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立秋:凉风有信

46 立秋:****

00:00
14:05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这一讲,继续讲立秋。


什么是秋?按照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说法: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这个“揪”,本意是抓住。引申的意义是,到了这个季节,天地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文人的说法很晦涩,揪敛;但农民的做法很浅显,揪。



这个时候的作物是:

立秋一过处暑临,棉花如雪谷如金。

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于是,谚语说:立了秋,一起揪。立了秋,一把半把往家揪。立了秋,小粮小食往回收。而且,揪只是开始。过罢秋,打完场(cháng),成了自在王。


可是刚到立秋,距离忙完秋收,过上自在王的清闲日子,还很遥远。但是,秋天确实是从开始的。扌+=揪。可见秋天是一个需要动手的季节,有勤劳的手,才有丰厚的收。


在古代的季节体系当中,春夏是气温的上升期,秋冬是气温的下降期。那么夏秋交替的标志是气温下降。而最直接的体感,是立秋凉风至。是风,为我们送来些许清凉、干爽的感觉。对于苦熬盛夏的人们来说,大家希望凉风至,而且希望凉风如期而至。所以内心默默地祈祷“凉风有信”,凉风一定要恪守信用,遵从气候规律,千万不要迟到


明代-马愈-行书暑气帖页


暑气初平,颇有凉思。十一日敬洁一觞,敢请移玉过寒舍话旧片时,惟不外是荷。

以前即使在南方,立秋前后人们也总能从细微之处捕捉到秋天将至的一点征兆,仿佛是秋天正式播出前的“带妆彩排”,小规模预演。


梧桐满院绿荫连,引得新凉到枕边;

细雨斜风几番过,预先十日作秋天。

清代《清嘉录》记载,在江浙一带往往是“立秋前数日,罗云复叠,细雨帘织,金风欲来,炎景将褪,谚云:预先十日作秋天”。


但遗憾的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现在经常是凉风无信,经常是错后多日做秋天。



清代《清嘉录》:自是(立秋)以后,或有时仍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 

从前,人们将立秋之后的炎热天气,称为秋老虎。如果现今仍以立秋作为界定秋老虎的时间节点,那么立秋时节南方经常遍地是老虎。即使在北方,冷空气也只能偶尔做一次“打虎英雄”。


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触,春暖之后没多久,炎热的天气便尾随而至。但长夏之后,秋凉却是缓缓地甚至“偷偷地”降临。可谓轰然入夏,悠然入秋。


我们沿着京广线,看一看入夏与入秋的不同。“入夏号”列车从广州始发,驶往北京:



北上的“入夏号”列车,大约行驶一个月。

 

“入秋号”列车从北京始发,驶往广州:



南下的“入秋号”列车,大约行驶两个月。


可见春夏交替快,夏秋更迭慢,季节变换的节奏有着鲜明的差异。可谓夏来如山倒,夏去如抽丝。


古人觉得“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声两快哉”,你根本不用催促秋天,它随着风雨,很爽快地如约而至。但现在不一样,秋期违约,催亦无果。秋天经常违约,催也没用。



我们再看一下京广线上入夏和入秋日期的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各地通常是“又是一年春来早”,又是一年夏提前。从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00年代这短短30年的时间,春和夏往往会提前一个节气,明显呈现所谓失序和错位的状态。

 

与春和夏的“早产”相比,入秋时间的推迟,情况还要稍好一些,大多推迟不到10天。相对而言,“违约”的情况没有春和夏那样严重。



我们看一下季节版图: 夏的面积一般是在7月20日前后达到最大,然后便被秋缓慢地蚕食。在立秋日,夏天依然坐拥大约516万平方公里,只是比小暑大暑略减。也就是说全国有54%的地区,立秋时并未入秋,所谓立,只是一番立意,气候领域的一种期货吧。


这个时候,秋的地盘372万平方公里。秋的势力范围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是高原一些地区并无气候意义上的夏季,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所以一部分是从春“接收”来的。二是北方一些地区夏季非常短暂,刚一立秋,天便凉了,顺利进入气候意义上的秋季。


记得小时候在东北,过了立秋就开始忙活四件事,一是准备过冬的柴火,二是修火炕,三是腌酸菜,四是晾干菜,茄子辣椒豆角什么的。忙活的都是准备过冬的事儿了。



所以从前在北方,有“立了秋,扇子丢”的说法,到了立秋就不用再扇扇子了。


但南方还远远不行。南方往往“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或者立秋处暑依然在播出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连续剧的续集。立秋尚未秋,末伏仍是伏,不能身在伏中不知伏。所以,“立了秋,扇子丢”这句话,在北方或许是指自动丢弃,在南方大概是指意外丢失吧。



但是,通常每年的“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全国多数地区的最热时段。七下八上,把人热得七上八下的。立秋,是揪着最热旬的尾巴来到我们面前的,依然承袭着暑热的本色。虽然谓之“秋”,但立秋却是24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所以,把立秋翻译为autumn begins 有点名不符实。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夏季加时,秋季迟到,几乎成了一种新常态。

 

从前,民间盛行立秋占卜,套用专业术语,就是以立秋日作为推测后续天气气候的“初始场”。比如占卜冷暖,就是推测秋冬季节是偏冷还是偏暖:

清代《清嘉录》:土俗以立秋之朝夜占寒燠。

就是根据立秋的具体天文时刻来占卜。早在东汉,崔寔的《农家谚》中就收录了“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到头”的说法。后来,词句稍有改动,最著名的说法,就是“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说法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立秋准确的天文时刻在早上还是晚上?这叫做此于一日之早晚辨立秋也。以中午十二点为界限,之前的是早立秋,之后的是晚立秋。


第二种解释是,立秋在农历六月还是七月?这叫做此于两月之间分立秋之早晚。如果在农历六月就是早立秋,七月就是晚立秋。这两种解读,在古代都流传甚广。



按照立秋的天文时刻来判断年景的,这样说:亮眼秋,有的收;瞎眼秋,一齐丢。也就是说白天立秋收成好,晚上立秋收成差。


按照立秋的农历时间判断年景的,这样说:七月立秋慢悠悠,六月立秋快加油。也就是说如果立秋在农历七月,秋收问题不大;如果在农历六月,就要更勤快更努力才行。


从前沿海地区的人们也这样说:六月秋,紧溜溜;七月秋,秋后油。如果立秋在农历六月,冬天来得早,讨海的人要及早歇息。如果立秋在农历七月,入冬较晚,还可以继续讨海多赚些油水。


立秋时的天气应当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从降温的角度,“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降水,无疑是削减暑气的神器。否则的话,立秋不落雨,二十四只秋老虎


那么从农事的角度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希望下雨:立秋无雨甚堪忧。

立秋无雨是空秋,庄稼从来只半收。

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有人希望晴天:立秋难得一日晴。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公秋母白露,豆子压断树。(公秋,指立秋晴;母白露,指白露阴)


对于天气的不同好恶,与作物的类别及其生长期相关。立秋时临近收割的作物,人们希望晴暖天气加速黄熟。而如果立秋时尚在生长的作物,人们希望能有充足的雨露滋润。立秋时最好要下雨,处暑时最好别下雨。谚语说:立秋落雨,收;处暑落雨,丢。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果也难留;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例如南方的水稻,在立秋时,正是长身体的阶段,要用充沛的雨水喂饱它。在处暑时,水稻陆续抽穗扬花结实,如果连绵阴雨,花粉被浇落,便影响到收成。而且很容易腐烂。可见,人们对于天气的态度,完全是作物对于天气的态度。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立秋时节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特点,古人的立秋占卜,以及立秋时节人们的晴雨价值观。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百万168

    夏来如山倒,夏去如抽丝,哈哈哈哈哈。

  • 张百万168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 猫猫鱼555

    现在是2020.10.10,坐标河南郑州,已经入秋了。十一期间气温骤降至20℃。轰然入秋

  • a黄玲

    讲得太好了,幽默,料足啊

  • 清风初犊

    轰然入夏,悠然入秋

  • 张百万168

    坐标河南信阳。天气预报说未来十天都依然是高温。而且最高气温比小暑和大暑都要高。我的天呐,这个夏天是来要人命的吗?快递员,外卖员等等室外作业的人太辛苦了!

  • 紫兰6813

    越听越喜欢,谢谢宋老师

  • 居安布衣

    我要买一本自己读

  • 张百万168

    今年是什么时辰立秋?

  • Tracy青

    按照上述说法,今年是农历7月立秋啊,冬天来的晚,天气也会比较热,对不?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