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 马哈茂德二世消灭禁卫军
 3086

试听18020 | 马哈茂德二世消灭禁卫军

00:00
22:39

上一讲我们谈了苏丹塞里姆三世的改革。我们是在世界历史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这个时期,外国影响在上升,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及其世界影响,这个影响,对奥斯曼帝国来说,是一个很新的事物,尽管当时还是很初步的。我们也说了塞里姆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围绕军事方面的改革,最后,我们也讨论了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者最终又推翻了塞里姆三世,并使他的改革流产了。到这里,或许可以说,对塞里姆而三世而言:不改革得完,改革,完得更快!

 

历史地看,塞里姆三世的改革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它是奥斯曼帝国传统主义改革的顶峰,已经具有西化的色彩。与以往传统主义改革不同的是,它是由这个帝国的一位有改革意识和某种现代视野的苏丹所主导的改革,而且,你看,他的改革本身已经做成了很多事情。遗憾的是,改革被废弃了。当然,它最终的失败,跟之前的传统主义改革是有相似性的,主要是因为既得利益者的反扑,还有一点儿也很重要,就是塞里姆三世作为一个有改革意识的君主,在关键时刻,他妥协了、软弱了,抛弃了好不容易创立的新军和支持者,这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因素。

 

这一讲,我们要说的是紧接着塞里姆三世的马哈茂德二世,就改革来说,他是成功者。我们主要说他是怎么干成的。

 

故事线索上,我们接着上一讲说。塞里姆三世现在被软禁了起来。穆斯塔法四世上台了。当时,马哈茂德其实也是苏丹的候选人之一,不过,叛乱者觉得,他跟塞里姆三世关系密切,觉得这家伙同情改革,所以,就没有选他。然后,穆斯塔法四世其实是成了叛乱者手中的一个傀儡,塞里姆三世的进步政策,很快就统统被废弃和逆转了。

 

历史发展到这里,大部分人都看得出来,奥斯曼国家已经迫切需要搞改革了,内部不行了,外部世界也是日新月异,所以,奥斯曼国家已经落伍了,必须要尽快进行深入的改革和改造。

 

苏丹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只要他脑子正常,当然也想把这个国家搞好,理顺内部的秩序,恢复曾经的实力和强大。尤其是苏雷曼大帝所建立的那种强大形象,太令人怀念了。可是,到这个时候,各种已经有的机制,经过长时间的运转,越来越尾大不掉,搞改革,阻力很大,很强大。苏丹的自然反应,首先就是要发展中央集权,说到底,就是苏丹得自己先强大,才有可能把想干的事干成。不然,历史就会不断重演,苏丹自个儿连命都保不住。

 

所以,历史的道理是清楚的、相似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苏丹得有忠于自己、支持改革的军队。原来的那个禁卫军,本来是苏丹的奴仆,挺好用的,到现在,已经不行了,只能用新军代替那个已经腐化堕落的禁卫军,这样苏丹才有安全感,才能把改革进行下去,哪怕它阻力重重。

 

那么,事情是怎么发生转机的呢?这里稍微有点儿反讽,也就是,中央没有能力继续推动改革,最终,是地方上的阿扬们(就是咱们多次说过的地方实力派)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阿扬们也不傻,他们有一个担心是有道理的,那就是苏丹要搞中央集权化,肯定会伤害到自己,因为,阿扬们代表的是一种地方利益,是一种分权趋势,而不是集权趋势。所以,很多阿扬对改革持反对或犹疑的态度。但是,毕竟还是有一些更有实力的阿扬们认识到一个问题:到底是眼睁睁看着欧洲列强不断地击败奥斯曼人,让帝国就这么玩儿完,大家一起同归于尽,还是让苏丹集权搞改革,重整旗鼓、收拾旧山河,一起对抗欧洲列强?他们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显然,他们宁愿要后者,也就是支持中央搞改革,自个儿的权益,尽量维护,不行就再说吧。

 

怎么干也是明摆着的: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归国家控制的现代军队。咱们说过,有些强大的阿扬们,其实本身就是军阀呀,人家可是带着自己的兵参加对外战争的,尤其是对俄国的战争,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国家首先是在军事上出了问题,也知道应该怎么去推行改革。

 

所以,在这里,历史的钟摆现在摆向了地方实力派。在帝国的欧洲领土上,也就是在今天的保加利亚地区,有一个地方实力派,他的名字叫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这是一个将改变奥斯曼帝国历史的人。虽然这家伙大字儿不识一个,但他是支持塞里姆三世的,他脑子是清醒的、是有判断力的,也就是,他知道,现在必须得改革了,在得知塞里姆三世被软禁之后,阿朗达尔聚起1万多人的军队,联合了欧洲其他几个阿扬,率军前往伊斯坦布尔,这是要“勤王”的节奏。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塞利姆三世复位,挽救改革。这个动作是很有意思的是,因为,是一帮来自巴尔干地区的阿扬们,在支持改革。而且,这个欧洲领土上的帝国势力支持改革的趋势,从此一直延续到帝国末期。

 

不过,阿朗达尔想让塞里姆三世复位,其实等于是害了他。虽然他们一直掩饰让塞里姆三世复位这个目标,但当他们到达伊斯坦布尔之后,穆斯塔法四世还是识破了这一点,为了挽救的自己的皇位,穆斯塔法四世就迅速下令处死当时有继承人资格的俩人:塞里姆三世和马哈茂德。塞利姆三世在后宫被宦官刺杀,他进行了激烈反抗,但还是没有活命,马哈茂德却被宫里的女人救了。阿朗达尔进宫的时候,看到的是塞里姆三世的尸体。阿朗达尔决定废黜穆斯塔法四世,拥立马哈茂德继位,这就是奥斯曼帝国的第30位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他干到1839年。穆斯塔法四世就被软禁在了宫中,他的结局一会儿我们就会说到。

 

作为马哈茂德二世的救命人和拥立者,阿朗达尔当上了大宰相,大权在握。阿朗达尔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他平衡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别忘了,他毕竟是代表着阿扬出身的人,他当权后,很快就邀请各地阿扬们在伊斯坦布尔共商国是,一时间,在伊斯坦布尔来了很多带着私人武装来的地方实力派。这景象也是很奇特的,因为这些人穿着各色制服。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实力派,没理这个茬儿,人家压根儿就没来。

 

最终,苏丹政府与阿扬们达成了一个《团结法案》,主要精神就是承认阿扬们的军队也是国家的军队,禁卫军无权干涉,阿扬们承诺拥护苏丹和宰相的权威,阿扬们与中央合作。后来的人们把这个法案类比为奥斯曼版的《大宪章》。这些欧洲领土上的阿扬们,得益于与欧洲的贸易,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城市也得到了发展。他们想通过这个法案来确保自身的权益和自治地位,实际上,这对要加强中央集权的奥斯曼帝国来说,是一个威胁,迟早要引发苏丹-中央政府的反弹。

 

随后,阿朗达尔重启改革,首先就是继续建立新的军队,对禁卫军加强管理。不过,这时老家发生的一些危机让阿朗达尔不得不派自己大部分手下回去。在确认自己对首都的掌控已经稳妥后,他又让那些跟着他来的阿扬们大部分带着军队撤回东南欧了。

 

反对改革的人现在瞅准了机会。谣言开始出现,说阿朗达尔要解散禁卫军团。禁卫军再次叛乱,阿朗达尔经过反抗,最后还是不得不自杀了。这真是一个很大的悲剧。

 

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阿朗达尔死后,就是造反的禁卫军还聚在皇宫门口要求穆斯塔法四世复位。这也不是个明智的举动,马哈茂德二世早就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那就是决不能让步,他迅速行动,让人把他的兄弟穆斯塔法四世杀了。奥斯曼皇族里,现在除了马哈茂德二世也没谁了,他现在是唯一的皇室男性成员。禁卫军也没辙了,只能接受马哈茂德二世。马哈茂德二世还迅速召集自己的忠诚的军官,赶紧带人过来护驾。最终反对派不得不接受跟马哈茂德二世谈判。马哈茂德二世同意解散新军,反对派同意接受马哈茂德二世作为苏丹。这就是一个妥协。这也让马哈茂德二世坚信,禁卫军是不可能被改造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消灭之。

 

不过,最初,马哈茂德二世的改革主要局限在经济领域,没有敢立刻动军队。很快,马哈茂德二世又面临来自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反抗,从对外的角度来说,这个期间,最早从1806年开始,奥斯曼人还在跟俄国人打仗,所以,这个时期也不适合搞什么激进的改革,不过,幸运的是,1812年拿破仑入侵了亚历山大一世统治下的俄国,奥斯曼人的压力大大减轻了。

 

巴尔干这个地方从18世纪末开始,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之下,民族主义发展起来。19世纪初主要是塞尔维亚和希腊的民族主义运动。塞尔维亚是1804-1813年,经过镇压和再次反叛的反复,塞尔维亚人在1815年获得自治地位,这鼓励了其他民族。1821-1829年,奥斯曼人又不得不应对希腊的起义,最终,求助于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击溃了希腊的民族主义反叛,但英、法、俄等列强同情和偏袒希腊,他们联合干涉,击溃奥斯曼-埃及的舰队,俄国人还向奥斯曼宣战,两线进军,迫使奥斯曼人撤出希腊,最终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承认希腊独立。

 

欧洲列强各怀鬼胎,尤其是英法不愿意看到俄国在希腊的影响扩大,所以,对希腊民族主义者的要求,也并未全部满足。奥斯曼帝国也得以延续。

 

希腊起义期间,禁卫军在镇压时,很失败,禁卫军的无能和混乱,现在让老百姓和宗教人士都觉得很讨厌,甚至是敌视与仇恨。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舆论开始倒向苏丹了。

 

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打败了希腊叛军,引起人们的羡慕,这也刺激马哈茂德二世要对付守旧的禁卫军,建立自己的现代化军队。当然,早在这之前,就像我们说过的,马哈茂德二世很清楚,禁卫军必须废除,不然他就做不了什么深入的改革。但是,马哈茂德二世谨慎行事,吸取历史教训,隐忍着过日子【从1808年算起来的话,他可是隐忍了18年!】,也没有去建立一支新军,怕的是刺激禁卫军。

 

他的做法比较巧妙,就是通过任命忠于自己的军官来控制禁卫军。然后,他还用其他债权回购禁卫军的编制,然后用这个缺儿再补上自己的人,这就向废除禁卫军迈进了一步。另外,他有选择地让禁卫军的某些部分进行现代化,比如炮兵部队,这个其实也是很重要。你看,他做事儿很稳重、精明,是个干大事儿的角色。

 

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做好了准备,6月,他要求禁卫军(Yeniçeri)按照新军的方式接受训练。很快,不出所料,禁卫军就造反了,马哈茂德二世很明白,不管咋样,不能示弱和妥协。他团结了大臣和宗教人士,号召穆斯林民众上街,简直就像是号召圣战。忠于马哈茂德二世的军队,得到了宗教学校学生和其他市民的支持。禁卫军没有选择,只能退回军营。马哈茂德二世得到了大教长的教令,就是屠杀禁卫军是合法的。接着,马哈茂德二世命令他已经现代化了的炮兵部队,对禁卫军的军营进行了密集轰炸,然后,苏丹的军队冲进禁卫军营,见人就杀,当时就有6000人被杀。其他人落荒而逃。

 

随后,政府就命令废除了禁卫军。附属于它的贝克塔西教团同时被废。驻扎首都和行省的禁卫军被追捕、击溃,遭到遣散或消灭。然后,全国举行了欢庆。这就是1826年发生的事情。其实,你看,这个事情跟希腊起义的发展是同时的,当然,这削弱了奥斯曼人的军事力量,不管怎么样,马哈茂德二世不可能立刻组织起足够的军事力量去平叛。所以,依赖埃及总督阿里,也是不得已的事儿。

 

禁卫军已经消失,马哈茂德二世组建的新军现在叫“穆罕默德常胜军”。由步兵和骑兵两部分构成,驻扎在伊斯坦布尔。各省也陆续组建新式军队。随后又建立了预备役部队和军事委员会。地方军也被解散。现在,奥斯曼帝国是有一支统一领导的唯一的军队了。这是中央集权化的重要成就。你看,就算从塞里姆三世的新秩序军的创立到废掉禁卫军,也是用了33年。如果再往前推,那得算两百年。改革被拖延得太久了!可以说,看看帝国内忧外患的惨样儿,奥斯曼帝国的再次中央集权化的努力,是在和时间赛跑。

 

不过,马哈茂德二世的新军,除了“忠实于素丹”这一条毫不含糊外,其他方面问题不少。比如,军官素质堪忧,内部派系林立,特权阶层更容易提拔。等等。所以,马哈茂德二世的新军,与其说是现代化的国家军队,还不如说是他推行专制的工具。

 

消灭了禁卫军和建立了新军之后,马哈茂德二世的下一个任务就是剿灭地方实力派。这个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

 

在他统治时期,帝国在军事、政治、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其实逻辑无非是,加强苏丹的个人权力和中央集权,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和税收,培养能够为苏丹的集权和改革服务的干部和人才。为了干成这些事,学习西方的教育、技术和文化,就是一个必须随之跟上的潮流了。奥斯曼帝国进入到了深入进行现代化改革的阶段。

 

如果要总体评价马哈茂德二世的改革的话,几乎他同时期的、著名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说的话,可能比较中肯,他说马哈茂德二世的新政流于形式,改革措施多但落实得少。

 

好了,我们这一讲是说了马哈茂德二世怎么最终实现了个人集权,得以推行他的现代化改革,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集中说的摧毁禁卫军、建立新军的故事。下一讲,我们接着讲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

 

喜马拉雅的朋友,谢谢你的收听。

用户评论
  • 中年不易

    ayang是哪两个字

    听友187365127 回复 @中年不易: 想问+1 没有查到好难受

  • Elvis1980

    老师好多次都把“奥斯曼”说成“奥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