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意大利的魅力,应该在我们自己身上找

36.意大利的魅力,应该在我们自己身上找

00:00
21:52

《意大利人》这本书的作者巴尔齐尼说,针对意大利,最典型的陈词滥调就是说那地方“阳光灿烂”。人们用八天时间飞快掠过意大利全境,一个地方只呆那么个把小时,就跟一句话歇后语说得那样:“孙猴子撒尿,到此一游”,然后就跟人吹嘘领略过了“意大利的魅力”,说这种魅力是永恒的。

 

看到这儿,我不由得连连苦笑。我出过一本书,名字就叫《Ciao!阳光下的意大利》,又做了个音频节目,名字叫《魅力意大利》。以巴尔齐尼为代表的这些高人们自然会嘲笑我满嘴陈词滥调,以及说我写得深度不够,表达一般。对此我没什么可辩白的,我只劝你换一种角度琢磨一下。所谓陈词滥调,是因为某种共识存在其中,说多了,有人就认为那是陈词滥调,但至少我没称赞北欧的冰岛“阳光灿烂”吧。关于深度,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无法量化,我认为最有深度的是,就但丁的《神曲》纵横捭阖,上天入地说上三天三夜。但是即便我有这个能耐,除了那个深度哥,谁还要听呢?至于表达,谢天谢地,我不是那些名嘴,能把牙签说成是金箍棒,能眼含热泪,慷慨激昂,把“爱国”耍得跟金箍棒一样眼花缭乱,与此同时,举家一个跟头移民到了美国。

 

我的意思不是要反驳像巴尔齐尼这样的大家,也不是心胸狭窄,对不中听的评价反唇相讥。而是想阐明我的内心真实想法,水平如何那是天意,但在能力有限的范围内,我的动机和出发点是绝对真诚的,而且尽可能不说废话。

 

你若认可这个,我就以巴尔齐尼认为的陈词滥调为线索,最后说一说什么是意大利的魅力。

 

巴尔齐尼说,好多去意大利的理由纯属虚构。他的这个观点我部分同意。比如就拿“阳光灿烂”来说,人们真正有闲暇功夫,即所谓旅游旺季时去意大利,遇到的天气不是什么“灿烂”,而是“烧烤模式”。那里气候的严酷我只在希腊遭遇过。举例来说,波河平原有阿尔卑斯山阻挡,应该气候宜人,但我在某一年的复活节期间,也就是四月份在米兰经历35°的高温,而且车上的空调还坏了,坐在车上的一个人直接跟我说他热得想自杀。

 

意大利除了那波勒斯之外,其它主要旅游城市都在谷地里,佛罗伦萨在阿诺河谷地、罗马在七个山包包围下的台伯河谷地,威尼斯的建筑密不透风,如果有海风,也是无情地 朝外吹,热得让人无处躲藏。盛夏季节,你如果在梵蒂冈外面排队等候进入圣彼得教堂,如果最后真进去了而没有血压升高,心脏砰砰乱跳,头昏眼花,那你的身体属于体育健将级别的。那个时候,你总是能听到罗马的救护车不祥的鸣笛声,把那些中暑的游客拉往医院。

 

时隔多年,我才真正理解了一个来自中国南方的年轻女士,在面对这种天气时的苦衷。她要求我每天给她弄一个生鸡蛋,说是偏方治病。在中餐馆,在酒店里我都有办法帮她,但有一天在荒郊野外的一个加油站,我正急冲冲奔向厕所,她拦住我,管我要生鸡蛋。我实在不耐烦了,指着厕所说:“你等着,我上那里去给你下一个。”这一下子得罪她了。后来我才知道,她要生鸡蛋是做一种特殊面膜,以抵抗意大利的“阳光灿烂”,就像透明的“脸基尼”一样。

 

更有甚者,越是在这种“阳光灿烂”的时间内,意大利的游客越多,除了天气,再加上人群的散热和那种因为过于密集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更让人受不了。意大利的游客多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个例子给你听。有天中午在佛罗伦萨市政府广场,我带的团上一个女孩子满脸流汗、兴冲冲地跑过来跟我说,她刚才看见了李安导演一家就在广场上。她说他太崇拜李导了,尤其是他拍了《色戒》之后,她做梦都在回忆那个电影。我说那你赶紧去吧,李安虽然是个国际大导演,但为人儒雅,绝不会拒绝你跟他合影的。这时,李安一家已经离开,渐渐混入人群当中。这个可爱的女孩子追了过去,一边跑,一边高喊:“李导,请等等!”李安一家根本找不到了,倒是广场上最少有六个人听了那喊声转过头来,这六个人都是中国人,而且都是导游。我想她要是喊斯皮尔伯格,估计得有八个美国导游应声回答。

 

第二个去意大利的虚构理由就是好古和爱好艺术。没错,罗马城有将近30个世纪的历史,那里有大片古迹,佛罗伦萨有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但是,真要是好古,为什么不在去到罗马之前好好读点像样的历史书,比如蒙森的《罗马史》、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等等。有了这种前阅读准备,也许就不会被那些不良导游糊弄住了,例如我在古罗马市场废墟处看到一个台湾籍导游,跟他的一派天真的客人说,身后这片废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飞机炸成这个样子的。稍稍了解一点二战史,就会知道,二战后期,罗马是作为不设防城市被盟军解放的,根本没有轰炸。还有比那个导游更大的胡说八道吗?

 

当下,很多人在说读书的必要性,但真实情况往往是叶公好龙式的,就拿讲述罗马的典籍来说,所有关于罗马建城的传说都是来自李维的《建城以来的历史》这部书,并不难读。但是,更多人选择了一个日本老太太盐野七生写的,厚达15卷的《罗马人的故事》。这就跟不看《论语》原著,而是听一个所谓名嘴讲《论语》一个道理,在那个讲述里,正应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密密地插进了很多鬼话。

 

至于说博物馆,我敢保证,意大利的常规线路,国内国外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旅行社,在佛罗伦萨的行程上安排了乌菲兹博物馆的参观,因为那需要大量时间。而这些旅行社按客户的要求,多去地方,少花钱,这样的话,进博物馆,时间上就有冲突。所以人们只在城市的表面上一扫而过,所看到的所谓艺术品都是复制的。而很少有人对这样的安排提出质疑。我所认识的导游同行,哪怕干了十几年的老家伙,去过300次意大利,没有几个进过乌菲兹博物馆、梵提冈博物馆和威尼斯的总督府博物馆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游客需要这种安排,仅仅满足于“去过那里”这一需求,跟热爱艺术没有多少关系。如果说有点牵连的话,就是匆匆拍几张手机快照,买上一本画册,再听听蒋勋教授讲讲美术史,以装点门面即可。这跟上面说到的假好古是一个道理。这不是某个旅游组织者的,而是全体的问题,也就是说谁参与这个低价的、投机取巧的把戏,谁就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去意大利最站不住脚的理由就是朝圣。对信仰这个艰深的问题,国人往往会给出最简单的反问:我如果信了,这能给我带来什么实际好处?这跟当年马可·波罗的父辈和蒙古的大汗的对话如出一辙。大汗对波罗兄弟,也就是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说:“我要是改信基督教,成为一个基督徒,朝廷里的人会问我有什么充分的理由要接受洗礼。他们会问,基督教的传教士表现了何种力量,显示了什么奇迹出来?”这对话虽然过去了七八百年,但到今天依然鲜活。简单说,如果不能为人增加财富、使他步步高升,又避免疾病和灾祸。那么信仰又有何用?所以,虽然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都是意大利,这些教堂如果说是神圣之地,毋宁说是华丽、堂皇和排场浩大的场所,使人产生一种艳羡和敬畏感。这种情绪虽然表面上类似宗教感悟,但本质上其实是两码事。

 

都说意大利餐很棒。这一点没错,我自己就非常喜欢意大利餐。例如最简单的比萨和意大利面。但是,我所了解的,跟表面的称赞相去很远,例如七月份我带了一帮国内中学生,在德国伯恩的一家意餐馆,我敢保证那是地道意大利人开的餐馆,我给每人叫了一客披萨,并不大,但最后几乎每个人扔下了一半,那场面非常非常难看。而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吃起垃圾零食来,就跟有五个胃口的骆驼一样,永远也吃不够。也许他们的理由是那家的披萨不像“必胜客”,不可口。但他们不知道,“必胜客”对意大利人来说,就像猴子装人一样那么拙劣。全球范围内,“必胜客”只有在俄罗斯和意大利寸草不长,前者是因为意识形态上反美,后者是因为在饮食上反美。

 

还有人反复说意大利式的爱情。妈妈咪啊,意大利式的爱情是绝对务实的,他们的欲念是最好省略那些铺垫成分,什么红烛晚宴、一起在海滩漫步、畅谈人生理想、轻轻地触碰一下身体所激起的无限遐想什么的,这些统统是耽误时间的累赘。他们想要的就是直奔主题。这样的直接表达,使那些对小资情调心心念念的女孩子根本受不了,认为那很下作和肮脏。同样的,意大利人也受不了。一个颇有情调的意大利小伙子就跟我抱怨,说中国女孩儿跟一团美丽的云彩一样让人无法琢磨。他说,他邀请一个相互有好感的中国姑娘去酒店开房,那姑娘说,按照她外祖母以来给女人定下的规矩,跟男人交往,相处三个月可以拉手,半年没吵架可以亲吻,登记结婚后才能上床。说罢他痛苦地摇头,咬自己的拳头。我大笑不止,这真是烈火遇到湿柴火了。应该发个贞洁牌匾给这个姑娘,或者给她的姥姥。

 

说了这么多风凉话,难道意大利的魅力都是编造出来的?这当然不对,其实上述我所反驳的理由从另一方面看都能成立。意大利确实有魅力。比如气候,你如果在十月份过后,乘船去阿玛菲海岸一带,望着远处彩色的、错落有致的房屋,海水是那种湛蓝色的,波澜不惊。那时的心情,除了想哼哼闻名全球的那不勒斯民歌,还有就想说一句陈词滥调:真是心旷神怡啊。或者在春天的时候去托斯卡纳乡间呆上几天,那波浪起伏的山丘、一片片黄色的油菜花田和一簇簇灰绿色的橄榄树,山间那里一个城堡,这边一个教堂的塔楼,古老的房屋都像玩具一样,被淘气的孩子藏在树丛和田野深处。如果夕阳西下,教堂的钟声鸣响过后,听着村妇像唱歌一样大声闲聊,然后惦记着晚餐那盘热气腾腾的意面和红宝石颜色的葡萄酒,你会觉得真正接近了生活至善至美的境界。

 

比如说好古,这没错。罗马城能把将近30个世纪的城市发展以实物呈现出来,除了罗马,世界上再也没有这样的城市了。认真对待历史的人知道,历史是现实的后视镜,其功能是帮助人们校对前行的道路。就拿罗马帝国来说,那不是一帮乌合之众组成的团体,好战然后腐败,通过浏览蹩脚的演义和戏说就以为了解了全部。罗马帝国组织的完善,就拿今天最好的政府来比较,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经历过上千年的发展来验证它的生命力。真正好古的人,也许是爱德华·吉本,他就去过一次罗马,结果启发了他毕生的事业,要把这个伟大国家的兴起和衰败用文字还原。他的书,尽管是通过翻译,也不失庄重、典雅、优美而有力,跟那个伟大帝国是完全相符的。我个人认为,哪怕读他的一页书,也比看唠唠叨叨十五卷要受益多得多。他们不可同日而语。一句话,好古要有相应的阅读经验和真正当回事的态度。

 

下面一个问题,艺术是什么?先说它不是什么,它不是拍卖会上举出的天价牌子,不是装饰品,不是名气的对应物。那些真正的杰作,是生活的比喻,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有形的审美表达。当然,欣赏过艺术品,不会立刻产生实际作用,它们不会帮助你解决夫妻之间的不合,多赚钱,不生病。但是,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东西无疑都是从艺术品得到启发而被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是一切人为的美好事物的酵母。一个没有审美趣味的人不可能有创造力,一个缺乏艺术品位的民族是落后和野蛮的。一帮理论上说求知欲最强的中学生在最好的博物馆里,排排坐定,一起玩手机游戏,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当年一个学者曾经撰文说,北京公安局扫黄打黑,抓了一帮小姐,翻她们包包的时候,找到了三样东西:口红、避孕套和某某某写的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书。如果所谓追求艺术变成了这种文化口红现象,实在可悲。难道实际情况不正好是这样吗?卢浮宫参观一般安排一个半小时,除了找厕所和迷路之外,再就是直奔《蒙娜丽莎》、《米罗的维纳斯》和《胜利女神》雕像,手机拍照。而在佛罗伦萨更简单了,干脆不安排乌菲兹博物馆。稍稍有心的人看看复制品,听听蒋勋就觉得足够了。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宗教问题。按照无神论的传统,一切宗教都是迷信。这可是省事的结论。但是,迷信是确信自己的头撞了轿车,轿车被撞一个瘪,而他的头完好无损;迷信是确认某大师在三千公里以外发功,能灭了森林大火。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按照东北话说,迷信就是瞪眼扯犊子。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它呢,除了愚昧无知之外,那就是幻想这种迷信能给人带来实际好处。这还是功利主义在作怪。而普世宗教的精神,是期望人们超越自身,对人类的大我进行关怀。意味深长的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恰巧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不管是信仰天主教的旧大陆,还是新教伦理占主导地位的北美,单单就冲这一点人们就无法反驳宗教的历史和文化作用。

 

总体来说,意大利人是优雅的。是他们在十七世纪教会了欧洲人使用叉子,而不再用手抓饭吃,再早些时候,从他们开始,欧洲人懂得了注意个人卫生、相貌形体健康优美、穿着得体的重要性。他们充满灵性、活泼,懂得什么是生活艺术的真谛。他们所操的语言具有丰富的音乐性,他们身上有一种其他欧洲人缺乏的特别气质。他们虽然热衷表演,但整体上来讲他们是诚实的和有教养的,正如巴尔齐尼说的那样,十九世纪闻名欧洲的大骗局,没有一个是意大利人搞出来的。

 

综上所述,历史、艺术、宗教、饮食、时尚和人,意大利在这些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而我们,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对外界的认识还处在生长期,需要在不断开发自己的同时,逐渐领略意大利的美丽和丰富,从而充实我们自己的生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陈煜璧

    暑假我一个人到意大利自由行,走了一个月,只在北部,罗马一周,佛罗伦萨三天,锡耶纳三天,卢卡比萨三天,博洛尼亚三天,威尼斯三天,米兰及其周围小镇湖区一周。留了足够时间给博物馆和教堂,提前做好功课。一路有利明大哥的声音陪伴,是的,如你所说,意大利真是个太有魅力的国家,我还会再去的,一去再去!期待利明大哥新的作品。对了,我是看了你的书才找到你的音频,期待你新你作品。

    听友79813996 回复 @陈煜璧: 好羡慕

  • mujun263

    感谢,听了一遍非常完整的有意思的意大利。

  • crray_w5

    其实现在的旅行团已经改进了,个人就是提前阅读历史资料文物简介,定制团去了乌菲兹总统府。。。当然了我也只敢说自己稍微懂一点艺术史,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吧……

  • 18902225jja

    讲得真好,有见识有水平!我也超爱意大利!

  • Karen_5f

    畅游意大利12天,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伦萨—米兰,一直有喜马拉雅陪伴,帮助了我们对意大利历史文化的理解

  • 1382347qwbr

    刚刚听完,利明老师好幽默盐野的全套罗马人只看了两本,还要继续看完吗

  • 陈煜璧

    下次是南部

  • 紫光_kk

    谢谢利民老师的播讲!带着自己独特感受和优美的意大利歌曲 带着我深入的了解意大利的历史和魅力 真的意犹未尽 不需此行!

  • 养心亭

    给主播送大大的👍!!一个如饥似渴的退休老人,遇到了一杯特别喜欢的营养果汁这是我听这档音频的真实感受。真真感受到了主播那种用心做事的态度,以及了解世界后那种对世界的挚爱。优质音频!!推荐!!

  • 瓶盖飞起来

    说的真不错 感受到巴洛克风格对建筑 文化和心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