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苍老而又辽阔的战乱诗人

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苍老而又辽阔的战乱诗人

00:00
13:39

课程金句



39集 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苍老而又辽阔的战乱诗人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昨天讲了宋代第一位的战乱诗人李清照,那么第二、第三位是谁呢?


是陆游和辛弃疾。他们都是一心想打仗的堂堂男子汉。如果说李清照是战乱时代弱者的美学典型,那么陆游辛弃疾则是战乱时代强者的美学典型。


强者的美学典型并不一定是事实上的强者,事实上的强者往往是有力量、有资源、有机会、有身份,最后成了没有敌手的胜利者。但是陆游和辛弃疾不同,他们没有力量、没有资源、没有机会、没有身份,因此饥渴地向往着远方的沙场,动情地想象着疾驰的战马,焦渴地关注着自己的兵法,反复地擦拭着自己的眼泪。


这就构成了一种如醉如梦的精神欲望,吸引了天下一切相近似的心理流向,变成了美学典型。其实强者的美学典型比事实上的强者更有号召力、更有感应面、更有造型美。

强者的美学典型

我本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深深地迷上了陆游,辛弃疾的这种铿锵的诗句。在那时候我还不熟悉宋代的历史,而自己身边也没有战争。后来有一次我去新疆,遇到了后来成为好朋友的散文家周涛,他从我的文章当中已经判定出我的美学迷恋了,所以一见面就说:别跟我说辛弃疾,一提,我就会脸红心跳。


原来他也和我一样。可见一种真正的美学典型的出现,与当时产生的历史环境已经脱离,变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理笼罩,俘获着一批一批有相同心理结构的人。我和周涛都在宋代找到了相同的心理结构的雏形。因此我一直控制着自己少说陆游和辛弃疾,因为一说就会很激动。


今天我各自读一首,来带入我们讲述的气氛,选了陆游的这一首: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我们选了辛弃疾的这一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大家想想看,这种苍老而又辽阔的男子汉心态是多么让人着迷。


所以我要改变学术界先讲历史再讲作品的程序,先把历史搁在一边,好好地享受一下作品本身。这就像我们不妨好好地享受一下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中国琵琶大曲《十面埋伏》,而不必先问他们产生的历史背景。


借此我要重复一下已经讲过的一个观念,那就是大文化大艺术的主要标志是超越时空。如果还在费劲地考证历史和地域,那就是刻意地把它们做小了。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不少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作品,在国际间一直很少被演出,而真正的杰作《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朱丽叶》,其实都没有什么历史依据。


好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清楚了,陆游和辛弃疾所提供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男子汉风范。男子汉风范有两种,一种是以盛唐为标志,背景是明丽的塞外长空;一种是以陆游、辛弃疾为标志,背景是阴郁的悲愤战云,都很豪迈。前一种意气风发,后一种凝重苍凉。


比较起来,对中国历史而言,前一种是罕例,后一种是常例。我更看重后一种,因为它更深入地植入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如果说在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当中要寻找男子汉的因素,那么一大部分应该与陆游和辛弃疾有关。


我前面提到宋代好像在集体人格上比较窝囊,好像在失败主义的气氛之下,中国人在整体上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但是我们从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的笔下知道事情并非如此。


就连我们前面介绍的弱者的美学典型李清照,也发出过“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心声。这样的心声再由陆游、辛弃疾的价值,中国人并不是走向窝囊,而是走向了坚强,这也是中国文化在宋代发出的重要信号


根据现在宏观的历史视野,当时的多数战争都发生在中华大家庭之内,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有自己的英雄,很难判定绝对的是非。但是就中国文化承袭的主体宋朝而言,也做出过很多杰出的抵抗,不管是对辽、对金、对西夏,尤其是对后来的蒙古骑兵,都表现出了足够的英雄风范。


应该知道宋朝的对手都是马背上的劲旅,而自己的生态就是农耕文化,照理是打不过,但还是打得很英勇。因此我相信我前面讲的这几位诗人的美学典范在当时并不孤单,或者说开始有点孤单,后来就不孤单了,成为一种集体人格。


在这个问题上我很想多讲几句。岳飞领导的抗金奇迹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讲了。我只是从国际眼光说一件事,就是已经征服了亚洲、欧洲的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世界上谁也抵抗不了,却在宋朝遇到了有效的抵抗,那就是重庆合川钓鱼城居然抵抗了蒙古军接近40年!这实在是世界奇迹了。


钓鱼城保卫战为什么坚持那么久?历史会记住我们余家的一位将军叫余玠。他针对蒙古骑兵的弱点,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譬如:收取三险、以役代劳、严控粮食、边站变更等等。


除了他十年以后被朝廷中的恶人所害,继任者又整整坚持了30年。在这期间,蒙古大汗蒙哥死在钓鱼城下,蒙古帝国产生了由谁继位的问题,当时正在欧洲前线很快就要进攻埃及的蒙古军队回撤,从此蒙古帝国就分化了,军事方略也改变了,世界大史因此也走向了另外一条路。后来元朝的建立也大大地减少了血腥气,因此有人说钓鱼城独钓中原,四十年改变世界。


当然,一座孤城终于失去了继续孤守的军事意义,最后也就开门,开门以后南宋小朝廷随之覆灭。

死亡是一个文化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又站出来一位乱世诗人,这个人就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宋代文化的终极代表,他比谁都完满,是状元、诗人、学者又做了宰相,他以誓死不屈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宋代文化的人格力量。


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对他十分钦佩,通过各种途径一再请他出任宰相,并且答应元朝以儒学治国。但是文天祥要捍卫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学问了,而是人格,或者说是让儒学付诸实践的集体人格。


由于文天祥在监狱里坚贞不屈,民间就有人试图用结约起义来救他。这对刚刚建立的元朝构成了不安定因素,那忽必烈就亲自出面来劝文天祥,没有劝成功,他只能叹息一声:


好男儿不为我所用,杀了太可惜了



但是他们不得不采取了极端措施,文天祥刚刚就义,忽必烈又下达诏书:阻止杀戮,但是已经晚了一步。文天祥的遗书表明,他是在实践儒家的成仁取义的教义,因此死亡是一个文化行为。


他的这个文化行为还有真正的笔墨来验证,他留有记述灾难的诗集叫《指南录》,这个被后人一直称为是一代史诗。他更在狱中写了气势不凡,浩浩荡荡的《正气歌》,成了中国文化著名的篇目,在全社会代代传颂。


《正气歌》最明确地表述了文化人格和天地元气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中国文化重新注入了强大的魂魄。


大家想想看,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首脑在主动选择死亡之前,居然在监狱里写了一部中国文化的精神教科书。这在世界上完全没有先例,因此我建议各位都要再读一遍《正气歌》。


在课程当中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就不朗读了,但是我们必须朗读文天祥的那首《过伶仃洋》,作为宋代文化的归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ysm_sg

    感谢喜马拉雅,让我这60有余、病卧在床的老妇能够有幸聆听当代文学大师余先生的“中国文化必修课”。这也是我在收听喜马拉雅近1120个小时的惟一付费节目。更要感谢余先生,将中国文化与同时代的古今中外纵横贯通、娓娓道来,非常非常地渴望能够一值聆听学习。

    珠穆沁 回复 @ysm_sg: 敬祝身体安康

  • 修行的哈士奇

    醉里挑灯看剑也是我爱上的第一首宋词,大文化大艺术是超越时空的,说得真好! 迷上陆游是因为那句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李清照看似柔弱,实则生命的韧性超乎常人 以前对于文天祥之类的人总是有些恨铁不成钢,为何堂堂一代文豪却看不懂历史的变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看来他能抛却名利,抛却可能创造更多历史价值的机会慷慨赴死,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虽然平时闹自杀的看似不少,但到生命尽头第一反应大多是怕死的。哪有人是历史的前瞻者?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一个朝代的尊严!

    痲先森 回复 @修行的哈士奇: 刘兰芳说书杨家将

  • 意笔春秋

    男子汉风范有两种,一种是以盛唐为标志,背景是明丽的塞外长空;一种是以陆游、辛弃疾为标志,背景是阴郁的悲愤战云,都很豪迈。前一种意气风发,后一种凝重苍凉。感谢秋雨书院,感谢秋雨老师

    13聆听 回复 @1827615shll: 以盛唐坐标为对比

  • 风景_2gz

    有人说幸福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身体没有病痛和不适,第二境界是平静,没有焦虑和恐惧;第三境界是喜乐,能够有精神愉悦的感觉。余老师的中国文化必修课给我们带来的就是幸福的第三境界,让人享用后很愉悦!感谢喜马拉雅,感谢余教授的精彩演讲!

  • 麻匠

    有余老师的陪伴,我们真的很幸福

  • 万亩黑土

    《秋雨书院.中国文化必修课程》重要人物连接图:(承上) 目光(司马迁)-凿通(张骞)-丛林一家(曹操\曹丕\曹植)-魏晋名仕(阮籍\嵇康)-顶级创造(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鲜卑汉化(孝文帝)-云冈石窟(昙曜)-凉州风范(鸠摩罗什)-随方设教(唐太宗)-唐诗几男(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人格地标(颜真卿) (启下)

  • 琴怡_lj

    @客服小助手,我有个不情之请,就是我们不能荣幸获得秋雨老师的签名赠书,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您购买秋雨老师的书,然后请老师在书上签名呢?

    琴怡_lj 回复 @申国站: 没有回复我

  • 康怡教育

    我的手机来电铃音就是我自己录音的辛弃疾的《破阵子》。

    麦克斯_q3 回复 @康怡教育: 我最喜欢的诗人!

  • 华Liu

    “死亡是一个文化行为”,说得太好了。面对死亡可以大义凛然,泰然处之,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既然是文化行为,那生活方式决定了生存方式,虽未必在战场得以验证,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甚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英雄气概,其精神价值,和所体现的集体人格力量,已深深的埋在中国人的心中。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蕴。

  • 18612096upn

    原来我以为只有胜利了,抵抗才有价值。现在看来,抵抗失败了,仍然有价值,而且价值有可能更大,比如钓鱼城,比如文天祥。价值虽然不是眼前的,但却是长久并足以标榜史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