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讲】声的另一面:噪声

【第2.04讲】声的另一面:噪声

00:00
09:02

【第2.04讲】声的另一面:噪声



同学们好!之前我们了解到,声如果利用好了,威力巨大。可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声也有其恶魔的一面,这种声音被称为噪声。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声的另一面:噪声。


我先讲一个故事,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

故事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建昌营镇。有人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个饮料厂,叫“双兴饮料厂”,经营了六七年,规模越做越大。与饮料厂一墙之隔,住着一户姓万的村民,万家的万大叔正值中年,性格开朗外向。自2000年开始,饮料厂扩大了生产规模,添置了机动三轮车,就是土话说的“三蹦子”,这车开动起来声音特别大。厂里还经常在晚上和凌晨装卸饮料,吵得隔壁的万家不得安宁。为此,两家发生过多次冲突,每次打架都以公安局调解的方式收场,但矛盾并没有解决。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万大叔被精神病院诊断为患有神经症。万家也想过换个地方重盖新房,或者租房子住,但家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最终,万大叔因无法忍受噪声的侵扰而上吊自杀,死时年仅55岁。

此事曾引起舆论一阵轩然,被看做是我国首例 因噪声污染导致居民自杀的事件。


听到这里,你有何感想?声的另一面是不是很凶残。
物理学中把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比如古琴声;把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噪声,比如这样的声音,或者这样的声音。这一点需要借助波形图才容易看清。但是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比如午夜悠扬的琴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是乐音,但对于此时周边正在休息的居民来说,再优美的琴声也是噪声。又比如,球场边啦啦队的呐喊、尖叫,对无关的旁人来说很吵人,但对于场上的球员来说,却是必需的动力,又不能被视作噪声。


噪声也有强弱之分,我们该如何区别强弱不同的噪声呢?

我们知道,声调的高低,用频率来表示,单位是赫兹。响度的强弱,物理学中是以分贝为单位来划分强弱的等级,分贝可以写作字母dB。0dB是刚刚引起听觉的声音强度;轻声耳语大概是20dB;50dB以下人都感觉比较安静;一般对话的音量有60~70dB;嘈杂的马路可达到90dB;装修的电锯可达到110dB;音量再大一般人就受不了了,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飞机起飞的声音有130~140dB,进入像这样的场所,必须要做好防护措施。
课后的扩展资料中介绍了用手机测量噪声的方法,安装一个免费app“科学日志”就可以了,操作非常简单。你也试试吧,看看你所在区域的噪声有没有超出国家标准。


噪声具体有哪些危害呢?

噪声污染不仅滋扰环境,而且也是公共健康的一大威胁。它导致的疾病负担程度仅次于空气污染。德国环保部曾对柏林地区的1700名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在夜间睡眠时,周围环境噪声超过55dB的居民,要比那些50dB以下的居民,更容易患高血压,患病风险要高出一倍。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一篇论文,在吵闹环境中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要比在安静环境中的低20%,他们的免疫功能较低,身体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也更多。另有调查显示,噪声污染不仅影响听力,还会影响人的视力。
现在大家知道了声的另一面是个啥模样了吧。


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控噪声的危害呢?

因为产生听觉的三个阶段是: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振动产生听觉。所以控制噪声就有三种方法:①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②在传播过程中阻碍噪声传播;③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我举几个例子,说说看这些措施分别是从上述哪个途径减弱噪声的:

摩托车排气管的消声器;交通标识中禁止鸣笛的标识牌;在公路两旁植树;戴耳罩;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关门窗。



【小结一下】

1.今天我们认识了声的另一面:噪声。噪声污染不仅滋扰环境,而且也是公共健康的一大威胁。长期待在噪声环境中,心血管、听力、视力、儿童的发育都会受到损害。甚至会令人忍无可忍,直至发展到自杀的地步。

2.物理学中以分贝为单位,来划分响度的强弱等级。人类感觉较安静的环境是50dB以下,人能承受的噪声上限是110dB左右。
3.防控噪声有3个途径:①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②在传播过程中阻碍噪声传播;③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别忘了用手机测测你周围的噪声,方法就在《文稿》最后的《扩展资料》中。

好了,到这里,第2章就结束了。下一讲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关于声的知识点。物理老师讲物理,我们下一讲再见!





【扩展资料1】


【扩展资料2】

现在的智能手机内置了很多传感器,其实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个简单的噪声检测仪。很简单,安装一个app,就可以用手机做很多有意思的实验。

科学日志,有的翻译为“科学杂志”,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就可以下载这款由google开发的免费app。

安装好app,打开后,首先新建一个记录,然后选择声音选项卡(喇叭形状的按钮)。把手机放在你想要检测的环境中,开始检测吧。



【备课手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82145426

    这课我要多反复的听

  • 听友82314994

    正需要这样的课程

  • 听友84108368

    有老师,真好!

  • 听友82150727

    醍醐灌顶

  • 听友76660394

    逻辑清晰

  • 听友82366697

    棒棒的!

  • 听友82002931

    老师讲课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 听友82267135

    新的思维

  • 听友82736245

    挺有道理啊

  • 听友82215201

    老师我在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