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生命的活力】为什么亲近大自然会让我们开心?

44【生命的活力】为什么亲近大自然会让我们开心?

00:00
17:2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彭凯平。


在上一讲中,我给大家谈的是专念的修行,生活处处皆有禅,但大自然的环境,好像是最有可能产生禅意的地方: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什么亲近大自然会让我们感到舒适,满足,开心,愉悦呢?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这是古代名篇《老子》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则论述,人固然重要,但对于天地自然,我们始终有割舍不去想要亲近它的情节,哪怕是在高度工业化的当代,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减少了人类接触自然的机会,我们依然承认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亲近自然是必要的。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类与自然缺乏连结是一种危机,会使我们患上“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Louv 2008)


在这种倡导亲近自然的背景下,过去十年间兴起了许多探讨自然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大部分的结果都指出接触自然对人产生许多积极效果。


首先,亲近自然可促进身心健康,降低血压,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缓解压力,降低焦虑,促进积极情绪体验,甚至可以提升自尊(Pretty et al., 2005)。接触自然还能减少术后的恢复时间(Ulrich,1984), 增强活力(Ryan et al., 2010), 也是预防肥胖和青少年近视的重要方法。这些研究大都来自医学领域,所采用的方法大都为选取两组样本,一组置于日常环境,另一组置于更接近山水湖海等要素的环境中,采用前后测的方法得出这些结论。


第二,亲近自然可以促进认知能力的恢复与发展,这里主要指注意力。首先对被试进行注意力损耗, 然后让他们接触自然或人造环境(, 观看自然或城市相关的图片,或者处于自然或城市环境中), 继而检测注意力的恢复状况。研究结果均显示, 比起接触人造环境,接触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减少被试的认知疲劳, 保持或提高注意力


还有研究显示, 日常生活中接触自然环境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品质(Tennessen&Cimprich, 1995)和缓解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症状。


第三,亲近自然对人类行为有一些积极效果,例如,接触自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并且对课程有更积极的评价。也有研究显示接触自然有助于个体反思生活问题,提高幸福感和专念水平,促进精神性成长,接触自然还能提升个体的审美。


不仅如此, 接触自然还能促进人们的亲社会和关注他人的价值取向, 从而使他们变得更有爱心, 也可以使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降低攻击和暴力行为(Kuo &Sullivan,2001), 促进合作行为和环保行为。


那么为什么亲近自然会给人们带来这些益处?目前有三种理论对此加以解释。


第一个是亲生命性假设(Biophilia Hypothesis)。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生物学家Wilson(1984)提出的, 他认为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在遗传上已经形成了偏好某些自然环境的机制, 这些自然环境能够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躲避危险和获得食物。比如, 水源不仅满足了人类生理上的需要, 还可以躲避天敌, 同时又可以吸引人类赖以生存的动植物(Kahn, 1997;Frumkin,2001),因此,看水是人的愉悦感,意义感的很重要的来源。孟子就说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樱;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上善若水,也是人对水的偏爱的体现。所以亲生命性假设认为, 人类越多参与到自然中, 他们则越能与自己的进化本源建立联系, 进而会变得更健康、更安乐(Wilson, 1984)。


Falk 和 Balling 认为原始人类的起源和大部分进化时间都发生在东非大草原, 因此提出“大草原偏爱”(Savanna Preference)假设,这甚至可能是人类生物遗传的一个部分(Balling& Falk, 1982; Ulrich, 1993)。 他们的研究发现当呈现 5 种不同的生态群落图片时, 不管是美国白人还是非洲尼日利亚土著人, 他们均压倒性地选择大草原作为最想居住的地方。总的来说, 人类偏好的环境特征包括开阔的视野、稀疏的树林和草地, 而不是密集的树林、人造环境或者沙漠。


Orians 和 Heerwagen (1992)在亲生命性假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栖息地偏好理论(HabitatSelection Theory), 他们认为栖息地的选择是所有物种生存繁衍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长期的环境适应过程中, 人类已经在遗传上形成了对有助于生存的自然环境线索的偏好。因此当人们处在适合栖息的环境中, 他们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相反则会引起负面反应。有研究者发现在接触与栖息地偏好匹配的自然环境时, 可能促发人体的某些神经化学物质和荷尔蒙分泌, 进而影响人类的免疫系统或心血管功能。


人们偏爱的大草原特性,包括深度宽度广度、一整片绿油油的草地和零星散布的树木,它与受阻的视野、混杂的高度复杂性即粗糙的质感恰恰形成对比。这种偏爱超越年龄与文化的界限,在儿童时代最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这项发现证实了偏爱的进化起源,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逐渐受到只是、文化和其他环境影响,这些影响与天生的喜好相抵触。


第二个理论是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该理论从认知角度出发, 关注自然对认知功能(特别是注意力)的恢复作用。Kaplan(1989)认为人类有两种注意: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hard attention) 和无意注意(involuntaryattention/soft attention)。有意注意一般指向特定的注意对象, 需要努力和大量精力才能保持, 特别是当个体从事一些无趣或不愿意做的任务, 或长时间从事感兴趣的任务, 都会动用这种注意。有意注意有助于人类维持工作和生存, 但会造成神经中枢抑制机能的过度使用, 从而产生疲劳感,导致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易于激动, 进而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错误(Kaplan, 1995)。注意恢复理论中的恢复就是指从有意注意的疲劳中恢复过来。


与有意注意相反的是无意注意, 它是指自动发生的、无须努力的, 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注意。当人们处于无意注意模式时, 他们的有意注意就可以得到休息和恢复(Taylor & Kuo, 2009)。该理论认为, 由于人类的进化过程一直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 对自然怀有与生俱来的向往,因此人们在自然环境中使用的注意, 如观看云彩、树木、水中的鱼儿等, 都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不是有意注意(Taylor & Kuo, 2009)。人们可以通过观看自然景观(比如观看森林或绿色景观的图像)或身处自然之中(比如在树林里徒步)使得有意注意有机会得到恢复, 进而会感到自己重新充满能量(Kaplan & Talbot, 1983)。这与我们的日常体验是一致的, 当我们长期从事某个任务后会感到疲劳, 这时到室外自然环境中看一看或走一走,即使什么事情都不做, 事后我们都会有一种重新焕发生机的感觉, 后续的工作也变得更有效率。


第三个理论是压力恢复理论(Stress Recovery Theory),这个理论关注的是自然对人类情绪、生理和社会功能的作用。Ulrich 认为自然中包含 3 种能够激起人类积极情绪反应的元素, 从而对生理、心理应激有重要的缓解作用。


第一种是无威胁性的风景元素(unthreatening landscapes), 这类元素不会被人类知觉为危险的, 进而人类在这类自然景色面前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整体景象上, 而非景象的组成部分。因而有一望无际,心情开阔。


第二种是绿色植物元素(vegetative elements), 比如树、花园等。观看四分钟,大脑分泌出多巴胺。


第三种是特定的自然景观(specific aspects of nature), 比如平静而缓慢的流水、青翠的植被、花海或热带草原等特殊景观。


Ulrich 认为人类对无威胁的自然环境的反应是即时的、无意识的, 并且需要极少的认知资源来加工, 因此当人们处于上述 3 种自然元素中时, 能快速从应激中恢复体力, 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较快从压力中恢复过来。这种机制是进化的结果, 因为在特定自然元素下压力得以恢复的反应能力对原始人类具有积极的生存价值, 在很多方面能帮助人类提高生存机会。


Ulrich 等人通过视频诱发大学生的压力, 接着考察观看 6 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视频或城市交通视频对压力的恢复情况。他们让被试自我报告情绪状态并同时测量压力相关的生理指标, 包括心动周期(heart period)、肌张力(muscle tension)、皮肤电阻(skin conductance)和脉搏传导时间(pulse transit time)。结果显示, 当被试观看自然风景视频, 自我报告的压力水平和各项生理测量指标均得到快速而显著的恢复, 但是观看城市环境视频却无法起到相同的效果(Ulrich et al, 1991)


Park 及其同事采用现场实验的方式, 让被试按照要求造访森林(到树林里并坐下来)或进入城市环境(到城市商业中心并坐下来), 同时测量他们自我报告的情绪体验和压力相关的生理指标变化。结果显示, 相比于造访城市环境组,造访森林组被试的副交感神经活动更强, 他们的唾液皮质醇(salivary cortisol)、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和脉搏率(pulse rate)更低, 同时他们自我报告的压力水平降低, 并感到更有活力(Lee et al., 2009; Park et al.,2010)


还有研究发现甚至只是与自然有关的声音也具有恢复压力的效果, Alvarsson 等人(2010)的研究显示, 相比嘈杂的声音(各种车辆的喧闹声), 自然声音(鸟鸣和流水声音)对压力导致的皮肤电导性和心率变异性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他们认为自然声音之所以能缓解压力是因为它同样能恢复压力导致的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另外一些研究考察了实际的自然环境对特殊人群的压力恢复作用, 比如监狱中的犯人和各类手术患者等(Kahn, 1997; Ulrich, 1999)。有研究显示, 从牢房能看到附近农场或森林的犯人比那些只能看到监狱院子的犯人有更少头痛和消化系统问题, 他们需要医疗健康服务也更少(Kahn, 1997)。有关牙科病人的研究显示, 相比空白墙壁,当候诊室的墙壁上挂有自然风景图画时, 病人的心率和自我报告的压力水平更低(Coss, 1990)。同样, 能够从病房窗户看到树的住院病人比只能看到砖墙的病人住院时间更短, 服用更少的止痛片,出现更少的术后并发症, 护士对他们的评估更为积极(Ulrich, 1984)。而手术前让病人在病床上观看 3-6 分钟的自然风景图片后, 他们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比观看其他图片的病人有显著下降(Ulrich, 1993)。此外, 观看悬挂自然风景图画的心脏术后病人会比观看抽象画和白板的病人报告更少的术后焦虑和痛苦(Ulrich & Lunden 1990)


总而言之,近亲自然使我们身心健康、注意力提升、变得更加亲社会、审美能力提升、更愿意反思自己、更有幸福感。这背后的原因有三种理论加以解释,基于进化论的亲生命假设,从认知角度出发的注意恢复理论,关注情绪和社会功能的压力恢复理论,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受到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既包括认知加工(注意力等),也包括情绪唤起(压力等),既有情感波动(感恩、敬畏等),也有行为改变(亲社会等)。


我见青山多妩媚,我料青山见我亦于是。走出书斋,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幸福也许就在眼前。


今天你感到福流了吗,谢谢。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4693zdgs

    讲的真好!我爱大自然!

  • 南韩娃娃

    谢谢梁冬先生的推荐。

  • 听友345944359

    打卡

  • 佑1佑

    我自己农村出来,亲近大自然很舒畅,现在的城里的孩子太夸张,有怕蜗牛,怕蝴蝶,怕各种昆虫,上次听到一个居然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