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中国式的人际关系

26. 中国式的人际关系

00:00
11:38

先做个说明。这里说的特点,并不是“只有我们是这样”的意思,而是相对而言,我们“更”如何如何。也没有我们全体都有这样的特点的意思。还有,这些看法是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曾短暂生活在国外的人的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他人或行业。

 

一、多中心的关系网。


在有宗教传统的文化里,人们围绕着一个中心:该宗教的神或神的人间代言人。

 

当信仰该宗教的某一个人活着时,ta直接对自己心中的神负责。全体教众都跟ta一样有共同的中心。

 

我们没有宗教传统,当然这个判断本身有一些争议。我们以家长为中心,家扩大后的天下以天子为中心。由此造成个体只对离自己“最近”的中心负责,这为中心之间的冲突埋下了根源。

 

一个中心会形成一个圈子。圈内人对圈外人,充满“非我族类”的敌意。

 

这个敌意,部分是被压抑的对圈内人的敌意。最后形成的表面现象是:对圈内人特别好,对圈外人特别坏。

 

因为对圈内人的敌意是隐藏的,所以同时伴随着对圈内人的恐惧,害怕被抛弃或被陷害。这种恐惧反向形成之后,就变成了对圈子的极度依恋,甚至人身依附。


圈子是对人格发展的限定。它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严重时会危害到社会安全。人格强大的人是不会过度依赖或完全融入某个特定的圈子的。

 

二、分裂。

  

在多中心之间,容易使用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是一种婴儿式的防御,意思是:因为心智发育不成熟,所以无法承受自己或对方“即好且坏”,要么把所有的“好”留给自己,所有的“坏”投射给他人;或者相反,“坏”给自己,“好”给别人。

  

我们最近几十年跟美国的关系,鲜活地呈现了上述过程。

 

1978年之前,部分人认为我们全好,他们全坏;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年,变成他们全好,我们全坏;最近几年,在我们某些人心中,他们又全坏,我们全好。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客观看待双方,不再使用分裂的防御机制,我们就“长大了”。

 

三、享受模糊的人际关系边界。


契约关系是一种边界清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带来温暖。我们传统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边界模糊的关系,我们倾向于把一切关系亲情化。


这样做当然有利有弊。很高兴看到我们社会在朝契约社会发展,这是集体进步的标志;但顺便说一句,我个人很享受传统的边界不清的关系。

 

四、人际攀比。


  我们给三个精神分析解释。


  1、好攀比者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别人有什么ta就要什么;

  2、自己人格上的匮乏带来的屈辱感,需要用外在的荣誉和物质压倒他人来补偿;

  3、从起源学上来说,攀比心是婴儿跟母亲的关系的残留:母亲有我需要的、能够分泌乳汁的乳房,而我没有。

 

五、泛道德化。

 

赋予一般的享乐以堕落的意义,变得不能享受人际关系以及感官快乐如美食美景等。

 

与此同时,会贬低享受那些快乐的人。穷奢极欲的人本质上跟这样的人是一样的,中间隔着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这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曾经很节约的人,会一夜之间变得铺张浪费。

 

对他人有过高道德要求,是自己人格弱小的表现,因为ta幻想着自己被“高尚的”他人保护;ta无法独自在“零道德”的环境中存活下去。

 

六、人际控制。


  家庭中的过度控制,我们已经说得很多了。我们现在说其他方面的。

 

1、学校是家庭之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场所。规章制度当然必不可少,但也存在不必要的“规矩”,尤其是有些教育者制定的个人化的规矩。还有,制度的一刀切,也是过度控制的表现。过度控制是管理者焦虑的表现,它并不能减少“错误”,反而会导致受教育者人格层面的压抑。

 

2、在职场中,过度控制是管理者家长化的表现,长久看对企业会有很糟糕的影响。表面看起来,控制的是人,但事实上控制的是创造力和积极性,以及所有职员的主人翁般的责任感,同事关系变成了互相监督的关系。


从结果看,一个企业的过度控制,是这个企业(老板人格的象征)不想太成功的表现,这是团体级别的俄狄浦斯情结。有人说,一个企业开始考勤打卡了,就表示这个企业离倒闭不远了。这话也许不完全正确,但也说出了部分实情。

 

七、关系的功利化。

  

亲情功利化是最让人难过的事情,比如父母对孩子:你优秀我才会爱你;如果邻居家的孩子比你优秀,我就更爱ta。功利化是对友谊和亲情的掩盖,因为ta不愿意看到自己对他人的需要,或者ta曾经被功利化地对待过。

  

功利化不仅对关系、也对自己的人生,是一剂毒药。市面上一些所谓成功学,可能是一种最后会众叛亲离的“成功”。

 

八、过度向权威认同。

  

米尔格拉姆权威服从实验让人非常不寒而栗。由于漫长的封建历史,我们的权威服从也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下面是精神分析解释。

 

1、某人可能是某个方面的权威,但可能被他人甚至包括他自己(自恋)赋予这个方面以外的、或者全方位的权威的意义。比如一个企业老板,他可能是管理方面的权威,但他自己或他人同时把他看成精神导师甚至圣人,造成对他的服从从工作场所弥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人格不独立的人,是没有底线的,因为ta依赖“权威”才能活下去。满足权威的需要才是ta的底线,是ta活下去的必要条件。

 

3、太把自己当成权威的人,人格也可能是弱小和残缺的,所以他需要“扮演”强大和完整。他人过度理想化的反馈,可以稳定他的夸大的自我意象。我们看到,权威和服从者之间几近“狼狈为奸”的关系。在有独立人格的外人看来,他们其实都很可怜,因为他们都活得不真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圈666

    回听N遍 篇篇浓缩精华

  • 靖宇大哥

    亲情功利化一直都非常严重,并且广泛存在,比如养儿防老

  • 糖宝_i7

    感觉自己从小到大都不太喜欢完全融入或依靠各种圈子,曾被人评价为“特立独行”,听了老师的讲课后学到了:原来自己是个人格强大的人啊!

    1381366fupr 回复 @糖宝_i7: 特立独行的猪

  • 1381366fupr

    对美国,婴儿般的爱憎分明

  • 藏亦林

    三十期节目很好,说出了很多心理学问题,可没有说解决办法

  • 夜收听

    中国人是老火人

  • 13107005ldp慢成

    对他人有过高道德要求,是自己人格弱小的表现。 过度控制是管理者焦虑的表现,它并不能减少“错误”,反而会导致受教育者人格层面的压抑。 亲情功利化。父母对孩子:你优秀我才会爱你;如果邻居家的孩子比你优秀,我就更爱ta。功利化是对友谊和亲情的掩盖,因为ta不愿意看到自己对他人的需要。功利化不仅对关系、也对自己的人生,是一剂毒药。 过度向权威认同。比如一个企业老板,他可能是管理方面的权威,但他自己或他人同时把他看成精神导师甚至圣人,造成对他的服从从工作场所弥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格不独立的人,是没有底线的。太把自己当成权威的人,人格也可能是弱小和残缺的,他需要“扮演”强大和完整。

  • 静静的稻子

    讲的太好了

  • 1381366fupr

    传统是根,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文明更加幸福是一个大问题,值得探讨反省

  • 听友290687209

    讲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