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礼乐贵在存心

35. 礼乐贵在存心

00:00
23:22


礼是内心的次序,乐是内心的和,仁是为人设想的良心,礼乐能使内在的仁更为成熟。美丽的彩妆依托于晶莹剔透的肌肤,当内心存有纯净的忠恕之道时,礼的价值方能显现。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我们看论语的这一段,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个仁啊,在《南华经》里面是说,爱人利物之谓仁。《南华经》就是庄子,爱人立物的心叫做仁,仁主生,是我们的种性,也是处处欲其生的存心。通常我们称良心、良心,就是这种心。就是处处欲其生,不忍见其死,处处想要见到他更好,他得到更多,他更安心,他更快活,我们处处希望看到每一个人都能够处处更好的那种心就叫做仁心。因为仁这个字主生,是生生不息的意思,像花生仁不是生生不息吗?所以怀着令自己或令别人都能够更生生不息的那种存心,我们就称这种人有良心。夫子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了为人着想的仁心,即使能行一流的礼,那又如何呢。一个人要是没有为人着想的仁心,那即使会奏一流的乐,那又如何。


这章是在讥讽本末倒置的人来说的,礼乐贵在存心。礼,就是内心的礼,内心的次序。乐,就是内心的和,内心的乐。礼乐贵在存心。内心的强取豪夺已经表露无疑,此时他的外表即使是行了最完整的典礼,奏了最美妙的乐,那又有什么帮助呢?仁这个字啊,是为人设想的良心,就是欲其生叫做“仁”。本着为人设想的心,行出来,自然凡事都有一个节度。那个节度就是中在你可以生,我也可以生的节度上。那个叫做天然的生生不息的节度,生生不息的次序。那个次序行在人的身上叫做礼,礼节的“礼“。


能为人设想,这样的人就无妄求,求是会求,无妄求。比如说,我们饿了总该吃,我渴了总该喝,对不对?这种求不叫妄求。非分的,不惜杀伤别人,而使自己生生不已的这个叫做妄求。为人设想的人无求,无求就快乐。因为所有的烦恼来自一个争,一个不足,能够自我满足于无求,很容易得到快乐。将快乐发而为音声叫做“乐”,快乐是乐,发而为音声,为节拍就叫做“乐”。很快乐不由自主手舞足蹈出来的音声叫做“乐”。侵占别人的权位据为己有,为人设想的快乐已经没有了,那还谈什么乐呢?这个只是技艺之末而已啊!人而不仁,如乐何?那只是技艺之末,没有乐可言。


上面这段是告诉我们,礼乐可以通天。如果舍弃了内在那个仁,那礼乐还可不可以通天?礼乐无法通天,礼乐通天是靠什么?靠礼。因为礼而塑造了内在的仁更成熟,靠这个乐而使内在的仁更成熟,那内在的仁是什么?种性,生生不息的性,就是刚刚前一章所谈的见性的问题,造化。那性的关键在心,撇开性不谈,性不好懂,那就讲心。那如果讲存心来说,持处处欲其生的良心,就是可以启动本性生生不息的存心,我们叫“良心”,也叫“仁”。所以仁这个字,也可以用在心上,也可以用在性上,这个字取得真是非常得巧妙!


这个道,道看不见,但道的最大的特质是什么?就是生万物,道看不见,可是它的动作,它的一切力量都在生万物,所以你就可以知道说我想学道,我不知道道是什么?可是我可以学它最明显的特质,是什么?“生”!去生别人。诶,他困难我去帮助他,是不是让他处处欲其生,对不对?他有冤仇,我去解释他。这就是所谓的生啊!


讲在心上就叫做仁,讲在性上也叫做仁。拿来治国呢?处处欲百姓能够生,叫仁政。那要百姓能够生,除了给他们方便,还要教他们自己怎么生起自己的心跟性,所以仁政有这么简单吗?仁政不是老农年金发一发就仁政啰,搞清楚哦!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骨子里的事要做。


我们再往下看,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林放是鲁国人,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一听到有人这样问,说:“哎,问得太好了,大哉问啊!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大,问得真是太重要啦!”


孔子接着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他用这两个比喻来说什么是礼的本。与其易也,宁戚。这个易呀,易是治理的意思。这个礼呀,与其奢华、繁琐,我们常说繁文缛节,宁可简朴,宁可简单,宁可单纯。礼与其非常奢华,非常繁文缛节,宁可让它非常简朴,非常单纯。好比丧事,丧事与其办得礼节非常的完备。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穿什么,都非常的完备,什么时候该哭。与其是这样,宁可敬上哀戚的追思,宁可在丧礼上处处表现着我们对先人的追思,让人家感受到这种追思的心意。


这个是孔子对当朝舍本逐末的风气的嘲讽,运用在今日社会上的婚丧喜庆等等的礼节也是一样,不能够离开那个本。通常都会离开那个本,把丧事弄得很铺张,然后弄得很可笑。自己不能哭,请别人来哭,有没有?跳着脱衣舞,那种哀伤追思的心意是不是完全看不到?然后请了很多政头,到底是在宣示武威还是在办丧事?已经有点混淆。办婚事的礼节也是一样,太过铺张,借这个机会宣示他的财富,很多人这样做,也是本末颠倒。


我们再看下一段,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个“亡”念无。“夷”是东方蛮邦,“狄”是北方的蛮邦,这是古代的称呼,叫做蛮夷之邦,现在我们叫做边疆民族啦。


孔子说,看那些夷狄蛮邦倒是很尊重他们的国君,不像华夏,好像没有国君似的。这是他对于君臣的乱象,所发出的感叹。在我们国度里面也是一样啊,你看那个山地人,他们的首领、长老,你看多么受到族人的尊重。反倒是我们穿西装,打领带,每天都在讲教育的,讲文化的,你看我们国君不懂得尊重,给他丢鸡蛋,有没有?给他吐口水。所以他说啊,看那些蛮夷之邦倒是还很有国君的尊严。而我们这些自称文明的华夏,礼仪之邦倒像是没有国君似的,有国君等于没有国君。孔子感叹东周四百年天子自失其位。为什么说天子自失其位呀?天子自己做不正,幽王、厉王的时代种下的恶因。为了一个褒姒举烽火,然后让那些忠心耿耿的诸侯疲于奔命,然后来博得他的美人一笑。会不会让他的臣很失望?我带着雄兵几十万来救我的君,来只是为了让他的妾一笑。回去是不是很失望?失望几次,国家就要亡国了。天子自失其位,导致无法统摄各国,发号施令就号不动。诸侯慢慢地也就开始演变骄奢无度、争权夺利,并且演变成互相残伐,以致于民不聊生,所以呢才发出这个感叹。他说,无君啊!他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君不成君,自己不成君,也是无君;一个是臣不像个臣,然后去攻打他的君,去轻视他的君,这也叫做无君。上下昏乱,民不聊生,所以发出这种感叹来。


看下一段,季氏旅于泰山。“旅”是一个祭祀的名,一个祭典的名称。“泰山”是鲁国的山名。这个山理当由鲁君来祭祀的,因为古代的这个礼,分别上下尊卑的分位,还有上下的人该祭什么祀,该行什么礼,都是有分别的。三代命祀,祭不越望。祭典,国君就在他国境内的山川里面祭,不能够超过的。像鲁国的国君,泰山在鲁国里,当然是属于鲁君所祭祀的。多大以上的山是属于国君来祭的,天子是没有固定的,因为天子是祭天下的。境内的山,多大以上是由君王祭的,多小的在家的范围内,多小的才可以属于那个家所祭的。季氏想要祭鲁君才能够祭的泰山,叫做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孔子告诉季氏的家臣,冉有在季氏那边当家臣,告诉冉有说,“你能不能阻止这个事啊?”对曰:“不能。”冉有回答说,“没办法。”季氏一意孤行,他一定要去祭。我只是他的臣。我没有办法阻止。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刚刚前面那段不是林放问礼嘛,问礼之本。孔子很失望地说,“哎呀,难道泰山的山神不如林放知道礼的根本吗?”难道泰山的山神会去享受这种越礼犯分的祭祀吗?因为泰山是谁才有资格祭祀啊?泰山当然是全天下的人都可以去祭祀。任何一个升斗小百姓想要面对泰山摆一个供品,直接对泰山遥拜,行不行?都可以的。但是一谈到政治上的位阶的时候,那泰山只有鲁君才可以祭,这样搞清楚吗?如果季氏他放弃他大夫的位置,他不要以这个官阶来拜,他是以一介平民来拜,行不行?大可以这样做。可是问题季氏之所以执意去旅于泰山,去祭泰山,他是想要用平民的姿态拜?还是摆出像鲁君一样的大仗阵去拜?他当然内心所想的是鲁君的大仗阵。其实季氏只是一个家臣,这样了解意思吗?泰山山神之所以成为山神,是因为他有一股正气。有一股这样正气的人会去跟那些小人苟合吗?为了一餐的飨宴,会吗?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泰山是人人可以祭祀的。但国有国体,当时的礼制,天子代表人民敬天祀神,而后诸侯才可以祭祀大山临川。所以,这个是有季节之分的。什么样的季节,哪一天,天子行礼,诸侯可以去助祭。这个礼行完了,诸侯才可以开始祭大山临川。季氏不是诸侯却想要妄用诸侯的礼法,这个不仅越礼犯分,而且对百姓、民生到底有什么帮助?各位,他做这么大阵仗的动作对百姓、民生跟教育有什么帮助?毫无帮助,只有反效果。对于他的鲁君的感受呢?更让鲁君了解他们视我如无物,对不对?难道泰山山神会因为接受这份越礼犯分的祭品,而特别加惠于季氏吗?有可能吗?会去特别保佑这个人吗?季氏此举除了僭越本分,乱本以外,无可再议,所以孔子深叹,这个叫做毫无意义的越本犯分。


古人有的时候不得不超越本分做一些事,例如说孔子作《春秋》,我坦白告诉你这是越本犯分。问题是那样的朝代本来这个权是谁的?作《春秋》的权是谁的?天子的。天子才有职权评议这个事情是是非非,以一个非常超然于各国的姿态来看一个人的是非,当时是天子才有。问题君不成君,臣不成臣,做学问的不成做学问的学问家。那只好甘冒着越礼犯分的名,作了一部《春秋》。但《春秋》的所有的内容是对于时事的是与否、对与错,做一个非常非常正确的褒贬。所以,他虽犯了这个名,可是后世的君子不以越本犯分来讥孔子,这样各位了解这个意思吗?有的时候不得不,但是那有可议之处。实际上他越这个本、犯这个分没有伤害任何人,他没有杀任何人,各位对不对?所以那是可行的,不得已有可行的。那像季氏这样所谓的越本犯分是毫无价值的、毫无可议的,那他的存心其实昭然若揭,对吧?这个就是无可议之处,所以为什么可以在这里直批他,原因就在这里。


再看下一段,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值得竞争的事啊,若有所竞争,那必然是射箭这件事情而已。君子要争什么?就是争这个。何必跟季氏一样争着去旅泰山呢,对不对?到底有什么益处呢?没有益处。真的要争只有一回事,争什么?射箭。因为射箭跟谁比啊?射箭就是比能不能中那个圆心,那是跟自己比。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说这个射箭也有礼的,跟大家射箭也有礼,很重要的。各位你看现在的人喝茶有没有礼啊?就是茶道,有没有?整个茶壶磨到快破了,还没喝到茶,茶道很繁琐的,那也是礼。


好,大家认同就是一个礼了。射箭也有礼,怡情养性的礼。先向对方作揖表示谦让,才升到射箭的台上。即使是射了,胜了,下来也是先向对方作揖,表示谦让才敢去饮酒。不是胜了之后抢着杯子说:“你们都输了怎么跟我抢杯子啊?”不是这样哦,作了揖谦让对方。对方如果先拿就让他拿,那失不失礼是我们的德性,对不对?我们就让给他,对方射输了一定不敢拿,他会推给你,礼数都尽了。然后呢,按次序去拿杯子,拿了杯子不是马上喝,等大家都拿好了,喝没有先后次序嘛,互敬,然后开始喝。


这种争,更加踏实了谦让的美德。借由与自己去争,借由那个礼仪的练习更踏实了这个争,其实是争自己的德性,更踏实自己的美德。这个呢才是君子应当争的,才是君子之道。君子不与人争长短,只与自己争。凡事反求诸己,争自己的努力,争自己的风范,争自己的气量,争自己的胆识。就像射箭一样谦让了才上台,败了不敢责怪人,只怪自己学艺不精,胜了不敢骄矜,作揖了才敢饮酒,这是何等的光明正大,非常谦卑。


孔子是以这则小小的话告诉我们说,要争就跟自己比,不要跟别人比。是在暗贬那些战国的争,处处是争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蛮横不讲理的,毫不谦卑的,与德性毫无进展的那种野蛮粗暴的争,真是令人痛心的,所以才讲这段。


圣人不为已甚。不为已甚就是说,他们说话很含混,不希望说得很激烈,可是让懂的人一听不得不胆颤心惊。所以,读他们的话虽然是看起来很普通,那你就要去想说,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他在针砭哪些事情?写上来的事一定有所针砭,不可能是一句毫无道理的话。


我们看下一句,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这是《诗经》里面的话。巧笑倩兮的“倩”是优雅,很好看的样子。美目盼兮的“盼”是眼睛黑白非常分明的样子,那当然就表示很好看。你看那眼睛黑白混混浊浊,黑白快分不清的,两眼无神,对不对?黑白分得很明,非常明亮有神。素以为绚兮,“素”是洁净的本色,没有任何的伪装、化妆,就是洁净的本色。以为绚兮的这个“绚”是五彩色。子夏问夫子《诗经》的一段话说,笑得嘴角很好看,眼睛黑白很分明,很明亮,有洁净的肤色,以便画上最好的彩妆。素以为绚兮,有晶莹剔透的肌肤以便画上最好的彩妆。这一段到底在影射什么意思?《诗经》不应该只是教我们化妆嘛,对不对?他到底在说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夫子您指点一二吧。


子曰:“绘事后素。”“绘”就是彩绘;“素”就是洁白的底。孔子说,要画出最好的彩妆,它是发生在先有洁净的底色,晶莹剔透的肌肤,从上面才能够画出最漂亮的彩妆。这意思就是说,底层如果没有晶莹剔透,没有非常的洁白,你要她的彩妆画得很美吗?会有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喜欢美白啊,为什么不美黑啊?因为画上去不能看。要美白,白白的底色画上去好看。


然后听到这里,子夏略有所悟,他说“哦~礼后乎?”是在影射这个吗?孔子啊~你刚才讲化妆,先有晶莹剔透底色才能画彩妆会很漂亮,恐怕也不是教我们化妆嘛,对不对?一定是有所影射。诶,是不是在说,影射真正的礼是在内心有了这种纯净的忠恕之道之后,这个礼才有价值,是不是在讲这个意思?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很高兴说,哎呀!启发我的灵感的人就是你啊,就是子夏你啊!你解得真是好,我还没想到那,你已经想到那里去。现在终于可以跟你来谈谈《诗经》到底在谈什么了。这个话除了解开了刚刚那一段“以为绚兮”的意义以外,更重要,孔子借这个机会也表达了他一代圣人的谦卑。圣人不是什么都懂,圣人不是只启发人,圣人有的时候还会被启发,各位对不对?起予者商也,哎呀!此刻你简直像我老师,你启发了我,打开了我的眼界。没有错,就以这种知见我们就可以读《诗经》。现在坐下来,我可以跟你谈谈《诗经》到底在谈些什么东西。


这个言外之意,他又推销给我们《诗经》。推销《诗经》,孔子是超级推销员。你知道他在论语里面推销《诗经》几次吗?有六次,很重要哦!


各位,我请问你,《易经》里面出现几次“孚”?浮起来的浮三点水拿掉,出现几次?你一定没研究过,出现过几次“有孚”?上面加个有,你一定没研究过。出现几次“无咎”?也没研究过。我告诉你古人都研究这个,因为它出现在哪里,总共出现过几次,到底什么出现最多,什么是最重要?各位,读书应不应该这样读?当然应该这样读啊。现在我们有电脑,我们只要一搜寻答案就出来,可是你有没有做?你不做这个事,很重要的!孔子推销《诗经》在论语里面出现六次,借由各种机会就要推销《诗经》。那我请问你,你读《诗经》了吗?可能还没,因为你不以为圣人的话很重要,对吗?读书就是要照圣人的方式来做。


说“诶~现在可以跟你谈谈诗经了!”这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啦,一个身为长者的,一个身为一方之长的,是不是一定要装得什么都懂?别人给你有所启发,不知道要去回馈,不知道要去感激呢?不是这样的。在这个地方,我们越是看到孔子的宽阔跟伟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019

  • 桃之夭夭_5tu

    礼、乐贵在涵养心性,舒展内心的自然次序。若徒外求于礼乐,则不明主次,自不能明辩是非。

  • 捕鱼人1

    讲得好!感恩老师

  • 脚下的路01

    谢谢讲师

  • 豹子_ku

    感谢讲师

  • 如是清净心

    谢谢讲师

  • 做个有福德的人

    感念讲师孜孜讲授

  • like1984

    感谢 张讲师

  • 积_德

    礼是建立在存心之上

  • 梦唤真诚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