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三年级英语笔记整理

苏州古城墙简笔画?
1个回答2024-08-17 15:01

苏(7画)州(6画)古(4画)

城(八画)园(7画)林(八画)

总计:40画

苏州童谣 摇啊摇 我要完整版的
1个回答2024-03-06 01:13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三个版本

百年童谣之最的"摇啊摇",是从乡镇中来,口头文学往往有多种传说。因此“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也有不同版本。

第一个: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

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

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这是一个版本,还有两个流传的"摇啊摇",一个是: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请吃糖,请吃糕,糖啊糕啊莫吃饱。

少吃滋味多,多吃滋味少。



这个寓教的成分较重,曾被选进小学国语课本。另一个是: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我叫外婆洋泡泡,外婆骂我小赤佬! 不知道是哪一个。
苏东坡在惠州曾吟过什么诗,要一首出名一点的,完整的
1个回答2024-01-25 21:26
苏东坡有一首[卜算子]词,词是这样写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一首小词的背后,藏着大文豪苏东坡的一个引人入胜的绯闻故事! 绯闻故事有三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版本:绯闻女主角是一位王姓女子。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6记载: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了这首[卜算子]词,一般读者都不明白讲的什么。一个叫张文潜的人继苏东坡之后也贬官黄州,经过调查,得知这首词背后故事的来龙去脉。可惜的是,吴曾并没有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写出来,只说了句“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 第二种版本:绯闻女主角是一个邻家女子。宋人袁文《甕牖闲评》卷五记载:苏东坡谪居黄州,邻家有个聪明伶俐的女子,每天傍晚都会跑到苏东坡窗外听他读书。后来,她的家人要将她嫁人,商议婚事,女子竟然开出这样的条件:“得要读书有东坡先生那么多的人才可以。”结果,没有一个符合她心意的,因此没等到嫁人就抑郁而死了。宋人李如篪《东园丛说》卷下的记载,时间情节都跟《甕牖闲评》均有不同:苏轼还没有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夜间读书,一个邻近富豪人家的女子经常前去偷听。一天晚上,终于鼓起勇气,跑去找苏轼,主动投怀送抱。苏轼没有接受,相约考中进士之后再娶她为妻。可是真的中了进士之后,苏轼却娶了别的仕宦人家的小姐。过了很多年,苏轼去了解那女子嫁给什么人了,得知她一直信守诺言,没等出嫁就死了。苏轼因此写了这首[卜算子]词。 第三种版本:绯闻女主角是惠州温都监的女儿。宋人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四记载了作者从一个叫王梦得的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苏东坡这首词不是作于黄州,而是作于惠州白鹤观。当时惠州姓温的兵马都监(相当于今天的地区军分区司令)的女儿,长得漂亮,十六岁了还不肯嫁人。听说苏东坡到了惠州,高兴地对人说:“他是我的丈夫。”每天夜里,悄悄跑到窗外徘徊,听苏东坡读书吟诗。苏东坡发觉了,推窗察看,她就翻过围墙逃走。苏东坡找到她家了解情况,她的父亲就告诉苏东坡女儿的想法。苏东坡跟他说,要给介绍一个姓王的男子作为夫婿。没过多久,苏东坡就被继续流放到海南岛,这门婚事便没能介绍成功。温氏女子也很快病死了,她的家人把她埋葬在河边沙滩旁。等苏东坡回到惠州,得知女子已经死去,心中惆怅,于是写下了这一首词。元人陈明秀《东坡诗话录》、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四都有相同的记载,后者并且指出,温都监女儿名超超。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卓吾曾经发出过如下一番感慨:温超超独具慧眼,知道苏东坡不是凡人,知道苏东坡之外没有人配得上自己,因此宁死不愿居住人世间。苏东坡想要把她许配给王姓男子,她一定是宁死不嫁的。因为,她的心里只有东坡先生,没有王家后生。 也有人认为这词是影射刺时之作,没有女子,无关风月,不是绯闻。当然,还有一些人是上述说法一概不相信的,认为它只是宋人作词的一般套路:心中有所感触,聊以抒发寂寞之情。 孰是孰非,难以定论,也不必非有定论。我以为,文学作品,附丽一点美丽的传说,可以丰富作品的含义,给阅读者增添些许趣味,肯定不是什么坏事。作为喜爱苏东坡诗文、同情苏东坡遭遇的后世读者,他于漂泊天涯之际,有一位妙龄女子欣赏他,爱慕他,也可以感到一点儿欣慰。谁规定了白发红颜不能心相印、情相许的?假如真的有过一位温超超,她实在是一位至纯至美的女子,惹人怜爱;她的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大胆表达心中所爱,令人肃然起敬;她的不幸夭折,不由人不扼腕叹息,感慨良多
苏州博物馆里的小泥人怎么简笔画?
1个回答2024-03-15 07:16

一个圆圈把头画下来,然后在一个椭圆形把下面部分画出来,然后就是长方形画出手和腿

81岁老人钢笔手绘的苏州园林是什么样子的?
1个回答2024-03-24 23:29

日前,在苏州虎丘景区游玩的游客都会被一位老人吸引,他坐在石凳上,不时地画着。大家看着老人的画,不由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他叫孙玉骥,今年81岁,是一名退休老师,他把苏州园林景点画下来,是为了多留下一点美丽的城市印记。

孙玉骥说,他从小喜欢画画,但是后来阴差阳错成了数学老师,但期间画画的爱好从未中断。

真正开始画苏州园林是从70岁开始,当时老伴去世,自己中风,几乎到了崩溃的境地。他反复思考,决定面对现实,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画画。

于是,他10多年来风雨无阻,带上一点干粮,坐公交到园林写生,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 …… 每天一画就是几个小时。他所有的绘画工具就是一支再普通不过的黑水笔。“ 我从不带橡皮,也从不打草稿,保证每一笔都不出错。“ 孙玉骥老人说,落笔前,他认真观察建筑的样子,用心画下每一笔线条,三五天才能画好一幅画。

正是怀着对家乡一草一木、一桥一屋的钟情,对苏式园林的深深热爱,孙玉骥一画就是10多年,还出版了《苏州园林素描写生画集》,内有精心创作的100多幅画。

苏轼在黄州的经历的随笔
1个回答2024-05-19 09:39
初到黄州
(北宋)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如今的苏州,为什么不再是苏州人的苏州?
2个回答2022-11-27 03:26
1988年苏州大市范围常住人口只有69万人,2020年时苏州常住人口1070万。
苏州是伍子胥建的城,而伍子胥肯定不是苏州人。
所以,多学点文化没坏处,苏州是个移民城市,从建城那一刻开始,就不是什么苏州人的。
你这个问题简直是超级搞笑。
《盗墓笔记》中的苏州评弹
1个回答2024-02-27 05:04
       看完了电影《盗墓笔记》,打开影评众说纷纭,很多人把电影特效和编剧逻辑贬的一无是处,可是看电影时我流泪了,总有一些情节打动人心,或许其中包含着导演想要表达的真意。这里就谈谈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苏州评弹。

       整部电影的开篇从肃穆的葬礼开始,黑衣白花,落叶飘飘,遍是凄凉萧瑟之感。可是偏偏在这样的场合下,传来吴侬软语娓娓唱出的苏州评弹,只见一个身穿旗袍的女子,乌发云鬓,白齿红唇,配上温柔细腻、婉转动听的声音,明明妩媚,却不妖娆,透亮淡定的眼睛透着看透人世的淡然,目不转睛地抱着琵琶对世人讲述古老的箴言。大概是为了阐述弹词深奥的含义,电影中间讲述了一个关于现代盗墓者缘系两千年蛇母的故事,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探险、厮杀和争斗。无论这个故事如何被人戏谑为荒诞不经,当唱念做打之后喧嚣落尽,人去墓空,一切归于寂静,电影的结尾再次回到葬礼的镜头,歌女依然继续弹唱着劝度世人的琵琶语。

       浮生若梦梦浮生,真作假时假亦真。

       人生如镜镜映人,但愿是影避凡尘。

       花开花落为常道,镜花水月不需寻。

       回首空门圣灵起,本是吴邪带点真。

       导演在特写琵琶歌女之后,紧接着浮现出妖艳蛇母的镜头,本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角色,如何能够牵连到一起。蛇母执着永生,不惜以众生福祉为代价,歌女却劝度世人,【花开花落为常道,镜花水月不需寻。】歌女大概是来度化蛇母的吧,或者蛇母悟透生死之后,会走向过去那个自己的反面。

       墓穴自古以来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摸金校尉亦像是本领高超的探险家。墓穴是死者的坟墓,却是活人为身后的自己所建。每一座精心设计的墓穴,都蕴含着逝者对生死的理解、对死亡的充分准备,即使机关算尽,但沧海桑田、江山多易,也不得不任由后人主宰命运,生死之间,阴阳两隔,最后还是要孤单无助地走向死亡。精心设计的墓穴含着人们对失去生命的深深恐惧,和对未知死亡世界的无尽探求。每个人都要经历生和死,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课题。生是什么,死又是什么,生与死有何不同?或许我们可以在这段弹词里找到答案:【浮生若梦梦浮生,真作假时假亦真。人生如镜镜映人,但愿是影避凡尘。】浮生若梦、人生如镜,生旣如此,死有何惧?【回首空门圣灵起,本是吴邪带点真。】天真的少年吴邪,大概也像是《红楼梦》里那块女娲补天遗落的一片顽石,进入红尘幻境历练,参悟生死之后还要回到自己的归处吧。

         《盗墓笔记》用这首苏州评弹贯穿电影始终,弹词大概就是编剧、导演想要表达的电影主旨吧。
苏州有苏州河吗
1个回答2024-02-24 19:08
有。
吴淞滑轮江(WusongJiang)黄浦江坦让亮主要支流,又名苏州河让宽,是上海境内仅次于黄浦江的第2大河。
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嘉定、青浦等。
苏州城外的微笑为什么城市是苏州呢?
1个回答2024-03-15 15:14
后弦写的 ,
《苏州城外的微笑》是歌手后弦继《花甲》之后推出的又一首RnC曲风重磅力作,系《花甲》的前传篇。描写的是画师一夜花甲之前的情境和故事,发行于2010年8月2日。
故事跳回到画师一夜白发之前的那场苏州城外的离别,这场离别在《花甲》中也有提到。歌曲主线来自故事中恋人诀别前的最后一个微笑,它与蒙娜丽莎微笑恰恰相反,也许是一种令人刺骨的温暖,自己正是把这种寒冷的温暖写进了歌曲中。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