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无敌

舟舟敌国成语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19 16:29
你打错了字吧?要么是
舟中敌国,成语,典出《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或者是:
同舟敌国,读音tóng zhōu dí guó,汉语成语,释义为指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舟中敌国是何意?出自于哪?
1个回答2024-01-24 13:17
【释义】“舟中敌国”意思是说,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彼此之间都变成了仇敌。人们用“舟中敌国”告诫世人,不讲德行仁义,就会导致众叛亲离。“舟中敌国”,也作“敌国同舟”。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卫国人吴起善于用兵。起初,他在鲁国当将军。后来,鲁国国君有些不信任他。吴起听说魏文侯比较贤明,就投奔了魏国。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吴起转而侍奉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在黄河泛舟顺流南下。走了一段路程以后,魏武侯回头对吴起说:“美极了,我们的山河是多么雄伟而稳固!这是我们魏国的宝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定在于德行如何,而不在于山川的险峻。舜时代,南方的部落有苗氏,虽然左靠洞庭湖,右有鄱阳湖的险阻,地形易守难攻。可是,由于朝廷不修德政,不行仁义,结果还是被禹灭亡了。夏末代王夏桀统治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临伊阙山,北靠长达四十里、仅有三步宽的羊肠坂道。但由于夏桀为政不仁,虽然拥有险要的地势,最后也被商汤放逐了。殷纣王的国家,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即恒山),南临黄河。由于殷纣王不修德政,周武王还是将他杀掉了。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是否稳定、昌盛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形是否险要。如果君王您不修德政,坐在这条船里的人也都会成为您的仇敌的。”魏武侯听后说:“你说得完全正确。”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太守,吴起在魏国的声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舟中敌国—怎么造句?
1个回答2024-01-24 23:58
舟中敌国造句:

面对强大的舟中敌国,诸葛卧龙只能智取,用火攻。
求“同舟敌国”的解释
1个回答2024-03-09 20:44
tóng zhōu dí guó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典故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近义词

舟中敌国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成语举例:饮恨亲冤已数年,枕戈思报叹无缘。同舟敌国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几千。(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敌国通舟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1个回答2024-03-02 21:08

dí guó tōng zhōu

成语释义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成语出处 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等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近义词 众叛亲离

舟舟敌国成语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3-12-04 00:36
你打错了字吧?要么是
舟中敌国,成语,典出《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或者是:
同舟敌国,读音tóng
zhōu

guó,汉语成语,释义为指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舟中敌国的典故
1个回答2023-12-04 02:51

典源出处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魏)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太平御览》卷四一八引 《东观汉记》 曰:“吴汉性忠厚……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功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敌国。’”卷三三六作“隐若一敌国矣。”

释义用法

吴起对魏武侯讲,国君靠仁德不靠山川险要,如果不修德,连同船的.人都会成为敌国。后以此典指众叛亲离; 也指竞争的对手; 亦形容乘船。

用典形式

【同舟虽敌】 清·黄遵宪:“久客暂归增别苦,同舟虽敌亦情深。”

【同舟敌国】 清·黄遵宪:“昔日同舟多敌国,而今四海总比邻。”

【敌国同舟】 清·黄遵宪:“敌国同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敌国舟中】 唐·柳宗元:“羌胡 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隐若一敌国】 宋·陆游:“后生可谓要有人,谁能隐若一敌国?”

《舟中敌国》典故
1个回答2023-12-03 18:37

《舟中敌国》典故1

  舟中敌国

  “舟中敌国”的意思是说,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彼此之间都变成了仇敌。人们用“舟中敌国”告诫世人,不讲德行仁义,就会导致众叛亲离。“舟中敌国”,也作“敌国同舟”。比喻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可能叛离。

  此典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卫国人吴起善于用兵。起初,他在鲁国当将军。后来,鲁国国君有些不信任他。吴起听说魏文侯比较贤明,就投奔了魏国。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吴起转而侍奉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在黄河泛舟顺流南下。走了一段路程以后,魏武侯回头对吴起说:“美极了,我们的山河是多么雄伟而稳固!这是我们魏国的宝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定在于德行如何,而不在于山川的险峻。舜时代,南方的部落有苗氏,虽然左靠洞庭湖,右有鄱阳湖的险阻,地形易守难攻。可是,由于朝廷不修德政,不行仁义,结果还是被禹灭亡了。夏末代王夏桀统治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临伊阙山,北靠长达四十里、仅有三步宽的羊肠坂道。但由于夏桀为政不仁,虽然拥有险要的地势,最后也被商汤放逐了。殷纣王的国家,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恒山),南临黄河。由于殷纣王不修德政,周武王还是将他杀掉了。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是否稳定、昌盛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形是否险要。如果君王您不修德政,坐在这条船里的人也都会成为您的仇敌的。”魏武侯听后说:“你说得完全正确。”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太守,吴起在魏国的声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舟中敌国》典故2

   典源出处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魏)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太平御览》卷四一八引 《东观汉记》 曰:“吴汉性忠厚……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功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敌国。’”卷三三六作“隐若一敌国矣。”

   释义用法

  吴起对魏武侯讲,国君靠仁德不靠山川险要,如果不修德,连同船的人都会成为敌国。后以此典指众叛亲离; 也指竞争的对手; 亦形容乘船。

   用典形式

  【同舟虽敌】 清·黄遵宪:“久客暂归增别苦,同舟虽敌亦情深。”

  【同舟敌国】 清·黄遵宪:“昔日同舟多敌国,而今四海总比邻。”

  【敌国同舟】 清·黄遵宪:“敌国同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敌国舟中】 唐·柳宗元:“羌胡 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隐若一敌国】 宋·陆游:“后生可谓要有人,谁能隐若一敌国?”

舟中敌国这个故事50的简介?
4个回答2023-12-03 18:53
舟中敌国,成语,典出《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吴起为魏国守西河。
有一次,魏武侯和吴起坐船顺西河而下,看着两岸壮观的景色,武侯对吴起说:“好啊!江山如此险固,真是我们魏国的福气!”
吴起说:“福气是由于道德高尚,而不是由于江山的险固。从前三苗部落住的地方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不修德义,被大禹消灭了。夏朝的桀住的地方,左边有河济,右边有泰华,南面有伊阙,北面有羊肠,不修仁政,被汤流放。
商朝的纣住在孟山的左边,太行山的右边,常山的北面,黄河的南面,不修德政,被周武王杀了。因此,高尚的道德比险固的江山更重要。如果君王不修德,同船上的人都可能成了敌人。”武侯说:“说得好!”
求明日方舟无cd无敌辅助
1个回答2023-03-23 04:56
刷东西可以你自己用电脑模拟器搞个脚本,但是其他的有可能会被封 如果检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