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局】“饭桶”为什么能当宋朝宰相?

【名人局】“饭桶”为什么能当宋朝宰相?

00:00
13:44

名人局篇


正片文稿


梁山好汉都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武松更是如此。景阳冈打虎之前,武松去过一家小酒店,喝了十八碗酒,还吃了两大盘熟牛肉。《水浒传》里交代过,那一盘牛肉是二斤,两盘就是四斤。宋朝一斤是十六两,所以那时候的四斤至少等于现在的五斤。五斤牛肉,谁吃得完?反正我是吃不完,甭说吃,光看都看饱了。


我的意思是说,武松酒量很大,饭量也很惊人。可问题是,武松是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的有这么大饭量的人吗?


还真有。举个例子,宋太宗在位时,宰相张齐贤就是一个超级大饭桶。千万不要误会,我说张齐贤是饭桶,是说他的饭量很大,不是说他的能力很差。恰恰相反,张齐贤是一个非常能干并且非常豪迈的宰相,跟宋真宗手下的宰相寇准有得一拼。


所以,今天我要带你参加的饭局有点好玩。饭局的主题是:猜猜张齐贤的饭量有多大?你可别觉得这纯粹是为了好玩,想要当上宋朝的宰相,饭量大其实也是一种优势。

我先来说说张齐贤的传奇故事。这个人,牛。


张齐贤出身于河南洛阳的一个平民家庭,家里很穷,但是他志向远大,不仅苦读儒家经典,而且自学兵法,甚至还向家乡的武师学习武艺,练成一身文武双全的本事。


张齐贤青年时代,五代十国的战乱还没有结束,他不怕死,像李白一样仗剑行天涯,考察山川地理,谋划从军报国。


有一回,张齐贤路过河南汤阴县,汤阴县令认为他是个人才,送给他一万文铜钱,他毫不客气地收入囊中。离开汤阴县,天色已晚,张齐贤住店打尖,店主人见他腰包里沉甸甸的都是钱,起了不良之心,半夜让两个儿子去杀张齐贤。


哪知道张齐贤早有防备,以一敌二,反而杀掉了店主的两个儿子,然后一把火将这家黑店烧成白地,大摇大摆地离开。


李白写过一首五言长诗《侠客行》,其中四句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四句诗拿来形容张齐贤,一点儿都不夸张。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以后,去洛阳老家探亲,张齐贤胆大包天,敢冲过侍卫的拦阻,上前抓住御马的缰绳,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向宋太祖陈述富国强兵的长期规划,差点儿被侍卫当成刺客砍掉脑袋。


幸好没有。宋太祖听完张齐贤的规划,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回去就跟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讲:“我去洛阳这一趟没有别的收获,只见到一个人才,他叫张齐贤。”赵光义听进去了。所以,等到赵光义当了皇帝,就一心想要提拔张齐贤。

张齐贤也确实有几把刷子。在宋太宗一朝,张齐贤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他被派到江西管财政,江西的财政收入就大幅上涨。


要知道,江西过去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辖地,人心思旧,老百姓怀念南唐后主李煜。宋太宗惩罚性地剥削和压迫他们,又是苛捐杂税,又是抓壮丁。张齐贤就敢为当地老百姓鸣不平,向宋太宗提出抗议,要求朝廷善待江西人民。宋太宗虽然不开心,但也只能听从他的意见。谁让张齐贤的劝谏合乎道理呢!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大军攻打辽国,张齐贤主动请战,率领一支军队伏击辽军,将辽军打得丢盔弃甲,还生擒了辽国北院大王的儿子。牛不牛?真牛。


因为张齐贤在文治和军事上都很出色,所以宋太宗先后让他担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宋真宗即位后,张齐贤又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正宰相。官当得足够大了吧?

前面我说了,张齐贤能当那么大的官,其实也和他饭量惊人也有点儿关系。他的饭量到底有多大呢?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文人刘斧都描写过。


司马光说,张齐贤一顿能吃十斤肥肉,有时候饿得厉害,等不及肥肉煮熟,捞出一大块来,用手捧着生啃,就跟鸿门宴里刘邦麾下的那个猛将樊哙一样。


刘斧的描写更加细致,说张齐贤的手下人好奇心重,想知道张齐贤到底有多能吃,专门组了一个很丰盛的饭局请他参加,并吩咐仆人提着大木桶在屏风后面等着,紧盯着张齐贤,看他怎么吃。


张齐贤每吃下去一个包子,屏风后面的仆人就往木桶里扔一个同样大小的包子;张齐贤每吃下去一个馒头,就往木桶里放一个同样大小的馒头。注意,这可是实打实的大馒头,可不是什么旺仔小馒头;张齐贤吃肉喝汤的时候,仆人也紧跟着往木桶里面放肉放汤。


结果你猜怎么着?张齐贤还没吃饱,那个大木桶已经满了。

所以我说张齐贤是个超级大饭桶,这不是夸张,也不是比喻,而是事实——人家真的能吃完一大桶饭菜。他要是穿越到现代来,开个吃播,恐怕也能收获百万粉丝,日进斗金。


张齐贤的身高接近两米,体重相当于两个正常人,他如果往现在的智能体重计上一站,体重计可能会报警:“请一个一个地来,请一个一个地来。”他偶尔也会生病,常人吃药,吃两三粒就好了,可张齐贤体型太大,所以得多吃。


他吃药就跟吃饭一样,让人看着那么痛快,用史料里的原话说:“常以十大丸为剂,夹以胡饼食之。”一顿得吃十个大药丸,不用温水送服,用烧饼夹着吃下去,别人是烧饼夹菜,他老人家是烧饼夹药丸。

张齐贤既是大个子,又是大胖子,像他这样的体型,放在今天肯定谈不上英俊潇洒,可是宋朝人的审美跟我们不一样。在北宋时期的主流观念里,男人就应该胖一些,否则没有福相,显不出大将风度。


就连皇帝选宰相,也是身材魁梧的人选更占优势。宋朝前几个皇帝选宰相,第一个条件就是看身材,个子一定要高,腰围一定要大,不要精瘦汉子,也不要长腿欧巴。


北宋前期的名相,像李沆、王旦、寇准,都是又高又胖的大胖子。唯一的一个例外,可能就是那个吟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才子宰相晏殊了。晏殊又矮又瘦,饭量当然也很小,他之所以能当上宰相,是因为脑袋瓜足够聪明,高智商弥补了他在身材上的缺陷。

遥想当年,宋太祖打北汉,西边党项部落的大酋长李彝兴派兵助战,宋太祖感激不尽,想给李彝兴订做一条镶金嵌玉的高档腰带,就向李彝兴的亲兵打听。


宋太祖(刘奕君老师演绎):“这个,你家酋长的腰围是多少啊?”


亲兵比了一个双手合抱的姿势。


亲兵:“俺家酋长的腰有这么粗,两只胳膊都搂不过来。”
宋太祖(刘奕君老师演绎):“你们家酋长真是一个有福之人啊!”


古代中国一直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饱,就算能吃饱,吃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不太可能长胖。一个人能吃成胖子,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人家生活条件优越,吃得饱,并且吃得好!


所以,张齐贤的仕途这么顺利,他的饭量也帮了他不少的忙。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有的人顺应潮流,有的人引领潮流,怕就怕格格不入,这样的人特别容易怀才不遇。

那么,宋朝的普通人一天能吃多少饭呢?南宋有一个叫方回的文人,总结过当时人民群众的日常饮食:“人家常食百合斗,一餐人五合可也,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意思就是说,大多数人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中午偶尔吃点东西充充饥,平均一顿正餐能吃五合大米。


“合”是容量单位,五合粮食大约有半斤重。一顿饭吃半斤粮食,基本上就是现代成年男子的正常饭量。


另外,宋朝人每天只吃两顿正餐,中午靠少量点心充饥,而咱们一天吃三顿正餐,晚上可能还要加一顿宵夜,而且还经常吃炸鸡腿、巨无霸之类的高热量食品,这样比起来,宋朝人的饭量也许比咱们还要小一些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贺兰明达

    可以,请一个一个来。。。

    喜爱秦的桩子 回复 @贺兰明达: 老师配的太形象了

  • 提拉米苏的旧时光_

    浪花淘尽英雄 却淘不尽“饭桶”

  • 提拉米苏的旧时光_

    烧饼加药丸💊 绝对闻所未闻呀

  • 珺珺酱吖

    刘奕君老师的“开席啦”,不如前面几集有感情。

  • 1896052mzyz

    请一个一个来…

  • NicolaTayla

    看到亲们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就放心了请一个一个来

  • 奕碗牛肉面

    请一个一个来,好可爱,哈哈哈

  • 贪玩的兔子是白羊

    刘敏涛老师演播的«宋朝小日子»里面不是说“宋朝之前,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是不吃中午饭的,因为一日三餐的生活习惯尚未形成,人们一般都是吃两餐:早餐与晚餐。只有贵族、皇族才可以一天吃三顿饭,甚至四顿饭。到了宋朝,随着夜生活的出现,平民才逐渐形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

  • 13910161rme

    对,所以咱们崇明人称午饭为”点心”,吃午餐称为“吃点心”,某次一上海人训斥乡下亲戚,吃午饭么就是吃午饭,叫啥吃“点心”。唉😔,真是没文化,咱乡下老奶奶才是正宗的古汉语呢!。

    Nitrolove 回复 @13910161rme: @喜马社区

  • 是顾小仙呀

    太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