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局】十世同堂,七百人的大锅饭

【百姓局】十世同堂,七百人的大锅饭

00:00
12:52

百姓局篇


正片文稿


宋太宗在位时,有一户姓陈的超级大家庭,家里竟然有七百多口人。据《宋史》记载,这七百多人每顿饭都要在一起吃,做饭的时候热火朝天,吃饭的时候更是人欢马叫,场面大得吓人。


陈家专门盖了一所特大号的餐厅,每回开饭,七百多人鱼贯而入,按照辈分和年龄先后落座,光点个到都得半天。家里的女性轮班做饭,轮班端饭,还要检查七百多人是不是都到齐了。有一个人迟到,所有人都得等着。等一炷香还没到,就得派人去找。


——今天谁没来?
——七姑奶奶。
——是不是生病了?
——不可能,昨天晚上还见她呢!她老人家就坐我前边,一口气吃了八个包子,比我都能吃。


又等了一炷香工夫,饭都凉了,终于有人来报:


——七姑奶来不了啦,昨天吃得太多,她老人家年岁又高,消化不好,过世啦!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大伙哗啦啦起身,集体为七姑奶奶默哀。默哀完毕,派几个人先去给七姑奶料理后事,这边大伙呼啦啦赶紧开饭。人是铁,饭是钢,吃饱饭,才有力气去哭七姑奶。


《宋史》描写陈家七百多人共同进餐的场景,用了一个非常夸张的细节:“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余,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


每次开饭,大伙儿一定要聚在一个大房间里,大人跟大人坐在一块,小朋友跟小朋友坐在一块。这个超级大家庭养了一百多条狗,人吃大锅饭,狗吃大锅食,一百多条狗在同一个饲料盆里就餐,如果有一条狗没来,其它狗就都不吃。


这当然是夸张,《宋史》想用这个细节来证明,陈家人的关系非常和睦,所有人都严守家规,都彬彬有礼,连狗都受到了感化。


那么陈家究竟为何如此庞大呢?故事要从南北朝讲起。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朝代叫陈朝,陈朝有一个皇帝叫陈宣帝,陈宣帝的第六个儿子叫陈叔明。陈叔明是一个长相和举动都有点儿妖冶的帅哥,史书上说这个陈叔明:“仪容美丽,举止和若,状如妇人。”意思是说他相貌美丽,举止温柔,像个女子。


作为皇帝的儿子,陈叔明当然是生而富贵,十来岁就被封了王,二十岁当上大将军。三十多岁的时候,隋朝灭了陈朝,陈叔明投降,在隋朝继续当官,还跟着隋炀帝打过高丽。


陈叔明出身高贵,长得好看,却既不擅长打仗,也不擅长当官。但他的家教非常出色,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个个都很听话,兄弟们之间你谦我让,从来不闹矛盾。


陈叔明死后,这五个儿子没有分家,五个小家庭组成一个大家庭,在江南定居。有意思的是,这五个儿子的后代子孙也不分家,世世代代住在一块儿。


隋朝亡了,唐朝建立;唐朝亡了,五代十国出现;然后五代十国又被宋朝灭了。朝代换了一个又一个,陈叔明的后代子孙却始终住在一起,家庭规模越来越大。在宋太宗时期,江南陈家已经传到陈叔明的第十三代子孙了。


如果你看过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春》《秋》,你恐怕会知道大家族的弊端:家庭成员太多,肯定良莠不齐。


有人勤俭持家,就有人好吃懒做;有人鞠躬尽瘁做贡献,就有人挖空心思掏墙角;有人占便宜,就有人吃亏。陈家繁衍到七百多人,家族内部保不齐就有些人混吃等死,当寄生虫,降低整个家族的产出效率,最后导致这个家族入不敷出,经济破产。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江南陈家就已经破产了,用《宋史》上的话说:“常苦食不足。”人口越来越多,收入并不见增长,口粮不够吃,七百多人经常饿肚子。


其实,如果这个大家族想吃饱饭,只要分家就行了,每个家庭自负盈亏。但是宋朝官府并不想让江南陈家分家,宋太宗把它作为模范家庭来表彰,为了让这个家庭继续维持,宋太宗让地方政府每年资助两千石粮食。


“石”是容量单位,历朝历代的石都不一样大,宋朝一石在60公升左右,一石粮食大概有100斤,两千石就是20万斤。这么多粮食分给陈家七百口人,每人每年能分两百多斤,这家人就算不种田、不经商,男女老少都躺在家里,有这么多粮食撑着,也不至于挨饿。


问题是,宋太宗干嘛要白白消耗国家的粮食,来养活这么一大家子呢?


因为他想树立典型,世世代代不分家的典型。


老百姓世世代代不分家,对朝廷来说,那可是意义重大,至少有以下三条好处:


第一,大家庭出身的子孙,一般都是懂得克制和愿意吃亏的顺民,更容易听朝廷的话。


你想啊,世代同堂,聚族而居,必然格外讲究“孝道”、“克制”、“吃亏是福”。否则人人都不愿吃亏,妯娌们天天吵嘴,兄弟们天天打架,闹得鸡飞狗跳,当家老爷子管不住,用不了三天就得散伙,怎么能坚持十几代不分家呢?


第二,跟小家庭比起来,朝廷对大家庭的管理成本更低。


古代官府统计人口、征收赋税、分派劳役,甚至包括抄家灭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而大家族则是一棵大树,树大根深,不容易移动。官府想让这个家族做什么,它就得做什么,轻易不敢反抗,因为反抗成本太高,敢跟朝廷过不去,那就是七百多人一锅端。


第三,大家庭的自救能力更强,家庭成员的内部矛盾不用惊动官府,家族里辈分最高的老太爷一发话就解决了。平常搞个基础建设,修个桥啊,补个路啊,用不着官府花钱,大家族为了自家生活方便,就把这些事儿给办了。


经过了隋唐帝国对地方豪强的不断打击,又经过五代十国的连年战乱,江南陈家这样的大家庭越来越少。


据《宋史·孝义列传》记载,宋朝世代同堂的大家庭加起来,总共不到一百家。这跟两宋巅峰时期的上亿人口相比,大家庭在整个宋朝占的比例根本不值一提。所以宋朝极力提倡和扶持大家庭,限制老百姓随便分家。


宋太祖赵匡胤曾下过一道圣旨:“民有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其罪死。”父母还活着,兄弟们闹分家,那是死罪。宋太宗对这个规定做了一点改进:“若祖父母、父母令别籍异财者,明其无罪。”如果祖父母或者父母发了话,让儿孙们分家,那就可以分。


大多数时候,宋朝官员处理老百姓的分家纠纷,都遵照了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精神:原则上不许分家,除非家里的长辈明确说了让分家。但是有些时候,地方官还会鼓励治下的老百姓分家,甚至逼着他们分家,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为了多征税。咱就拿南宋前期来说吧,因为跟金国打仗,军饷紧张,地方官就想方设法从老百姓身上榨钱,要求每家每户必须从国营酒厂里买多少多少酒,只有把大家庭拆分成小家庭,政府才能卖掉更多的酒。如果不拆分的话,有些大家庭不但不买酒,还会偷偷地自己酿酒,直接影响到官府的收入。


今天咱们讲的这个江南陈家,十三世同堂,七百多人的大家庭,在北宋一直受到保护。可是到了南宋,这个大家庭就逐渐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


一方面北宋末年战乱,朝廷无暇顾及陈家人的温饱,备受战乱影响的江南陈家,很快就被打散了。


另一方面,南宋官府搞创收,为了提高军饷,从百姓身上榨钱。前面说了南宋政府要求每家每户在国营酒厂里买酒,拆分大家族性价比最高。尤其是像陈家这种七百多人的家族,那还不是首当其冲?于是这一大家子,就这么逐渐被打散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94723ezts

    老师说的陈家就是九江义门陈,由于人丁过于兴旺,人心太齐,被宋仁宗强行分家,派包拯前往监督主持,中国史上最牛分家,各房头陆续迁往全国各地,陈独秀陈毅陈寅恪都是义门陈后裔,义门陈也出自南朝陈,隋统一后南朝陈后代散步江南,今天江浙第一姓也是陈姓

    Nitrolove 回复 @1594723ezts: @喜马社区

  • 無名高地

    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而名动朝野,至今尤存。

    关注我的都是好人 回复 @無名高地:

  • _早起一杯温开水_

    这吃饭的场面,好想去蹭饭啊!

  • 雨儿背古文

    https://xima.tv/1_kIWb6Y?_sonic=0

  • 寸芸

    那么大的家还如此和谐,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思考

  • 传说中的红豆饼

    有琅琊榜的音乐啊

    Lvsedepi 回复 @传说中的红豆饼: 还想问是哪里的音乐,好耳熟

  • 等风的人BML

    这要是有在朝廷当官出事了来个满门抄斩谁也跑不了

    1356453 回复 @等风的人BML: 宋朝不杀士大夫,最多抄家发配。路上死的不算啊。

  • 碧云堂主小荷

    700多人的一家子,互相都认识吗?

  • 1375313dsdv

  • 听友394398836

    每天听刘老师讲故事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