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的经典地位

191| 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的经典地位

00:00
15:55

本集文稿

讲完论语在东西方的影响,我们剩下的几讲,就讲几种注本。第一种是古代的注本。古来论语的注本有几百种。从汉代开始到清代,都有最有思想最有学问的学者来注释论语。


如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三国魏的玄学大师何晏,唐代最大的文豪韩愈等,而最具影响力的还是宋代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学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集注》,古代的论语注是不容易读的。我们这个音频课不是大学专业课,而即使是大学中文系哲学系的专业课,现在也不容易讲很多古注读很多古注。


但我们既然读论语,对论语集注至少应该有个了解。如果你只想知道一种古代的论语注,只想以后只读一种古代的论语注,那还是得推这本论语集注。其实在以前的课里,我已经提过朱熹很多次了,学术界不少人认为中国文化成为今天这样的面貌,起了最重要作用的前有孔子,后有朱子。长久以来,朱熹被尊称为朱子。


朱熹生于1130年,活了70岁。他是两宋儒学的集大成者,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但在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却是一位罕见的巨人,在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文献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过人的成就,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也成为今天学者的研究对象。有众多著名的学者对他进行研究,比如研究他的思想,有美国著名汉学家田浩的《朱熹的思想世界》,研究他的哲学,有老一辈哲学史家范寿康的《朱熹及其哲学》,研究他的史学,有当代杰出的大学者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研究他的宗教思想,有加拿大已故的宗教学名家秦家懿的《朱熹的宗教观》,这是英文专着,前几年也被翻译成了中文,研究他的文学成就,有南京大学的唐宋文学史权威莫砺锋教授的《朱熹文学研究》。


而对他的全面研究则有国学大师钱穆的《朱子新学案》,学案是中国学术研究著作的体式,是摘录被研究者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他的思想和学问的言论,然后加上自己的案语。清代学者写过《宋元学案》《明儒学案》,都是研究中国学术的名著,《宋元学案》是对宋代和元代众多思想家的研究,《明儒学案》是对明代著名思想家的研究。


《宋元学案》里不可能不列到朱熹。因为《宋元学案》里已经有了朱子学案,所以钱穆的书就叫《朱子新学案》。钱穆把朱熹的著作归类,如朱子论阴阳,朱子论鬼神,朱子论仁,朱子论圣贤,朱子论善恶,朱子论忠恕,朱子论立志,朱子论禅学,朱子论读书法,朱子论五经,朱子论四书,朱子之史学,朱子之文学,等等。


你找到相关的题目,就可以看到钱穆抄在下面的朱熹的原文,然后有很多钱穆的案语,说明朱熹的意思,评断朱熹的是非,这是一部150万字的大书,也只有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能写这样全面的阐释朱熹学术思想的著作。现在整理标点的《朱子全书》大约有1000万字。朱熹给周易诗经楚辞都做过注,都是影响很大现在还在畅销的名著。


但他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还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论语是朱熹花了一生功夫,不停研究不断研究的经典。他年轻的时候就对某些有名的论语注本有所不满,想自己来重注。等到年纪稍长,读书更久,对自己早期的住又不满意,于是做了大幅度的改动。在三十几岁时写成了《论语要义》。后来他又多次修订。


他是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的四传弟子。他把思想倾向有相同处的一些著名学者,如张载、范祖禹、谢良佐、杨时等解释论语的言论吸收进来,采众说之长,正,流俗之谬,明圣传之统。跟他另外写的一部相同性质的孟子注合在一起,称为《论孟集义》。


集是集中的集,义时意义的义。在这个基础上,他再,反复打磨,修改成了《论语集注》与《孟子集注》。他这样的大师,对论语下了几十年的功夫,却仍然字斟句酌,反复打磨。由于他名气大,他的书还没有定稿,就有朋友借去先睹为快,看了觉得实在好,没有通知他,直接就拿去刊刻了。等朱熹知道了,他大吃一惊,而后痛心疾首。为什么?


因为他觉得有些观点还不稳妥,还要修改,这样印出来要误人子弟。他说,论语集注是我十几年前写的稿子,"为朋友传去,乡人遂不告而刊,及知觉则巳分裂四处,不可收益,其间多所未稳,煞误看读"。多所未稳,就是还有不少欠稳妥的地方。


煞误看读,就是肯定会误导读者。于是朱熹拿了改定稿去付印,而对这个改定稿,他仍然不满意。再后来人陆陆续续的做了修改,他论语集注的部分手稿,现在还保存着。可惜不在中国,在日本。前些年一家美术出版社出版古代书法作品丛书,还拿来印过。我看到当然就买一本。保留下来的很少。也就20来页,但很可贵。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朱熹涂改的痕迹。他说自己对于论语孟子花了40多年研究的功夫,这是不夸张的。他称论语虽然不是孔子写的,却是孔子的学生以及再传弟子们记录的,记的内容有的很真切,有的很具体,是可以反映孔子的思想与面貌的。虽然因为"言语散见",因为各种话题是零散在各个章节当中的,所以"初看亦难",一开始看会不容易,但却不失为一本帮助人"立其根本"的书。


他劝学生读论语时有一个好玩的比喻,说你只要反复的读论语,就好比"如从孔子肚里穿过,孔子肝肺尽知了。"对于读论语,朱熹有几个学习方面的提示,值得我们参考。一是学的顺序,他所以注四书是认为四书重要。他说人都有必须读的书,"读此四叔书,便知人之所以不可不学的道理,与其为学之次序"。


所以最好先读四书再去读五经,而不是相反。二是朱熹虽然是个大思想家,但他却很重视字句的理解。有些思想家是古书还没有完全看懂,就在那里发挥自己的思想的。朱熹则要求先把古书一字一句都看明白,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做义理的发挥。所以他称自己解释经书,"每下一字,直是称等轻重,方敢写出。"每下一个字,都在那里掂斤播两,才敢最后写定。而他用汉代以来尤其是当时学者的说法很多,超过了500处,都是精心挑选来的。引程颢程颐的说法超过了150处,还有用范祖禹张载谢良佐苏轼等人的说法。


以前有人说,研究前代人的思想,哲学著作可以有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把原文的意思讲明白,因为时代隔阂,把古人的思想讲明白已经不容易了。还有一种是"接着讲",就是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引申发挥。一般说来,有的擅长照着讲的学者,就不大再擅长接着讲。


比如古汉语专家可以解释的比较准确,但思想上的意义就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了。有的学者擅长接着讲的,可以对前人的思想哲学意义作比较好的引申,但在古书的确切解释方面,功底就差一些,字句解释上的差错比较多,而朱熹可以说是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典范。在这两方面,他都具有足够的功力,具有足够的资格。


我们只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论语的《颜渊篇》里的最后一句,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曾子的名言:"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我们这句话以前就说过,比如辅仁大学的这个校名就是从这里来的,而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也是辅仁大学的校训,而朱熹在下面的注释是两句,一句是:"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还有一句是:"取善以辅仁,则德益进"。


你看他用两句话,一是把曾子的意思解释明白了。二是把曾子的意思发挥的更加清楚了。而他的这两句话意思又好,表述的也很漂亮,跟论语原文一样,都是值得我们背下来的名言。所以以前虽然通过政治上的规定,把论语集注,不仅仅是论语集注,而是整个的四书集注,当成一个科举考试的主要课本,要求学者都必须背诵,而它本身的内容方面也确实有吸引那些学者去背诵它的魅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烟霞海棠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朱熹

  • 艾总爱喝茶

    在北大野草书店买了一本四书集注,跑到同济跟着柯小刚老师上课,上了一学期,现在想想还是很美好的这期听着傅老师声音有点不一样,是不是降温感冒了,天冷注意身体,要是身体不适,我们可以慢慢等,不着急更新哈

  • 烟霞海棠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 朱熹

  • 君梅久久

    钱穆先生最崇敬朱熹老先生,他在台湾的故居素心楼客厅内就摆设着朱子像以及朱子所书“静神养气,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字轴。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冬之雪_d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想这也许是朱子治学严谨的最根本的表现。朱子对四书五经的解释虽然不是最好的、最深刻的,但他的治学态度却是最负责任的,有把握的他才说,没有把握的宁可不说、也决不乱说!这种治学的态度最令我折服!学问二字容不得一丝一亳马虎,轻则贻笑大方;重则误人子弟!

  • 苏菲的眼

    朱熹的《论语集注》。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益进。(曾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可人_xn

    感恩教授!感恩。

  • 刘珊萍_r3

  • 百友df

    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