儒学确有深入的理解和内行的领会,他取得了绝对的发言权。一位来中国传教的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在他的书里就称:康熙长期研究中国古籍,完全领会了儒教的精神,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儒教的教主地位。在他以前的中国历代皇帝,尽管同样从儒尊孔,但都没有达到如康熙一样的地位。

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他东巡泰山,又下江南。后来到了曲阜,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来祭拜孔子,然后让随行的大臣,当地的官员,以及若干族人学者,跟他一起到师礼堂,听孔子的后裔来讲儒家经典,讲的内容是大学。主讲人是孔子的64代孙孔尚任。很多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朋友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熟悉。没错,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文学名著《桃花扇》的作者。《桃花扇》当然是很多朋友不陌生的,因为是顶级的中国文学名著之一,除了出版过不同的注本,还被改编为昆曲等多种剧种,也被改编为电影,主演之一就是今年刚去世的名演员王丹凤。孔尚任因为经讲得好,还受到了康熙的嘉奖。

康熙自己勤学勤政不倦,对诸皇子的教育也抓得很紧,让他们一早起来读书,背书,写作,射箭,一直到晚上再复习,他不但指派专门老师,自己也常抽空一起参与,时常过问,这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记载。

 

所以清代史料说后来继位的第四子雍正,从小就读诗经书经,博览不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意思是他从小沉迷于儒家经典,对性理之学等学问,都有讲究领悟。他的文章他的书法也都有基础。这话虽然不无溢美,但基本上也是符合事实的。

雍正除了满文,汉文基础也非常好,确实是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的,对道家和佛家的学说也有领会。当然他最希望的是臣民的思想都能统一在儒家思想之下,统一在孔子思想之下,他不讳言"圣人之道,其为福于群黎也甚溥,而为益于帝王也甚宏,宜乎尊崇之典,与天地共悠久也",说孔子的道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福,给帝王带来了很大的益,他是坦白地承认了这一点的。他到孔庙祭拜,也是亲自下跪。有人说他过了,他说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心安理得。而在雍正时代,他特别提倡以四书来取士,要求士子先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好,认为四书才是正经学问。雍正五年,他还下了一个上谕,号召全国大家好好学习论语。这个上谕说:"上以孔子《鲁论》一书,裨益政治,立教垂训,道大功隆,特发上谕,表彰之曰:朕惟孔子以天纵之至德,集群圣之大成,尧舜禹汤文武相传之道具于经籍者,赖孔子传述修明之。而《鲁论》一书,尤切于人生日月之实,使万事之伦纪以明,万世之名分已辨,万世之人心已正,万世之风俗以端,若无孔子之教,则人将乎于天秩天序之经,昩于民彝物则之礼,势必以小加大,以少陵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其为世道人心之害,可胜言哉!唯有孔子之教,而人道之大经,人伦之至理,昭然如日月之丽天,江河之形地,历世愈久,其道弥彰。"

我们以前说过,所谓《鲁论》一指的就是论语。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就是要区分上下尊卑,确立统治秩序。

《颜渊篇》里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管理事务。孔子说,君主要像君主,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说,是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拥有了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这一段对话充分说明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齐景公领悟到了这一点,雍正也领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是孔子以自己的天才,集群圣之大成,阐明了万世的纲纪,收拢了万世的人心,端正了万世的风俗。如果没有孔子之教,长幼无序,尊卑倒置,这个世界就混乱了,而他的统治也就不绝对了。这个上谕,是对论语的高度的赞颂,但它主要是以维护君主统治的角度出发的。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乾隆是雍正第四个儿子。乾隆在位的时间长,做的事情多,文字武功都有很多事迹可圈可点。他多次下江南,刷新了帝王的纪录。他也多次去孔府,也刷新了帝王的记录。据统计,历代帝王到曲阜去朝拜的,共有11位,次数是18次。乾隆一人就去了八次。他继承了康熙、雍正尊孔崇儒的传统,并把这个传统推向了新的高潮。

而在整个清朝,他们推崇孔子为万世师表的目的,可以说都在雍正的那份上谕里,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这也揭示了孔子和历代统治者关系的秘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魏大鱼

    雍正说的那段话里只说“下不反上”却一句不提上级要善待下级,可见其独裁自私之心

  • 穿云雁1

    一个人,不部经典,不套系统,一种文化,如果不具备与时俱进,对时代有所贡献,就失去了生命力。当它能够被不同的群体所借鉴时,它的贡献就不是一个特权阶层所能垄断的,其伟大之处即在于此。

  • 淡泊宁静淡然

    讲的很好,能否一周播放5集呢?强烈要求,等不及。

  • Yanandc

    咯血,ka第二声

    专注_bq 回复 @Yanandc: 没必要纠结这些小地方

  • 倪克斯的修普诺斯

    文稿的标点真的很头大,一句话拆成三个半句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刘珊萍_r3

  • 岁月天存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努力,比你出身好的人比你努力。啧啧啧

  • 和_vvv

    万世师表

  • Baden_j6

    傅老师:您好! “精究理学之源,旁彻性宗之旨”,之源的源字,是源还是原?在下以为是源,不是原。请指教。 您的学生,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