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别做正常的傻瓜》:行为决策学家教给你的防剁手指南

心理 |《别做正常的傻瓜》:行为决策学家教给你的防剁手指南

00:00
27:15

行为决策学家教给你的防剁手指南,让你不再是“正常的傻瓜”。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正常的傻瓜”?是著名行为决策学家奚恺元提出来的,指的是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做着正常决策,却不是理性决策的人。


在本书中,作者揭示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正常但欠缺理性的决策误区,并提供了一些成功避开误区,甚至是利用误区的方法,让你成为一个会做决策的理性人,而不是一个“正常的傻瓜”。


第一个误区,心理账户误区。


心理账户,指人们会在心里把不同来源、不同金额的钱设置成不同的账户。心理账户不同,人们使用的方法也完全不一样。辛苦赚来的钱,你可能会舍不得用,靠运气得来的钱,你就用得很豪爽。


但事实上,不论是工资酬劳,还是靠运气赢得的钱,对于你来说都是你增加的收入,具有相同的购买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没有什么不同。


如何避免陷入心理账户误区呢?要将不同心理账户之间的壁垒打开,将不同来源、不同金额的收入一视同仁化。因为钱是没有记忆的,不需要给它们打上不同的记号。

 

第二个误区,交易效用误区。


交易效用误区指的是,人们在做消费决策的时候,为了让整个交易更有效用、更划算,总是会受到一些无关参考值的影响。追求划算的心理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贪便宜,但贪便宜有可能反倒让你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怎样避免“交易效用误区”呢?也很简单,就是只将注意力放在物品本身能够带来的实际效用和它的价格这两个方面。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有没有用,以及它需要多少钱,我现在能不能承受?至于它比原价便宜多少,比其他类似商品便宜多少,买几件就能获得赠品,都不应当作为参考标准。


第三个误区,单独评估和联合评估误区。


在单独评估的时候,人们只关心容易评估的部分,在联合评估的时候,人们才会去比较难评估的部分。


商家们也在利用这个误区来诱导消费者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自己的商品比竞争对手的商品有明显的优势,商家会选择在同一渠道销售,突出自己的优点;如果是明显的劣势,就会选择不同渠道销售,避开自己的缺点;如果敌强我也强,商家会选择不同渠道销售,避免正面交锋,因为两件好东西放在一起,消费者会自动忽略优点,专心挑毛病;如果敌弱我也弱,那商家反倒会放在同一个渠道销售,让消费者通过互相比较发现一些优点。


要做一个理性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多搜集一些信息,将难评估的因素变得容易一些,然后从多个维度对比。 


第四个误区,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误区。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了,对现在没有影响,而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按照理性人的角度来分析,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一个人的决策。但是呢,“正常的傻瓜”们往往想挽回沉没成本,甚至还在继续加大投入。


机会成本是指本应该得到却没有得到的收益。很多人都会忽略掉机会成本,毕竟这个损失没有实实在在地发生,人们的敏感度自然就比较低。


为了不陷入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误区,人们在一次不理性的消费之后,应该忘记这次消费,只站在现在的时间点,来考虑之后要耗费的精力和金钱,以及投入所带来的好处。如果发现之后耗费的精力和金钱都很大,且没有什么好处,那就应该立即停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及时止损”。


同时,人们在评估未来的投入产出时,还要对机会成本进行正确的评估,预先做一番推演,看看这个钱如果投到别的地方,是不是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第五个误区,损失规避误区。


人们并不是像他们自认为的那样,具有固定的风险偏好,而是会根据得失进行调整,确保自己能够稳定地获得收益,尽可能不要有任何损失。这种心理又叫做损失规避。


出于损失规避的心理,很多人就会安于现状不愿意做出改变。


怎样规避这个误区呢?换位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你。面临损失前,先换位思考一下,损失和收益是不是实际上是同一个事情。


第六个误区,盲目自信误区。


大多数人在和他人做比较时,常常过于自信。


第一个原因是人们有证实偏见,也就是说他们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自动忽略掉不利的信息,自然就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忽视了客观规律。


要走出盲目自信的误区,人们就需要在判断事物的时候,除了关注描述的细节之外,还要注意到一些基本规律,不要想当然地偏听偏信,也不要将某一次典型事件当作普遍事件。

 

第七个误区,后视偏见误区。


后视偏见误区,就是人们在事情发生以后往往会认为自己能够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测到,通俗地说,就是“事后诸葛亮”。


爱做事后诸葛亮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绝不承认自己之前的判断有错,所以他们很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更糟糕的是,他们也很难以公平的眼光看待他人。如果你幸运地做成了某件事,他们还会告诉你他早就知道了。这样一来,你成功的喜悦都会因为他的话大打折扣。


那有什么办法来纠正后视偏见误区呢?一个好办法就是在事情发生之前,让他写下自己的预测和原因,等事情发生之后,再来验证判断是否正确。这样多试几次后,爱做事后诸葛亮的人就会正视自己的判断能力了。

 

了解了这七个误区,以及避开误区的方法以后,你还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依赖直觉和惯性,避免被生活中的想当然束缚住手脚。



解读 | 陈曦

从事财经工作,多平台撰稿者。


播音 | 盛伟

策划编辑 | 左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生如夏花_i97

    理性决策常见的7个误区: 1.心理账户误区。把不同来源、金额的钱设置为不同账户,如辛苦赚的钱不舍得用,应该一视同仁。 2.交易效用误区。受无关参考值影响,贪便宜而付出代价。 3.单独评估和联合评估误区。多搜集信息,多个维度对比。 4.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误区。想挽回沉没成本而忽略机会成本。 5.损失规避误区。面临损失,先换位思考,损失和收益是否只是不同角度。 6.盲目自信误区。容易忽略不利信息、客观规律。 7.后视偏见误区。事后诸葛亮。在事情发生前,先写下预测和原因,事情发生后,再验证判断是否正确。

    叮叮当当_123 回复 @生如夏花_i97: 谢谢总结并分享!

  • 涂玉芳

    决策误区(W)和避开方法(F) ​心理账户W ​把不同来源和金额的钱设成不同账户 F:对不同收入一视同仁 交易效用W 受无关参考值影响 F:​只关注物品实际效用和价格 单独评估和联合评估W 单独评估关心容易评估部分,联合评估才比较难评估部分 F:​多搜集信息,多维度对比 沉没成本(C)和机会成本(J)W C指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成本。J指本应得到却没得到的收益 F:​及时止损 损失规避W 根据得失进行调整,尽可能无任何损失 F:换位法,损失和收益是同一事情 盲目自信W 有证实偏见,忽视客观规律 F:关注细节和基本规律 后视偏见W 事后诸葛亮 F:事情发生前,写下预测和原因,发生之后验证是否正确

  • 轩宇ws飞扬

    这期的节目对于感性而冲动的消费者很有借鉴意义,个人总结下,就是除了必要的开支,尽量选择不那么贬值或者可以增值的物品,少买负资产或用处不大的物品,精通消费者心理学的商家利用占便宜的心理套路消费者,用价格和价值忽悠消费者,作为消费者要从多维度途径了解商品各方面的性能价值,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能够克服损失厌恶,不那么盲目自信,仔细权衡,做理智的消费者,从而享受美好生活。

  • walking_alone

    只是一部分人的误区,不代表大多数,恕不苟同

    淡泊宁静淡然 回复 @walking_alone: 你真能沉扯淡,我不认同你

  • samuel老关

    都说了是心理账户,打破了心理账户,生活的幸福感还有吗?

  • Furtwangler

    说实话,这些都是炒冷饭的心理学原理,早就在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看过了

    木子飞雨mg 回复 @Furtwangler: 丹尼尔花了三分钟感谢作者

  • 飘然一曲丶诱我侧耳听

    谢谢,遇到事情,刚好听到这本书

  • 季暮兮

    感觉都是行为经济学的内容

  • 书海星辰

    为什么没有读书笔记了?

  • 王炸_9s

    有时候明知道是商家设置的陷阱,可是那又怎么样呢?人不可能任何时候都保持绝对的理性。大事情上理性的必要的,小事情上也要保持理性会占用你大量的精力,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