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课|《如何改变心智》5:一点儿也不紊乱的“心理紊乱”
 7642
试听180

第084课|《如何改变心智》5:一点儿也不紊乱的“心理紊乱”

00:00
13:15

BOOK 25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Psychedelics Teaches Us About Consciousness, Dying,Addiction, Depression, and Transcendence》

如何改变你的心智:致幻剂的新科学教给我们关于意识、死亡、成瘾、抑郁和超越的知识


作 者: Michael Pollan

出版社: Penguin Press

出版时间:2018-05-15

ASIN: B076GPJXWZ


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顶尖美食作家。2009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领袖,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2013年又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


他之前写的书都是关于饮食的,获得过很多次被誉为“美食奥斯卡”的詹姆斯·比尔德奖,畅销书《植物的欲望》、《杂食者的两难》、《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都已经有中文版了。


书籍简介  

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对迷幻药的医学和科学革命进行了精彩而勇敢的调查。


当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着手研究如何利用LSD和psilocybin(裸盖菇素)为患有抑郁症、成瘾和焦虑症等难以治疗的疾病的人提供救助时,他并不打算写这本无疑是最暴露他私生活的书。但是,当他发现这些不寻常的物质不仅改善了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而且也改善了健康人的生活后,他就决定以第一人称来探索这片心灵奇境。


于是,他开始了一场奇异的冒险,进入各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同时深入到最新的脑科学和生机勃勃的地下迷幻治疗师社区。他对历史档案进行了详细的筛查,将这些神秘药物的真相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它们的神话区分开来。


这本书融合了科学,回忆录,游记,历史和医学,令人眼花缭乱,也令人如痴如醉;它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重新理解心灵、自我和我们所处世界的一个令人兴奋和意想不到的新领域。


波伦“精神游记”的真正主题不仅是迷幻药物,也是人类意识的永恒谜团,以及在一个既给我们痛苦又给我们带来欢乐的世界里,我们如何能尽最大努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分呈现和发现意义。


本书第五讲  

一点儿也不紊乱的心理紊乱


本讲精华内容 

今天我们来把迈克尔·波伦的《如何改变心智》这本书说完。


之前我们花了两讲的篇幅比较了清醒和迷幻的大脑。大家对上上讲文稿里的那两张图和上一讲“灯笼和探照灯”这个比喻应该都有印象。那如果现在要用一个核心关键词来概括清醒和迷幻大脑之间的区别,你会用哪个词呢?如果是我的话,我会用「秩序」这个词来概括。


今天这一讲,我们要说致幻剂在临床上的作用,会讲到致幻剂在治疗抑郁症、成瘾、甚至在克服死亡恐惧方面的潜力,而「秩序」这两个字是致幻剂展现出这些临床功效背后的关键词。


那为什么说「秩序」这个词可以概括清醒和迷幻大脑之间的区别呢?


其实很明显嘛,借用上上讲那个比喻:清醒的大脑,CEO统筹工作,一切井井有条,秩序严谨。迷幻的大脑,CEO不在,秩序崩溃,底下的人随便串门,外面的人随便进来,混乱得很。一个有秩序,一个没秩序。


那你觉得,我们人类的大脑,是需要秩序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呢?


最简单的回答是,绝大多数时候都需要秩序多一点。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脑复杂性最高嘛,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大脑中不同的精神状态数量更多,因此维持秩序是头等大事,不然如果大脑里随时都有七八个声音跳出来,那我们还怎么做事情。所以人类大脑里必须出现一个“自我”来坐镇。


自我维护秩序,秩序带来效率。但是,秩序未必一定是褒义词。如果一不小心过了头,秩序太多,那也要出事的。如果CEO把规矩定得太死,那公司的活力就没了嘛。大脑也一样,秩序太森严,那么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思维就会变得狭窄和僵化。探照灯的灯光聚得越来越拢,最后变成一束激光,那其实你就什么也看不见啦。


秩序跟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就是在这儿联系起来了。


我们上上讲的主角、帝国理工学院的罗宾·卡哈特-哈里斯(Robin Carhart-Harris)提出一个观点,他说,我们一说起心理疾病呢,一般就会用 “心理紊乱”(psychological “disorders”)这个词来形容,这个词听起来呢,好像是认定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神经系统缺乏秩序导致的,紊乱嘛。


但哈里斯说,实际上,有些“心理紊乱”恰恰是“秩序太多”而不是“秩序太少”的结果。


比如说抑郁症。有一项研究发现,抑郁症发病的时候,默认模式网络会变得过度活跃。我们现在知道,默认模式网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通过“自我”来维护大脑的秩序。而抑郁症患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陷入无法自拔的自我反省里,他们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反思“我如何如何”,


脑子里只有“我、我、我”,除此之外,其他什么都不管。你看,这实际上就是秩序过于森严导致思维变得极度狭窄和僵化。


再比如强迫症。强迫症患者必须要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把一件事做完,否则就崩溃。这在大脑里,其实就是必须要按照一个固定的神经通路来激活一些神经元。有秩序吗?超级有秩序啊。秩序森严到哪怕做一点点改变都不行。


再比如成瘾。对一个东西上瘾其实跟强迫症很像——必须要吸到那口烟不可,否则也崩溃。这也是必须要激活一个固定的神经通路嘛。也是神经系统极度僵化的一种表现。


你看,抑郁的大脑、强迫症的大脑和成瘾的大脑,它们一点儿也不紊乱,相反,它们秩序太多,多到僵化。


我觉得哈里斯这个观点非常有趣,因为在主流的精神病学研究里,抑郁症、强迫症和成瘾这些心理障碍是被当做机制并不相同的东西来研究的,抑郁症就是抑郁症,强迫症就是强迫症。但如果我们从秩序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发现这些心理障碍之间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


「秩序」可能就是它们共同的底层机制。


如果我们按秩序的多少画出一个坐标轴,那么其实有不少心理障碍都可以在这个坐标轴的左右两端找到位置。


其中一类心理障碍处在坐标轴的左侧,它们是由于秩序太少、大脑太紊乱造成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比如一些恐惧症;另外一大类心理障碍处在坐标轴的右侧,它们是由于秩序太多,大脑太僵化造成的,比如刚才说的抑郁症、强迫症、成瘾以及暴食症、厌食症等等。


大家可以看一眼下图的这个坐标轴。


那么,致幻剂可能可以对付的,是哪一类心理障碍呢?你肯定想到了,应该是坐标轴右侧的这一类,抑郁症、强迫症、成瘾。因为致幻剂的作用不就正好是把精神状态往坐标轴左边拉吗?神经系统太僵化,卡住了,那致幻剂正好就是一种「认知润滑剂」,给锈掉的大脑加点油,让它重新灵活起来。


理论上来说应该是这样的,那实际上呢?我们下面来看看致幻剂的一些临床实验。不过这里先要提醒大家,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医学实验是很难开展的,更何况这些研究还涉及致幻剂,所以下面要说的这些实验都还只是非常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要么受试者数量比较少,要么没有设置对照组。


所以虽然在这些研究里致幻剂展现出很强大的潜力,但也只是“潜力”,还不是实锤。我也把这些探索性研究的论文都列在文稿里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去找来看。


抑郁症

我们先来看致幻剂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潜力。


2016年,罗宾·卡哈特-哈里斯的研究团队在《柳叶刀精神病学》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上发表了一项研究。

Carhart-Harris, R. L., Bolstridge, M.,Rucker, J., Day, C. M., Erritzoe, D., Kaelen, M., ... & Taylor, D. (2016).Psilocybin with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anopen-label feasibility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3(7), 619-627.


在这个研究里,实验人员给12名有耐受抑郁症的患者注射了裸盖菇素。所谓的耐受抑郁症就是这些患者之前已经至少尝试过两种抑郁症治疗方式但都无效。(这个研究没有对照组,参加实验的患者也都知道自己注射的是裸盖菇素。)


结果,一周以后,所有患者的抑郁症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抑郁症状完全消失,有几个受试者是多年来第一次症状完全消失。三周以后,12个受试者里还有7个人的症状明显比接受治疗前更轻。


后来,这项研究扩大到20名受试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之后,这20人仍然有6个人处于病情缓解状态,而其他人的病情的改善已经不明显了,这可能意味着裸盖菇素带来的缓解不是永久的,可能需要定期重复治疗。


这项研究虽然不是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但它初步证明裸盖菇素在抑郁症人群中的耐受性很好,参加实验的所有受试者都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而且大多数受试者身上都能看到非常明显而且迅速的好转。


波伦采访了参加这个实验的几位受试者,他们告诉波伦,虽然致幻剂带来的那种强烈的迷幻体验只是暂时的,但是这也能让他们从心理监狱里解放出来。


有个受试者说:“这就像一个远离我大脑监狱的假期。我感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精力充沛。”


还有个受试者说:“这就像在黑暗的房子里打开电灯开关一样。”


还有个受试者说:“我不再沉浸在思维定式中;好像混凝土的外墙倒塌了。”


你看,这些描述听上去的确就像哈里斯推测的那样,本来已经完全僵化的思维被致幻体验润滑了,重新变得灵活起来。


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对这个研究的结果印象非常深刻,批准了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现在这些试验还在进行之中。


成瘾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致幻剂在治疗成瘾方面的潜力。在前几期节目里,有好几个同学留言问我:致幻剂会不会像毒品那样上瘾。


那这里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从现有的证据来看,致幻剂不但没有表现出什么成瘾性,反而可以用来治疗各种成瘾。原理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成瘾是一种大脑里的一部分神经连接极度僵化的表现,而致幻剂正好可以打破这种僵化。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2014年时发表了一项用裸盖菇素治疗吸烟成瘾的研究。

Garcia-Romeu, A., R Griffiths, R., & WJohnson, M. (2014). Psilocybin-occasioned mystical experiences in the treatmentof tobacco addiction. Current drug abuse reviews, 7(3), 157-164.


在这个研究里,实验人员给15名正在用认知行为治疗戒除烟瘾的受试者注射了裸盖菇素,然后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实验室接受血液检测,核实他们是不是真的戒烟了。


这个研究规模也很小,不是实锤,但得到的初步结果也是相当惊人的。要知道,烟瘾是最难戒掉的瘾之一,有些人甚至认为戒烟比戒海洛因还难。


但是在这个研究里,在注射裸盖菇素之后的六个月里,有80%的受试者完全没有再碰过香烟;一年后,这个数字下降到67%,但还是比现有的最好的治疗方案效果还要好。


这个实验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关联,那就是在注射完致幻剂之后经历的神秘体验越丰富、越强烈的那些受试者,戒烟的效果就越好。


波伦也采访了在这项研究里成功戒烟的几个受试者,结果他们给波伦的反馈很相似,他们都经历到了那种天人合一的体验。一旦有过那种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受,他们再回头想自己吸烟这点事情,就忽然觉得吸烟这事完全无关紧要——不吸就不吸了嘛,老子我可是见过天地的人啊,戒烟算个鸟。


这不就是敬畏感的威力吗?体验过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浩瀚之后,自己原来的那点小情绪就小到微不足道了。


临终恐惧

我们最后再说一种非常特殊的致幻剂临床应用——用致幻剂克服临终恐惧。


可能即便是最乐观的人,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恐惧与焦虑。很多患绝症的病人都要长期经历这种临终恐惧的精神折磨。大家也可以想象到,这种恐惧是很难开导的。死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你很难用一般的心理咨询策略去缓解。


但是,现在有一些研究发现,致幻剂对于克服临终恐惧有相当神奇的效果。


比如纽约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已经在尝试用裸盖菇素来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临终恐惧。

Ross, S., Bossis, A., Guss, J., Agin-Liebes, G., Malone, T., Cohen, B.,... & Su, Z. (2016). Rapid and sustained symptom reduction followingpsilocybin treatment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life-threatening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psychopharmacology, 30(12), 1165-1180.


他们的研究发现,在注射裸盖菇素的晚期癌症病人里,大约有80%的人焦虑和抑郁的程度立即有明显的下降,由患绝症产生的绝望感明显减弱,生活品质也显著改善,而且效果至少持续了6个月。


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一种临终心理干预措施有过这么显著和持久的效果。


那致幻剂是怎么起到这种效果的呢?


我们可以想一想,临终恐惧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几乎是不可排解的,它会一直盘旋在脑海里,临终者会强迫性地反复去思考死亡这件事。也就是说,临终恐惧是一种强迫性的体验。而我们知道,致幻剂可以让人从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里解脱,这可以把临终者从对死亡的沉湎里拉出来。


事实上,波伦对实验受试者的采访里也的确提到这点。很多临终者会不由自主地把所有的思绪转向内心,与家人、与世界慢慢隔绝。但注射致幻剂之后,心灵的大门似乎被重新打开了,他们重新感觉到自己与家人、与外界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很温暖、很让人安慰。


临终焦虑里更加核心的东西,当然是害怕“自我”的消失,死亡降临之后,世界上就再也没有“我”了。这是最让人恐惧的。


而我们也知道,致幻剂可以让人体验到自我消融的感觉,对于临终者,这个体验似乎让他们感受到,即便自我已经不存在了,灵魂似乎也会以其他的某种形式存在,这可以大大缓解对自我消亡的恐惧。


有一位接受采访的临终者告诉波伦说她在迷幻体验里来到一片美丽的森林,她周围都是树根。


她说:“我看到树在生长,我也是树根的一部分。我已经死了,但我在那里,与所有这些树根在一起,它们没有感到悲伤或快乐,它们感受到的只有自然、满足与和平。我没走。我是地球的一部分。”


这当然只是某种幻觉,但这是多么仁慈的幻觉啊。


迈克尔·波伦的《致幻剂改变心智》到此就全部说完了。祝你生活愉快,我们下期见。

精选用户评论
  • 凯文与心游

    这本书和stealing fire很像啊,不过更加科学严谨吧,这是欧美风潮吗?

其他用户评论
  • Anastasia_123

    魏老师好,前天看完电影《缉魂》,请问你对脑复制怎么看?

  • A_A杨腾

    打!

  • RepublicHo

    这季有讲心理传染病吗

    魏知超 回复 @RepublicHo: 那本书读完之后斟酌再三,觉得不够好(英文新书的坑也很多呀),舍弃了,用后来加进的这些新书代替了。

  • 山岸又逢花

    请问一下大家,有没有比较科学的或者心理学的书,可以应对亲人离世造成的创伤。

  • 雨田七

    自闭症患者可能就是太过于死板地关注系统内的参数,太过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