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共情力:孩子人见人爱的秘诀

25 共情力:孩子人见人爱的秘诀

00:00
13:30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孩子人见人爱的基础—共情力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有谈到,在人工智能时代,共情力是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一大核心竞争优势,因为机器是没有情感的,无法与人类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相信你已经很清楚,共情力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共情力这个话题。

 

我常听到有些父母说,孩子一点都不体恤父母的艰辛,在家从不做家务,从不为别人考虑,只为自己着想,感觉很自私。在外面跟其他孩子关系也处不好,别人受到责备和批评了,他却在旁边拍手大笑;别人已经厌烦困倦了,他却闹着要人家继续陪他玩;别人觉得伤心难过了,他却还在“伤口上撒盐”。结果,孩子没有亲密的小伙伴,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长此以往,孩子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逐渐地被孤立了。其实,这都是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导致的。

 

共情力,就是站在他人立场,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处境和情感的能力。简单来说,共情就是,「假设我是你」。

 

共情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关心他人、在别人难过的时候给予安慰、当发现自己行为不受欢迎会及时更改,在情感上可以感同身受对方的感觉;在认知上也能放下成见、采取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对方的立场,而营造出和谐正向的人际关系。

 

共情能力弱的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很难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会对方的情感和需要。

 

如果将共情力分等级的话,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以自己作为参考标准,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不愿意倾听,处理事情时几乎不考虑他人的需要,说话时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2、偶尔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并且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但是对方跟自己意见不同时,很难接受对方的观点;与人沟通比较真诚,处理事情时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让人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

 

3、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处理事情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

 

4、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处事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能够以对方最舒适的方式来沟通,说对方愿意听的,听对方愿意说的。

 

一般来说,处在第二个阶段的人比较常见,而真正能够做到第四个阶段的人非常少。

 

共情力是孩子从大脑天生自带设定的“自我中心”,转换到“能理解他人”的成熟心境的重要标识。心理学家们发现,共情力高的孩子,更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接受父母亲的教导;而共情力低的孩子,很容易有攻击行为,影响学校的人际关系。

 

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专门做了一项研究,他们花了20年的时间,跟踪、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发现那些在幼儿园时期曾经善于分享、帮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从好学校毕业,并获得了不错的工作。因为,拥有共情力的孩子往往会更让人觉得真诚,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他能够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并尝试沟通,这也为他交到更多的朋友和取得更好地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呢?下面,我来为你提供几个妙招:

(1)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人在儿童时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围绕他运转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全能。但是,很多孩子由于从小到大所受到的关注、照顾和呵护太多,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受自己需要和愿望的支配,对他人的需要、感受甚至存在都缺乏敏感。所以,要想具备共情,首先要让孩子理解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要关注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不要单独给孩子准备饭菜,也不要把好吃的先留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大家都是平等的,他并没有什么独权。

 

在外面玩的时候,孩子非要爷爷抱着不愿意自己走楼梯,这时可以告诉孩子:“爷爷年纪大了,没有多少力气,还要把你抱上去该多累啊!你是个大力士,自己能很快地爬上去。”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会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对方,为以后形成互助精神和关心他人的能力打下基础。

 

(2)倾听孩子的表达,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绪

很多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对别人的需求漠不关心,原因其实并不是他们过于自私,而是在于他对自己的情绪也很少察觉,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想要让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首先我们需要对孩子的情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在家长眼中是有存在价值的、是被理解和接纳的。若只是一味地灌输“正确的道理”或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而非与孩子共情,他就永远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会对他人的情感熟视无睹。

 

我们可以常用一些描述情绪的词汇,多和孩子描述情绪,而不只是描述行为。孩子会知道,原来每个人的心情是不太一样的,这些不同的心情都是有名字的。

 

比如:当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哇哇大哭时,千万别对他吼「一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吵死了!哭什么哭」,或是仅用一句「没事,都会好的」、「好了好了,不要哭了啊」来敷衍他,而是尝试去体会他的感受,轻轻抱住他说:我想你可能很难过,是不是刚才摔倒了感觉很疼呢?

 

当他伤心时,问问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是因为其他小朋友抢了你的玩具吗?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不是指责他们为什么打人,而是和他说,你打疼我了,我现在很痛,也很伤心,你可以摸一摸我安慰一下吗?这样,就逐渐丰富了孩子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和认知,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或体会到他人的情绪状态。

 

(3)鼓励孩子倾听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倾听也是共情力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倾听不仅仅是要认真地听对方在说什么,不要轻易去打断别人,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还需要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真正去理解对方,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你可以利用说故事和玩游戏的方式,对于里面的人物,可以根据他发生的故事和任务表情以及姿态,猜猜他内心的想法与感觉,让孩子体验不同情境的角色,或者陪孩子一起看电视,跟孩子一起分析刚才这个人的表情看起来是快乐还是悲伤?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比如说,他哭了,表示他很难过,他笑了,表示他开心,不只是看到哭和笑的这个行为,更重要的是行为的心情和情绪体验。

 

碰到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时,不妨让孩子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如何感想,将作怎样的反应?”“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呢?”

 

例如:别的小朋友摔倒,孩子在旁边大笑,爸爸妈妈可以问:“如果是你的话,你摔跤了,别的小朋友笑你,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当孩子说:“我一定觉得很丢脸很难过吧”。爸妈就可以接着问孩子:“那么如果你是他,你会希望别的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如果你得到的回答是:“我希望他们来扶我,而不是笑我”,这时候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讨论,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可能会碰到的困难是什么,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们有共情能力的时候,你会发觉他有无限的力量,去产生对别人有益的行为。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了,总结一下,今天你认知到了,共情力的重要性和不同的层次表现,我也给了你一系列提高孩子共情力的做法,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今天是你成长为更好的爸爸第25天,期待你的进步,如果你觉得我们的课程对你有启发,欢迎你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