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御窑千年》:历史学家阎崇年撰写的简明瓷器文化史

历史 |《御窑千年》:历史学家阎崇年撰写的简明瓷器文化史

00:00
33:08

立足于千年中国历史,品味御窑瓷器的传世精品。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本书主要思路:宫廷文化影响瓷器生产。

方式:御窑,专为皇帝烧造瓷器的手工作坊。御窑集天下精华于一身:有雄厚的国家财力支撑,材料选最好的,工匠挑最优秀的,品味和审美又直接出自皇帝本人。对民间制瓷工艺来说,有着天然的示范作用。

御窑的历史:明清时代才正式出现,但本书的作者阎崇年认为,广义的御窑,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宋元时代。那时也有为皇家烧造瓷器的机构,是明清时期御窑的雏形。

一、宋代御窑的由来:在1000年前,北宋的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就在景德镇建立机构,督造瓷器供官方使用,这是宫廷主动介入瓷器生产的一条明确纪录。

御窑设立的契机:

1、宋真宗生活的时代,瓷器正在逐步取代金属器,成为当时人们最常用的器皿,这个潮流对皇家来说,也不例外。

背景:唐宋时代有一个大背景,就是商业发达,但是用于流通的铜钱却不够用。政府对铜的管控非常严格,熔化铜钱,私自铸造铜器的行为会受到严厉打击。金属不够,大量的器物只能用别的材料制作。唐宋时期,烧造瓷器的手工作坊大量兴起。为包括皇室在内的各个社会阶层接纳。

2、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品质很高。


景德镇的区位特征:

2.1、景德镇地处亚热带,这里气候温润,有利于瓷器坯胎保持形状,也有大量的木材燃料供应烧造;

2.2、景德镇周边,有三条河流,形成三水环城之势。制瓷工业,需要大量的水,用来驱动碾车粉碎瓷石,冲洗瓷土,另外发达的水系,有利于瓷器的交通外运;

2.3、景德镇附近高品质的瓷土高岭土。高岭土是一种质地疏松的矿物,它洁白细腻,有很好的可塑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仿制出许多金属才能锻造出来的形状,其他地方的瓷土做不到。用高岭土塑造的瓷器坯胎,经过1300摄氏度的高温煅烧,质地匀称细腻、色泽光洁,稳定性特别好。

2.4、原料的品质高,生产的条件适宜,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云集景德镇。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因为人口繁盛,制瓷业发达,景德镇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单位,从此一千多年,再没有更改过名字。

3、景德镇的创烧的青白瓷,恰好迎合了当时的宫廷文化风尚。宋真宗崇尚文化,宫廷的日用品变得精致起来。景德镇创烧出一种特别的瓷器,叫“青白瓷“。这种瓷器,据说是青色如天,明亮如镜,薄得像纸一样,敲击起来声音清脆响亮。它的色泽和质感接近翡翠,被当时的人比作玉石。玉,受到中国文化的青睐,是君子温文尔雅的象征。景德镇的青白瓷烧造,正好迎合了真宗皇帝喜欢文学,崇尚文化的心理状态。

二、元代御窑的发展

1、青花成熟:青花瓷,是在白底瓷器上,用蓝色颜料绘制各种图案。这种瓷器,成熟于元代,自那以后,就成了瓷器生产的主流,贯穿明清,成为最常见的瓷器品种。

2、审美的由来:

2.1、从颜色上来说,蒙古人是来自草原的民族,蒙古人敬奉上天,在颜色上崇白尚蓝,蓝白相间的图案,符合他们的审美;

2.2、从装饰花纹上说,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很多来自波斯人来到中原,在蒙古朝廷出任要职,伊斯兰艺术中花纹繁复的特点,也被引入到青花瓷的生产中;

2.3、从青花瓷瓷上绘画的主题来说,对于这些蒙古和西域的人士而言,中原汉文化十分新奇,所以青花瓷的花瓶上,还会有很多汉文化元素的图案。

3、浮梁磁局:

3.1、浮梁磁局:元代唯一一个负责宫廷瓷器生产的机构。浮梁,是一个县的名字,景德镇曾经是浮梁县下属的一个行政单位,说来说去,还是景德镇承担了宫廷瓷器的烧造。

3.2、运作实况:草原民族特别喜欢工艺品、重视工匠,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确定了以汉地为中心的立国发展政策,大量的制瓷工匠就被安排在了景德镇。那时景德镇的人口,比南宋末年激增了40%,这些人被编入匠籍,通过世袭,一代代为朝廷烧造瓷器。景德镇附近高品质的瓷土,也会被皇家垄断,不少矿坑只有皇家才能采集,而且每年采集的数目是一定的,一旦满额,就立即封闭,任何人不得染指。

3.3、浮梁磁局的过渡作用:浮梁磁局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和元代相始终。到了元末,明朝开国皇帝,驻扎在浮梁县,与陈友谅对峙了很长时间。浮梁磁局的生产烧造,应当给了朱元璋很深的印象。即位为帝后的第二年,朱元璋依托宋元两代的基础,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一一所御器厂,为皇家烧造瓷器。

三、明清时代的御窑

1、御窑制度的细节:

1.1、明清时期的御窑,称呼有两个,在明代叫御器厂,在清代叫御窑厂,生产靠朝廷颁布的图样、模型决定;

1.2、御窑烧造瓷器,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清代的御窑,主要烧造三种瓷器:皇家瓷、王府瓷、一品宫瓷。

1.3御窑烧造瓷器,质量要求很高,对次品有严格的处理。在明代,不合格的瓷器直接被打碎抛弃。到了清代,皇帝考虑成本问题,逐渐变通,对不合格品,要么依然解送京师,作为赏赐之用,要么就在景德镇卖予民间;

1.4御窑的经营需要经费和管理。明代的御窑,经费来自江西地方,宣德以后由皇帝派内廷宦官前去督造,勒索横行。清代的御窑,经费划拨,从江西省的地方财政,逐步改为九江关的关税。御窑在管理上直属养心殿造办处,由皇帝亲自选任有能力的人,出任督陶官,监督生产流程。清代对御窑的监管,比明代更加有力。

2、宫廷好尚对瓷器烧造的影响:

2.1、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根据五行之说,崇尚红色,在位期间,就要求御器厂创烧红色釉彩的瓷器,烧造红色纹饰的瓷碗;

明成祖朱棣:久居北方,接触到蒙古故地的审美,非常喜欢白色,所以他的时代,御窑又大量烧造了甜白瓷。

明武宗朱厚照: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烧造了许多伊斯兰纹样的瓷器;

明世宗朱厚熜:崇尚道教,嘉靖年间御窑烧造的瓷器,受道教文化影响很深。

2.2、清代康乾盛世的瓷器烧造:

2.2.1、复古风格,在瓷器的审美上追寻古意。

缘由:清代皇帝对中原的汉文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中原汉文化,特别尊崇古代的智慧和审美。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三位皇帝要习得汉文化,自然也就会有复古的情结。

康熙时期的文人画瓷:康熙时期,有四个大的文人画画家,他们都姓王,合称“清初四王”。四王在当时,是文人画的集大成者,在模仿古人意境方面,饱满纯属。康熙皇帝就请他们,为自己的瓷器创作画面样稿。瓷器上的绘画,被拔高到了文人审美的高度,算得上是康熙皇帝对瓷器烧造的一个巨大影响。

雍正稍早仿古瓷器:宋代瓷器属于素瓷,内敛、清雅、平和精致,很对雍正皇帝的胃口,得到他的推崇。但是到了清代,宋代烧造素瓷的技术工艺,都已经失传了。为此,皇帝给景德镇的御窑厂提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要仿烧宋代风格的复古瓷器。

督陶官唐英不辱使命:唐家和曹雪芹的曹家,出身一样,是服务宫廷的包衣,地位并不高。唐英本人,出生在康熙年间,在乾隆二十一年去世。他七岁时入学读书,16岁进入养心殿造办处供奉,一直负责为宫廷瓷器的烧造,绘制图样。在造办处供职的岁月里,唐英见识了很多名家名画,也得到了当时知名画家的提点。到了雍正三年,唐英的画样,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雍正六年,皇帝命令唐英前往景德镇,驻扎在御窑厂里,直接监督瓷器烧造。

在景德镇,唐英和工人们同甘共苦,吃穿住睡,都和工人一起,深入各个工种,了解他们的原料、工艺,用了三年时间,深入掌握了瓷器烧造的全过程。由于唐英兢兢业业,理解了很多工艺的细节,雍正皇帝心心念念的仿古瓷器,最终在唐英手下仿制成功。

从雍正六年,到乾隆二十一年,他在景德镇干了将近三十年,前后督造瓷器上百万件,他还编纂书籍,从理论上总结了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他本人也被后世遵奉为瓷神。

2.2.2 清代的瓷器创新创造前代未有的新工艺,烧造新品种的瓷器。主要有清代创烧的珐琅彩和粉彩瓷器。

引进珐琅彩:珐琅,是法兰克的音译,它对应的现代工艺就是搪瓷,这种工艺,是把玻璃或者陶瓷粉末熔化,附着在金属等器皿外部,然后烧结定型。康熙年间,一种把珐琅彩色颜料画在器皿上的技术,传入中国。当时康熙皇帝,心态开放,乐于接受西洋事物,非常喜欢珐琅彩的样式,于是,宫廷接纳了许多传教士和西洋宫廷画师,希望把画珐琅的技术,从金属器移植到瓷器上边来。

因为当时珐琅颜料依赖进口,珐琅料在烧造过程中容易流淌,所以珐琅器的制作成功率低,工艺要求严苛,于是皇帝下令,让景德镇只烧造许多通体洁白的瓷胎,然后运进京城,再让画师把材料画上去,康熙皇帝非常重视珐琅彩瓷的生产,康熙年间生产的珐琅瓷器,最后落款,不是康熙年制,而是康熙御制,可见皇帝都有亲自参与。整个清代,珐琅彩都属于皇家的珍品,珐琅彩的使用,仅限于宫廷,它的烧造总量不大,不同瓷器上的图案也很少重复。

粉彩的诞生:康熙晚年,景德镇御窑的工匠,受到珐琅彩的启发,开发出了粉彩的工艺。粉彩的制作,是在烧好的瓷胎上,先施放一层含砷的玻璃粉底。然后涂上颜料,由于这层粉底的作用,颜色就在瓷器表面粉化开来。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颜色总体来说变成了浅色调。这样生产的瓷器,表面平整均匀,色泽清淡、柔和,色彩的边界处过渡非常自然,符合中国浑然天成的审美情趣。

粉彩瓷器的创烧,是清代御窑最为突出的创造,是中国古代创制的最后一种彩瓷的样式。和元青花有点类似,粉彩一出,立即影响到了民间瓷器烧造的风向,到了乾隆年间,粉彩瓷器大量烧造,连一般的日用器,像盆,碗,瓶、罐,都普及了粉彩的样式。至今,在彩绘瓷器里边,坐第一把交椅的是青花瓷,而能与之抗衡的,就是清代高峰时期创新出来的这一粉彩瓷器。


解读 | 紫藤居士,自由撰稿人

播音 | 叨马澹

策划编辑 | 左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涂玉芳

    总结了几个知识点: 作者阎崇年认为,广义的御窑,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 ​北宋的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在景德镇建立机构,督造瓷器供官方使用,这是宫廷主动介入瓷器生产的一条明确纪录。 ​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品质很高,创烧的青白瓷,迎合了当时宫廷文化风尚。 ​青花瓷,成熟于元代。浮梁磁局是元代唯一一个负责宫廷瓷器生产的机构。 ​明清时期的御窑,称呼有两个,在明代叫御器厂,在清代叫御窑厂。 粉彩瓷器的创烧,是清代御窑最为突出的创造,是中国古代创制的最后一种彩瓷的样式。​

  • 吴乙西

    御窑千年天下传 宋元明清文明延 中华瓷都景德镇 名扬四海成美谈

    听友211569110 回复 @吴乙西: 你 ?I'm sorry g

  • CQYD

    阎崇年是一个历史大家,他这本讲皇家烧制瓷器的历史书,非常专业。如果让我自己选书读,恐怕不会读这样的书,不过基于听听没有坏处的理念,认真听了此书。广义的御窑,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宋元时代。那时就有为皇家烧造瓷器的机构,是明清时期御窑的雏形。真正意义的御窑,还是明清时代开始的。从这本书得到启示:①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还养一方物。中国这么大,就景德镇能生产最好的陶瓷,就贵州茅台镇能生产出最好的酱香型白酒,这样的例子太多了。②宫廷文化的渗透是全方位的。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对陶瓷的技术、风格等都有影响,书中例子很多。③权力没有约束必然造成垄断。从原材料开始,到具体工艺、名字都是有规定的。

    听友226769918 回复 @CQYD: 8

  • arkrsr

    瓷器是中国近一千多年文化和审美的载体,它起初兴起于唐朝,用于替代金属器皿。到了宋朝因为皇室要求相对于平民更加精致,又专门设立了御窑。主要以景德镇为首,因为这里环境适宜,还有最适合锻造瓷器的高岭土,便聚集了一群优秀的工匠。到了元朝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更是达到了顶峰,加上蒙古人的审美,便诞生了举世闻名的青花瓷。明清两朝也因为皇帝的喜好,产生了不上具有当代特色的瓷器。这其中最著名的要属粉彩瓷器,它是受到珐琅彩的影响而诞生的,是中外文明交汇的产物。 历经千年,瓷器早已不是器皿那么简单了,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以至于英文中“中国”和“瓷器”是一个词。

    1509111tjlt 回复 @arkrsr: 阿爸。;1根

  • 听友226838847

    三国演义

    听友226838847 回复 @听友226838847: 三国演义听三国演义

  • 加个卤鸡蛋

    立足于千年中国历史,品味御窑瓷器的传世精品。

  • Swind羊

    元青花在伊朗、土耳其的博物館還有很多收藏,當時遠銷海外,真是強力的文化輸出。瓷器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舞影者 回复 @Swind羊: 青花是伊斯兰文化

  • 华仔_tc

    这本书我太喜欢了,对瓷器了解又对每个朝代的历史学习了。谢谢主播

    华仔_tc 回复 @华仔_tc: 喜欢品茶,用的茶杯只是觉得好看而喜欢而已。听了这本书没想到又从中学习了很多历史和瓷器的深邃。愿我们热爱生活而深度的热爱

  • 何薇_X

    涨知识了,简明扼要,知道了御窑的历史。

    听友215563061 回复 @何薇_X: 你听了记得住吗

  • 国学赏析

    一路走来,一起分享,共同成长。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感谢有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能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感谢每一个人的付出,同时感谢每一条走心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