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讲:王羲之《兰亭序》为何称“天下第一行书”

第44讲:王羲之《兰亭序》为何称“天下第一行书”

00:00
07:09

下面我们来谈谈著名的王羲之的《兰亭序》。


我们知道,中国的行书,古人称之为“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著名的文豪苏东坡《寒食帖》。其实,今天有些人编的还有四家,还有赵孟頫。中国的书法可以说是传承有序,大师林立。那么首屈一指的大家——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出生在公元303年,他写《兰亭序》是哪一年呢,353年也就是说这一年他50岁。50岁写这幅字和60岁写这幅字,和40岁写这幅字有什么不一样呢?不一样,我们来看一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呢?我十五岁上大学,到三十,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起来,别人不能左右我了,花了多少年?15年。但你是儒家,人家是道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都要跟你百家争鸣。所以争鸣了10年,四十不惑。你四十,不管谁说什么,你都坚守自己的思想。最难解的是“五十而知天命”。那么,紧跟着是“六十而耳顺”。人老了以后,耳朵慢慢不好听了,所以他意识到听到不同的尖锐的意见能够容忍了。您有道理,您也有几分道理,他不会拍案而起,拒斥那些过去的所谓的政敌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70岁收视反听,肢体已经很苍老。古代叫做“人生70古来稀”。古人的70相当于现在的90多岁,您能想象到,他已经收视反听,没有当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按照《易经》的说法,太老已经属于纯阴,没有很多的阳气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要办成什么事情已经不会超出规则之外了。


那么,“五十而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王老师要专门说王羲之50岁写《兰亭序》。《兰亭序》内容惊世骇俗,它变成了哲学。而我们很多的书法家,同仁们认为它不就是一篇序,而且它的全称叫做《兰亭诗集序》,为什么您要把它说成是哲学呢?


我们低估了王羲之。来看看,五十岁,谁说过五十?刚才孔子说过“五十知天命”。老天爷的天是“诚”,太阳每天六点起来,每天下午六点落日,它如果有一天突然九点起来,有一天突然十二点才起,太阳东升,天就不诚了,所以这个宇宙当中天是最“诚”的。而唯独撒谎的动物就是人,所以人要向天学习,天是诚。第二,天是永恒。我们今天看到的月亮曾经照过苏东坡,照过李白,也照过屈原。而我们却看不见“身后”的月亮了,因为我们生命有限。生命有限到什么程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还说过一句话:“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为什么呢?他在说流水吗?不是。说的是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所以生命很短暂,而宇宙永恒。好了,有了这么一些基本的认识,再来探讨《兰亭序》,我们就不会停在小儿科似的写了一个诗集序的、对王羲之误读浅读的层次上了。


王羲之五十,那么孔子“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五十岁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看得见前面的终点了,所以今天我们将心比己,很多五十岁的人,眼睛老化,五脏六腑体检出毛病,于是他看的书不再是过去的哲学或者经济学,他时不时要看看健康方面的书,古人今人皆如此。王羲之在五十岁的时候写下《兰亭序》,就是因为“五十知天命”,知道天永恒而人有限,到了五十岁来日无多。所以《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晚上点着蜡烛多聊一聊人生,在世界多活几个小时吧。到了唐朝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痛彻肺腑!到了清朝的《红楼梦》:“千红一窟,万艳同悲”,感觉到生命的迁谢。


鲁迅曾经在《过客》当中提到,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女孩,往前走,老人问:孩子前面是什么?孩子回答道:爷爷,前面是鲜花。老人沉默不语。孩子说:爷爷,前面是什么?老人沉默了良久,说道:前面是坟。我相信,王羲之只活了五十九岁,他写《兰亭序》离他去世只有九年,他一定不会狂傲地觉得自己要活一万岁,他感觉到生命正在飘逝,所以他的《兰亭序》一定会写成一篇人生哲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1580rzoe

    王老师讲的深入浅出,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