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战况焦灼的“长平之战”,其实胜败早有注定
 3925

试听180【粮】战况焦灼的“长平之战”,其实胜败早有注定

00:00
20:16

今天的关键字是“粮”,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让我们现代人,对于“干饭”异常的积极,正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所以每年国家粮食储备,也是很多普通老百姓很在意的事情。

 

除了日常生活外,粮在历史上,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国家最大的事儿,就是祭祀和军事实力,古代祭祀需要粮食,目的也是“慎终追远,祈求丰年”,军事更不必说,粮食补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打过仗的我们,也会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再来看历来的开国皇帝,能开创一代伟业,都逃不过背后一位后勤专家,汉能打败强于它数倍的楚军,后勤达人萧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值得一说;蜀汉能够在群雄争霸中获得一席之地,诸葛亮这个后勤专家功不可没;朱元璋采纳了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后勤策略,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从动物本能到人类文明,这个字扮演的角色异常的重要,以至于我们经常高谈阔论,却忘了吃饭才是一切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个忘了“本分”的故事。

 

长平之战打的是什么?

 

话接着上节往下捋,随着蔺相如外交策略的“失误”,秦国有了喘息空间,很快吞没了大片楚国土地,一举成为战国最大的势力,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已经不惧怕任何联合,何况秦国外交策略一直保持低调行事,所以统一六国势能是越积累越大。

 

到了公元前262年,秦国的势力已经接近其他各国的总和,关键的是,秦国的地盘横跨秦岭淮河线,为什么要提这个,一会我会展开描述。


当一个国家的实力,超过周边国家实力总和的时候,大战必然一触即发。

 

于是,公前262年,随着一块叫做上党的地方被赵国收入囊中,上党又是一块高地,能够俯冲进入秦国的国境,因此秦国借此机会,对讨好了很久的赵国,发动了一场决战,史称“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转折,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就没有悬念了。

 

我看过很多人讲长平之战,思路无非就是长平之战怎么打的,兵法运用的怎样,秦国是如何利用地理优势打败了赵国……这类的思路不是不对,而是这些信息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啥用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应该知道秦国从一开始就有赢的资本,种种迹象表明,长平之战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略决斗。

 

综合以上,如何看秦赵长平之战,开浩提议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从后勤实力去看长平之战。

 

之所以选择这个视角,还是源于开篇我们说的,后勤保障这件事,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基本差不太多:国家需要粮食储备,个人也需要意外风险储备金,创业要考虑财产投入情况,公司日常运营需要准备金等等,这是相通的。

 

二、还是要看制度优势,好的心法和格局,对于一个国家崛起,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技术水平高低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会不会做人、做事,甚至带着什么态度在做事,都能决定最后的结果。

 

虽然可能讲完了,我也不会说个人意外储备金的比例应该占收入的多少,但是至少长平之战,能够给你的生活,起到哪怕一丝启发的作用,这也就不算白听一段故事。

 

所谓以史为鉴,基本就是我说的这样。休息一下,进入看图说话的环节。

 

粮里有乾坤


简体字的“粮”,我个人觉得要比过去的“粮”更有深意,我们把《说文》里的“粮”字贴出来,各位看一下。

 

过去写粮,左边是米字旁,右边是衡量的量字,《说文》解释为:粮,谷食也。五谷杂粮五谷杂粮,五谷就是粮。字型也很讲道理,过去粮食入库,要称的,米过称,就是粮了。

 

但是汉代有一个碑文的粮,却是这么写的,和现代的粮字如出一辙:


可见,汉代统治者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所以把米,叫做“好东西”。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冷兵器时代,粮代表的是国家实力。

 

不懂粮食的皇帝,肯定不是好皇帝,《晋书》记录了晋惠帝的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天晋惠帝听说了百姓饥荒,于是傻乎乎问下人:没粮食吃,怎么不吃肉粥呢?(何不食肉糜)

 

法国作家卢梭也讽刺过统治者不懂民情,写过这样的句子:一位公主得知农民没有面包时,建议让他们吃点点心凑合一下。

 

这类故事往往被我们用来讽刺那些荒唐的统治者,但是,中国历史上,却不缺乏懂粮食的统治者,比如共产党成立仅6年后,就开始领导农民搞土地革命,因为共产党深知:不帮农民要回土地,工农阶级怎么翻身?

 

我们最近在讲的秦国,也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所以商鞅变法中,围绕“奖励耕种,土地私有化”的政策,有很多,前面说过,不赘述了。

 

因此,历史学家才会把秦国强大的原因,归结为商鞅变法,可以这么说,历史上成功的变法和改革,没有一次不是围绕粮食问题展开的。

 

打仗就是打钱,更准确的来说,打仗打的是综合实力。

 

从国力看战争,看的往往比较清楚,拿一战二战举个例子,一战前,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全世界贸易制成品中,有40%来自于英国,也就是说,世界上四成的钱,都在英国人口袋里,世界船舶总吨位,英国依然能占到4成。

 

所以一战二战,英国看似肉肉的好欺负,但实际上英国打起仗来,飞机大炮坦克舰船,几乎是不要命往外丢。

 

再看一战二战都被打只能吃屁的法国,法国的经济主要来源于一项——葡萄,法国遭受了一场虫灾,国内生产总值就下滑了37%,这仗几乎没法打,难上了战场跟敌人“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吗?

 

再看一战失败的奥匈帝国,占了五分之一欧洲版图,但是欧洲工业总产值的6%是奥匈帝国的,也就是说,这个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可怕,它不输没有天理。

 

而二战德国这个迅速崛起的国家,之所以给欧洲祸祸不像样子,原因是人家在法国人闹虫灾的时候,生铁产量翻了一倍,这一翻就超过法国一倍了。

 

德国的士兵用铁包起来了,而法国农民伯伯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耕耘,一战二战枪炮钢铁的突突下,扛着锄头被打喘不过气来,也实属应该。

 

为啥近些年美国老跟中国过不去呢?去看看我们的钢产量就知道了,有两个省的钢产量都各自超过了美国,当年没啥钢产量的时候,抗美援朝都能打,现在钢产量越来越高,美国人能不慌吗?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一个钢产量就能决定战局呢?简单想一下我们就知道:武器是金属造的,后勤需要粮食,一个国家能不能尽快将社会力量转化为战争资料,直接看一产二产的分布就好,因为这些资源,就是国家血液。因此,在过去,这两项产业的占比,约等于国家综合实力。

 

战争胜负的关键,就隐藏在国家实力里。

 

那如何分析国家实力呢?我们用一个之前讲过的模板。

 

打仗就是打钱

 

之前我讲过创业三要素:钱事,套在国家大事里,也是如此,看看秦赵的三要素怎样。

 

先说钱,也就是秦赵的硬实力,冷兵器时代,有以下个方面:

 

1.国土面积。

 

耕种面积可以和土地面积挂钩,那时候没有袁隆平爷爷,粮食亩产就那么回事,全靠土地面积和耕种人口堆积起来的。

 

冷兵器时代,人口密度差不多的情况下,国土越大,耕种面积越大,人口越多所以,大国往往国土面积也很大。


 看地图就知道,一个秦国,拆三个赵国,应该问题不大。所以,可以基本确定为,秦国的综合国力三倍于赵国。

 

更重要的是,秦国的国土跨过了秦岭淮河线,这个线索很重要,作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粮食1年1熟和1年多熟的分界线。

 

在北方,粮食一年一熟,在南方,粮食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同样的国土面积,在时间的加持下,积累可不一样。

 

秦国先揍楚国,也是这个目的,南方在古代帝国的意义,就等于大粮仓啊!看到这里,再给商鞅和秦昭襄王默默点个赞。

 

2.军事实力。

 

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实力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军人数量,是战争物资,军人数量我们刚才也算过了,秦国土地三倍于赵国,人口密度一定的情况下,人数也是三倍,军队人数也是三倍(实际上长平之战是秦军60万对赵军45万,秦国本国应该有隐藏兵力),物资储备自然也是三倍。

 

更重要的是,秦国分封制废掉了,改成了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有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在调动国家力量的能力上,要远超于各自为政的分封制。别说秦国三倍于赵国,就算是反过来,赵国三倍于秦国,在不一定能调动起全国力量的情况下,一样也不一定能打过秦国。

 

因此,国家力量只有被调动起来,才能等于国家对外的实力。就“钱”的层面来看,赵国啥也不是。

 

说完了“钱”层面的(国家实力),来说“人”层面的。冷兵器时代,影响一场战斗的人分三类,百姓,军人,官员。

 

关于军队数量,上个部分讲过了,这部分重点讲人的心态。

 

长话短说,强调了很多遍了,商鞅变法很牛,关键在于国家给底层赋能,在秦国,无论是农民还是军人,种地和打仗是有利可图的,如此发展下去,国家的利益和每个底层人民都息息相关,所以秦国越来越强。

 

而在赵国没有这样的待遇,因此,在底层阶级这个层面,秦国和赵国就不是一个维度的。

 

官员就更不一样了,在秦国的官员是中央命的,干好了奖励很有限,但是干不好可是要惩罚的,赵国则不是,赵国的官员还保持原有的“自利”原则。

 

人人都自利,那社会会更好,这是经济层面的算法,这个法放在政治上,就很可怕了,人人自利的官场,贪污腐败能到什么地步?官员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就应该是“做对了应该,做错了不行”的。

 

为什么这么说?官员应该被欺负吗?其实不是,而是中层对国家出力体现在“维护”的层面,他们就像是工厂里的技术工人,日常工作就是维护机器不要坏,同时,他们也很清楚怎么搞坏机器

 

所以,官员能够尽职尽责、不出错就是大功一件了。历代统治者对于官员的道德要求很苛刻,但对他们创新意识的要求就不是很严格。因此公务员才会给我们一种乏味、无趣的感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际上公务员群体另有玄机,我们以后再说。

 

从历史来看,好的国家机器,是由无数自律的中层组成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国的官员,更容易进入自律的环境,又超了赵国不止一个维度。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战中,秦国的重要统帅白起和王龁,都是这种自律的中层代表,白起不用说,战国四大名将,之前对韩对楚的战争中,都有杰出表现,而王龁历史比较空白,但是看他担任此次行动前的官职,就知道此人也是基层混上来的。

 

王龁在长平之战前,担任左庶长,这是个官职,又是个爵位,左庶长基本都是从底层,通过功绩叠加混上来的,负责统管作战和军务,就是前线后勤的总司令。

 

这么说不够形象,再说一个信息,历史上最有名的左庶长,叫做商鞅。

 

我们再看赵国的大将都有谁,廉颇,也是战国四大名将,和白起齐名,这个人选没什么可说的,长平之战打了三年,前两年能顶住,全靠廉颇。

 

另一位就很秀逗了,叫赵括,这人没啥功绩,属于突然提拔起来的,但是有身份,他爹赵奢可是赵国的名将,咱们形容一个人二把刀的水平,会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最早就是说赵括的。

 

在人才布置方面,秦国又胜一筹。


扬长避短

 

说完钱和人,要看事了,事就是打仗所用的策略。两国打仗就像斗地主一样,秦国的第一手牌是一个大顺子。

 

秦国深知自己军事实力强大,因此选择了主动出击,属于进攻方。但赵国就有意思了,经过了胡服骑射的改革(穿胡人的衣服,短衣襟小打扮,打仗灵活,善于骑马射杀),本来善于运动战的骑射手,都关在了城内,玩起了站桩射击。

 

那秦国自然就选择了自己的优势和赵国对抗,什么优势还用说嘛?粮多啊,你不出战正好,咱们就耗着。在整个长平之战的过程中,秦国都是扬长避短的,而赵国,都是反过来的。

 

廉颇选择了最稳妥的策略,算不上出彩,但是也不算犯错,王龁同样也选择了稳妥的策略,没有攻下来,但是获得了主动权。

 

于是,长平之战的前两年,赵国和秦国起码看起来势均力敌。

 

秦国打出了第二手牌。

 

秦国的第二手牌竟然出了炸弹,秦国一直以来的外交策略就是“伐交”,外交是为了战争服务的,之前哄你开心,那是因为我要揍别人,让你安心点,此时要揍你,自然是哄着其他国家一起揍你。

 

这就是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秦国一边和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揍着赵国,赵国身后就是齐国,只能受着“夹板气”。

 

除此之外,秦国的对赵国的外交策略也很有趣,开始调动赵国内部的舆论力量:“廉颇没有战功耶!”

 

确实,防守一方的战功不明显,非要说的话,就是守住了算你有功,但是秦军没退,只是耗着,何功之有?

 

这就好比公司的会计一样,业务经营得好不好,会计是不能左右的,不出财务问题,就是好会计,所以,要评定一个会计是不是好样的,还真难说。

 

更何况综合国力滞后的赵国,更加耗不起了,在强大的舆论攻势和国内的粮食压力下,赵王借都借不到粮食的时候,赵国高层开始怀疑廉颇怯战,换上了更加有战斗欲的赵括。

 

临敌易将,乃兵家大忌。

 

这就好比公司项目正干的高兴,你先把项目负责人换了,手下怎么想?这是要清算还是要立威啊?和新上司怎么沟通啊?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赵括可不管这个,新官上任三把火,放弃了原有的防守优势,出城与王龁决一死战。

 

王龁并没有迎战,孙子兵法说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我要干掉你,一定不能让你知道什么时候干掉你。王龁选择了扭头就跑。

 

这一跑的目的很简单,他要打出秦国的第三手牌:王炸。

 

在战争开始前,明面上看,兵神白起没有参战,所以廉颇依仗自己的能力,敢和小将王龁打阵地战,王龁也是欣然接受,对上名将,打个旗鼓相当,就已经是占了很大便宜了。

 

但廉颇被消耗掉了,此时自己和赵括相比,自然是有优势的,再不扩大优势,什么时候扩大优势呢?

 

大国崛起的秘密和个人崛起的秘密极其类似:截住损失,放大利润。

 

于是,王龁逃,赵括追,白起在后面虎视眈眈,赵括的粮道被秦军截断,孤立无援,经过46天的围困,四十余万赵军,被活活饿死。

 

长平一战,让其他国家为之震颤,六十余万的秦军,减员二十万,但是全歼了四十五万的赵国士兵,战况惨烈不说,但却为秦军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国家,倾国之力也凑不齐二十万的军队,但是秦国死伤二十万,剩下的四十万却依然斗志昂扬,让人匪夷所思。

 

军队的折损率和军队的战斗力一直成反比,一支队伍,死的人越多,战斗力自然越差,能够在折损率下降的同时,还能保证战斗力的队伍,在秦国之前,几乎没有出现过,贪生怕死是人的天性。

 

但是制度可以弥补人贪生怕死的本能,因此,即使是高达三分之一的折损率,依然保证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的神奇之处,让战国其他国家肝颤。

 

毛主席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提到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的把握。”

 

秦国人虽然没有接受过主席教诲,但是却事实上做到了这一点,后勤充足,国力殷实,用对了人,办对了事儿,才是长平之战精彩之处,怎么打的,洒洒水就好。

 

秦统一六国又有哪些秘密呢?我们下期继续。

用户评论
  • 开浩御书房

    5月15日的时候,我还很骄傲的说“那时没有袁隆平爷爷”,没想到5月22日,就听到他离开的消息,希望自己轻松和骄傲的语气,不要让听官们觉得我轻浮。 我节目里经常会提到袁隆平爷爷,因为吃饱饭才有一切,现在我能指着说话吃口饭,也是拜他老人家所赐的盛世,缅怀伟人,感恩盛世。

  • lily_ovq

    哎呀,经开浩这一新的讲解,不但对一些知识理解更透彻了,而且对联系当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太有指导意义了 。有的内容一遍听不懂,反复多听几遍,仔细琢磨。最佩服的是这是开浩自己的见解,厉害厉害

  • 御书房小书童

    金句集锦 历史上成功的变法和改革,没有一次不是围绕粮食问题展开的。 德国的士兵用铁包起来了,而法国农民伯伯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耘,在一战二战枪炮钢铁的突突下,扛着锄头被打得喘不过气来,也实属应该。 战争胜负的关键,就隐藏在国家实力里。 国家力量只有被调动起来,才能等于国家对外的实力。 从历史来看,好的国家机器,是由无数自律的中层组成的。 大国崛起的秘密和个人崛起的秘密极其类似:截住损失,放大利润。

    珍_8ks 回复 @御书房小书童: 开浩给讲讲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史记 资治通鉴 党史 世界史 ,俺先学了再教儿子,他平时没时间,也提不起对历史的兴趣。

  • AAA威振轴承Vivi

    看书少,昨天还在度娘里查,廉颇是怎么死的

    开浩御书房 回复 @AAA威振轴承Vivi: 廉颇抑郁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