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行深般若波罗蜜是一种定境

35. 行深般若波罗蜜是一种定境

00:00
14:19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上一讲我们说到,浅的人空,和深的我法二空,智慧不一样,境界不一样,处理事情也是很不一样的。可能很多人听说过不净观,不净观就是为了破除人我执,要观想自已和别人的肉体非常的肮脏、充满种种污秽之物,甚至有的还要先去观察尸体,看他怎么随时间而变化,来帮助这种观想,当然这样的修行目的,就是为了让修行人明白这个身体其实不值得留恋,甚至与这个身体伴生的什么威仪啦、美貌啦、声望啦、触摸的感觉啦等等、等等,都不过如此,这样来对治对身体的执着,以及由身体的执着而产生的其它的种种贪执、烦恼。但是我这样讲了,也不是叫大家都要去修不净观,任何法门都是要讲对机的,他是特别适合那些对身体执着的人,贪爱心强烈的人。但是,真正的达到了菩萨的那个深空的境界,又有所不同,比如,我们都知道佛的相是真的非常非常好的,佛有三十二种大的相好,一百二十种小的随形好,都是佛过去修出来的,这一点我想现在没什么人不能理解了,因为大家都经常会说,人四十岁以前的相貌是父母给的,四十岁后的相貌是自己修的,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看到确实一个经常脾气不好的人就是会以后脸变得凶凶的,而心态好的人则往往是显得慈眉善目,如果人家赞你一句“佛相”,那大家真是都非常高兴。但是佛经上也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讲,佛为什么相貌好呢?也跟度众有关系。因为有的众生是很在意外相的,如果一个法师相貌欠佳,说不定这些众生就会说,“这人都长成这样,还能讲出什么好的道理?”所以不愿意跟着听佛法,《大智度论》里就说了,“如臭皮囊盛诸宝物取者不乐。以是故。佛以三十二相庄严其身。”也就是这个人只看到了臭皮囊,没有看到臭皮囊里其实是装着宝物,所以也不愿意到这个臭皮囊里面去取宝了,因为这样啊,慈悲的佛就用三十二相庄严自已,让众生看到就心生欢喜。你看,同样一个臭皮囊,可以有这么完全不同的理解,也能够对这个臭皮囊有如此不同的运用,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臭皮囊是空性的,而作为佛来说,他的庄严自我,目的和一般女孩子的打扮,显然很不相同。我们可以再一起回顾下金狮子这个比喻,这个比喻真是非常的好用,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是空性的,如果执着这个“金猫”,那么,就把它解构掉;但是大家都喜欢看到金狮子,ok ,这本来就是空性的,加一个不一样的缘起,我们把它做成金狮子。这个就是作为一个菩萨,对空性看得更加透彻的时候所做的。我们还可以再讲一个故事。话说,有一个修行人,作为修行人,他是不能够贪爱女色的嘛,所以,就像很多故事说的一样,他一直都被教育或者是自我教育女色是不好的,他修不净观,那是真的是修得非常好,他再也不会想要见到女色了,见到女孩子,他就自然地转过身,视而不见,当然也不会动心。渐渐地,他的修行名闻遐迩了,那么后来有一天,就连智慧第一的曼殊师利佛都听说啦,曼殊师利佛就决定去看一看这位修行人,看看他是不是真的不会动心噢。于是,曼殊师利佛那天就特别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到了修行人的面前,修行人一见,果然就转过身不看曼殊师利佛了,曼殊师利佛也转个身又站到他的面前,这个修行人结果又转过了身不看曼殊师利佛,如此反复几次,曼殊师利佛知道了,这个修行人真的是不贪爱女色,修得非常成功了。可是,逃避也是一种执着啊,要有无分别的平等观,都没有男相和女相的分别才好,那才是真正的远离了相的执着,证得了一切空,于是曼殊师利佛就决定点化下这个修行人,就从那个女孩子变身回来,现出了曼殊师利佛的本相。当然,我们一定要记得,当没有男相和女相的分别,也自然不存在什么对女相或者男相的执着。这就好像是禅宗的六祖大师有一次听到两个和尚没有专心听讲经,看到了旗杆上的幡在随风飘动,一个就说了,“风动了”,另外一个听到,马上纠正说,“不,不是风动,是幡在动”,第一个和尚觉得不对了,明明是风动才可能幡被吹动,怎么是幡动呢?结果两个人就开始争起来了,一个说风动,另一个说幡动,争得越来越激烈,这时六祖正好在边上,就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说法就真正到位了,无论风还是幡,其实都是空性的,关键是你的心有没有能够看到一切都是空性,甚至连看与不看都是空,一切都是空性的圆满呈现。这个就叫平等智,无相智。所以什么叫作“行深般若波罗蜜”“行甚深般若波罗蜜行”?实际上是不见行,不见不行,这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的行,心中已经离相,行与不行都不落,绝诸戏论。但是这种境界,我们讲是很好讲,真正落实起来却不容易,好像你吃一只苹果,一吃下去那一口,还没有起念好或不好的心念,这样一种离诸缘,无忆念的境界。这需要首先明白苹果和梨都是空性的,无定性、无所住、平等平等,而且不假思索都能生起现观,如此才能真正离言绝相,当然,如果这时候有人要问你苹果怎么样,你回答一下也无妨,只要你深知一切诸法如幻,文字语言也是自性皆空,本自解脱,而且已入现观之境,那么仍然不离此境,所以,容易讲,但很难做到,实际上这是一个定境。所以,在法月本《心经》里面,就把这一段写得非常详细,说到观自在菩萨是“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於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这里讲得非常清楚,这是入定时的一个境界,入慧光三昧定,以这样的三昧力,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观自在菩萨此时对我法二空的安住,跟我们现在讲我法二空,然后似乎有所领悟,不是一个状态,但是我们现在弄懂这个道理是基础。

特别是法月所翻译的心经,对此给了我们非常直接的启迪,他这里是翻译成:

“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於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的意思就是观自在菩萨得到了佛的许可,并且受到了佛的护持心念,在佛力加持下,观自在菩萨进入了慧光三昧定,入定以后以三昧力而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那么,到底什么是三昧力呢?

要了解三昧力,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叫三昧。

在《长阿含经》里,有这样说:“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还有“定意三昧”等。

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清净,去掉了所有的污染,再也没有任何缺失和烦恼的时候,明哲睿智,这样去行,就获得三昧定。所以三昧和定是一对姐妹词,他们总是在一起出现,比如三昧定,定意三昧,这基本是一组互文,互文的意思就是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所以定其实就是三昧,三昧其实就是定,这两个词合在一起,也就是定,所以合起来讲也可以,单独只讲一个三昧也可以,都是一样的,而三昧呢,又写作三摩地(土地的地)、三摩提(提高的提)、三摩帝(皇帝的帝)。它们的意思,就是定、正定、定意,有的时候,还翻译成等持、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把心定在一处一境——这样的一种安定状态。

所以这个三昧是跟实修有关系的,因此我们要好好学习下这些相关的概念名相,因为它们本身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52241596

    师傅讲得真好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友452241596:

  • 194192222

    谢谢老师讲得如此-生。您研读经典深广:举出很多例:更找们听得有趣

    师红长老 回复 @194192222: 🌹🌹

  • 刘冰13781832952

    师红长老 回复 @刘冰13781832952:

  • 自在解脱_o9

    每天都听法,努力学法修持。感恩

    师红长老 回复 @自在解脱_o9:

  • 无染无净

    大乘佛法关键就在这,指一切都只是觉知,是觉知在现行,而不是种种事物在运行。 六祖惠能说“仁者心动”是怎个意思? 二僧议论不已,是因为“你们心动”。 风动幡动而安隐,风动幡动无碍清净本然,自是安隐。 这一切都只是觉知现行。 五官感觉毕竟是心意识起作用,所以六识毕竟是心意识。 觉知,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现行,即心意识现行(起作用)。所以惠能说他们“仁者心动”。

  • 水晶球品质

    感恩!

  • 水晶球品质

    恭听长老的开示,全身心马上清净下来!感谢长老法布施!

  • zhuiqiu6

    师哄长老您好!您的课每天我都会找时间听一下。没有人引导我,只是感觉自己想学习了解,渐渐每天都要听。通过学习,也不知道学了什么,只是自己渐渐看懂自己和周围,不再那么急躁。还要继续努力学习。

  • 1377011wtva

  • fnhx

    三昧定和气功的定有些相同,都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