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五条

用一条论语演讲
1个回答2024-01-19 07:24
  论语十则读后感触频多,我感觉到了一股让我兴奋的奇怪的感觉,为什么让我兴奋呢?因为它给我一股学习的冲击力,让我们走向学习的快乐时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特别是“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整理以前的书本时,会不时有新的发现;偶尔翻起一本老书浏览几页,有时也会有新的收获。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

  举个例子吧,开学时,班长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另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给我感触很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忍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

  ----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一条
1个回答2024-01-27 05:11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们被饿了七天,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忧虑。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没有一丝毫的埋怨与担忧。

  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

  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

  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道:「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地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

  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

  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

  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

  《磨难见信义》读后感

  看了这篇文章,感触很多,尤其做了十几年的教师,常常会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每一次,遇到同学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先要问:谁对,谁错?自己不经意间就陷入到是非之中,因为没有夫子那样的智慧,自己到了是非之中,传达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因此就会在心里不停地分辨,自己在这件事情中,到底该负多少责任,而且通常会觉得对方的责任更重一些。古人说:「愚人争理,贤人争罪」,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和学生都不会有什么提升,而只会使学生陷入你对我错的「争理」之中,越来越没有智慧。

  夫子遇到了问题,先让事情平息,然后自己再去探究事实的真相,夫子对颜回的了解,应该说是长久不疑了。可是,面对子贡的问题,他处理得不愠不火,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

  其实,当他去问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之前,心里就已经有了颜回绝不会偷粥吃的答案。在众多的学生面前,调察一个事实,就更显现出夫子的人情练达。如果夫子直接问颜回偷粥了吗?或是子贡当时见到就直接上前去问,那是对颜回的不信任。对于古代的君子来说,老师和师兄都不信任自己,那是莫大的侮辱,他们不仅不会辩解,还一定会反求诸己,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古代的仁人君子,也奉行「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们,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他们所做的是安守道义的本分,而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誉。

  所以夫子这样问,是保全一个君子的名节,饱含着深深的智慧。因为古人对于祖先的敬重,视若神明。也是因为颜回具备足够的德行,夫子才能用这个办法去问,而颜回自然在自己的同窗之间,也是一个很有信义的人,知道他讲的一定是实话,所以老师的问话,一定保全一个君子的颜面,又要解除子贡心中的疑问。

  当子贡听了这个事实的真相之后,我们相信他心灵的触动,一定是很深。但是作为这么多年的学长,如果他对颜回真的会有这种怀疑,说明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对于那么景仰的老师,是有绝对信任的,而颜回是夫子最钟爱的弟子。夫子曾经评价颜回说:「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也就是说,自从颜回进了夫子的门以后,使师兄弟之间,越来越和睦了。夫子也曾说过,如果颜回有了一个大的家庭,他愿意做颜回的管家。夫子赞叹颜回的德行,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贡对于颜回这样的一个师弟,应该也不存在什么怀疑。可是,他的确是看到了一个事实,他看到了,别的师兄弟,会不会也看到了?会不会心中有疑,又不敢问,而只是在心中落下一个印象,老师经常赞叹的人,居然偷粥喝!所以,虽然子贡也和老师一样相信师弟事出有因,但也一定要问,要问得让大家明白,所以这个问,是演给大家看的。我们今天的境界,去读这个故事,如果只停留在他们师兄弟之间的怀疑上,那实际上是我们不了解圣贤人的境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一日不食、三日不食的经历?我们再想想,七日不食啊,会是什么感觉?我们还有力气讲话吗?我们的志向会动摇吗?而夫子还弦歌不绝,众弟子还矢志不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假如颜回舀粥喝这一个动作,动摇了其他师兄弟的道心,而他们又不敢去问老师,这样,既有辱颜回的形象,更使夫子的圣名受损,还会使团体内产生隔膜。子贡这一问,保全了老师的圣名,也保住了颜回的名节,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也使整个团体更加稳定,真是一举三得呀。

  子贡问老师的时候,那种迂回很值得我们学习,那里面包含着对老师的尊重。正是因为老师那么推崇颜回,那么他将要讲这个人过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他是一环扣一环地问的,他先问人的气节,会不会因穷困而改变,当到了老师的肯定回答:不会。因为平时颜回已经是仁人廉士的形象,所以他就直接问:颜回会改变气节吗?当老师肯定颜回的气节的时候,他才把他看到的,颜回没有气节的这个动作——偷粥喝,给端了出来,这一个应对,非常地有味道,其实子贡这些讲话的艺术,何尝不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呢?而老师的回答,更是对颜回德行的又一次肯定。

  当听了师弟颜回和老师的对话之后,如果他是真的起疑,自不必说,会很惭愧。如果是替大家问的话,我们可见圣贤人的存心,念念为他人着想,无私无我。

  一件事情发生之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件事情中得到提升,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们作为一个老师,作为家长,甚至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遇到学生、孩子、员工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是非当中,而是要先保持一颗冷静、理智的心,然后在不伤害到每一个人的情况下,去调查事实真相,然后让每一个人在事实面前,都心服口服,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想来也不是一日之功,是在不断地处理问题过程中,慢慢地积累起来的一种智慧。

  这个故事,我们还有一点很受启发,就是我们即使亲眼见到的事实,有时候和我们想像的也不一样。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动作背后的存心,就很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所以《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现在,通过这个故事,应该说,即使真的见到了,也不能轻易传言,那很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做人言语不可不慎哪!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圣贤人的一些行持,要从各个角度,找到我们可以观照自己的地方,用圣贤的智慧,圆满我们的人生。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头条上怎么样找到对别人的评论?
1个回答2024-05-13 15:50

头条找对别人的评论可以在你所评论的作品下方找到,系统会在其页面置顶你的评论。

论语一条
1个回答2023-07-14 19:1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求:论语成语173条……
1个回答2022-10-07 09:45
去翻论语一书
朋友发了一条说说有时候经历多了也就明白的多了如何评论
1个回答2024-02-28 01:20

嗯,很精辟,很成熟的人生感悟!有时候的确是不吃亏不会长记性;有时候没有经历过就没有发言权;有时候经历一些事情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理性,所以科学意义上讲:没有经历就没有成长!

据说每一条论语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典故,求: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条论语的典故,(要的不是含义是典故
1个回答2024-07-09 16:45
“据说每一条论语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典故”

这个话不对 论语 就是孔子和弟子谈话的记录 有些话就是随口说出的 只是比较有意思而已

典故 就是背后的故事 那么只能告诉你 这句话原文出自《论语》的《颜渊》篇 是曾子在与孔子谈话是说的 出自曾子之口,曾子是个非常注意自身修养的人 这句话也是他修身之道吧
鱼怎么称呼,是论只还是论条啊?
2个回答2022-07-31 18:21
鱼是论“条”,例如:水里有一条鱼。但是不能说成,水里有一只鱼。就形成了搭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