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11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00:00
08:48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大家一听以为是不是陆老师把话给讲错了?不是的。


今天我们讲两个制造,前一个词是通常汉语里的制造那个词儿,后一个制造的智是智慧的智,前者更加强调数量型的增长,而后者则更加强调创新和技术进步。那么中国经济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到依靠智慧来进行制造,是走过了一个怎么样的一个路程,这样的产业升级换代又是基于什么样的道理?


为了理解它,我们今天就要来介绍一个词叫比较优势。可以这么说,比较优势是经学当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学术语之一。那么怎么理解它?我们不妨也来打一个做企业的比方,比如说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中国的企业会造衬衫,可能我们也会造飞机,与此同时美国的企业也是同时会造衬衫和飞机。那么我们做什么?也许我们衬衫造的没有美国人造的好,飞机也不如他。那我们怎么办?在我们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时候,我们的产业选择就是做我们相对来说有优势的产业。比如说造衬衫,衬衫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果美国人来造衬衫的话,因为他的劳动力比较贵,所以造出来的衬衫就会价格比较高。而经济发展早期通常来讲劳动力会比较便宜一点。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造出来的衬衫就会比较便宜。也就是说在我们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时候,我们来选择自己比较优势的产业来进行生产,同样可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


那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它要走过的产业发展路径通常就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积累资本,然后等到资本积累越来越多的时候,再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最后再转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我们个人做职业选择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比如说如果我们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不高,那么相对来说,我们所选择的行业通常就是那种简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是随着我们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慢慢慢慢的我们可以存点钱,存点钱我们就可以做点小生意。这个时候其实你自己也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向了资本密型产业,然后我们还可以读点书,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或者说如果我们自己老了学不动了,我们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隔代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孩子的教育水平,在这样隔代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当中,我们也可以从资本密型的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所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和我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一个道理。总而言之就是基于自己的比较优势来产生自己的竞争力。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我们就不难回顾中国过去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了。可以这么说,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走过的道路不是遵循我们国家的比较优势的。当时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道路,就是根据我们的口号叫赶英超美。我们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发展重化工业,发展资本密型的产业,而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国家的比较优势根本就不是去发展那些重化工业。于是这样的道路走走就走不下去了。最后发现我们的工业体系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于是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市场经济的建设,我们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发展起,或者换句话来说,我们就从小学生开始做起。那么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全面开放了自己的经济,于是我们就通过加入国际制造业分工体系,开始全面开放发展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再到了2001年,我们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那以后中国的出口加工制造业就发展得更好了。可以这么说,中国经济过去40年的成功,其实就是一种中国国内剩余劳动力和全球资本的结合。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作为一个劳动力大国的比较优势,逐渐积累资本和技术,然后完成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劳动力和全球资本的结合,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的,而主要是在中国的沿海地带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全球的贸易体系需要通过海运来使制造业的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做贸易,就像我之前反复强调的那样,海运是当今人类做国际贸易最为便宜的一种运输方式,所以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就有了这样一种发展。加工制造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这样一种比较优势。你看我又用到了比较优势这个词,换句话来讲,不光国家和国家之间有比较优势分工的问题,其实在一个国家的内部的不同地区,也有比较优势的这个问题。


有些地方比较适合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有些地方则可能比较适合发展旅游农业或者自然资源。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通过比较优势的互补,正好能够优势互补,相互分工,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而如果每个地方都想发展同样的产业的话,一定就会有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会背离它的比较优势。这样的话从全国角度来讲,并不是效率最大化的。最近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当中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中国出现了新的中国智造的趋势,这里我讲的智是智慧的智,他的一个表现就是在有一些部门技术进步非常明显,比如说人工智能,无人机,大型的计算机等等。


有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说微信的广泛运用,还有就像我现在给大家提供的这种语音节目课程,都是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还有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说一些平台经济,喜马拉雅FM本身就是一种平台经济,还有像京东淘宝这样的电商,还有最近越来越流行的电子支付,都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就是说慢慢慢慢的中国已经开始越来越强调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中国经济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了。


通过今天的讲解,我想我的听众朋友们要理解到,不管是国家和国家之间,还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甚至是我们个人做职业选择的时候,都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概念。如果偏离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恐怕就会得不偿失。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道理。好的,我们下一次将讨论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潜在经济增长率,我们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还有可能重新回到超过8%的经济增长速度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0307grte

    比较优势概念都乱讲啊

    陆铭 回复 @1380307grte: 如果有错请指出

  • 开心宝贝_0q7

    分工交换能促进财富增长,福利增加。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分工协作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相对的绝对优势原理不仅不能带来福利最大化。反而蕴含了贸易保护,贸易冲突,贸易不平等的潜在风险。

    陆铭 回复 @开心宝贝_0q7: 很好,考试100分

  • 淡泊宁静淡然

    讲的很好,每周能播五集么?

  • Beyond_4o

    强烈建议每周讲五节课!等不及陆老师的课程

    陆铭 回复 @Beyond_4o: 感谢支持!

  • 70yi60docswoc4t9jkhe

    就十四五规划时期,一些省份作为资源输出,一些省份作为资本输出,而一些省份作为智造业,三者形成铁三角互补的比较优势。其实概念性问题,一般要学会“存大”或“存小”,使其读者领悟其意境即可

  • 听友186434215

    靠卖资源靠人口红利积累的

  • 静不下来555

    追根溯源,想知道古代中国经济大概是怎样个情况或者说逻辑,那个时代肯定没有GDP,经济增长又是什么个情况呢?是不是中国制造的逻辑呢?如果陆老师能够点拨下,将非常感谢

    陆铭 回复 @静不下来555: 基本靠人口增长。人均基本没什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