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先生 小叙

多大儿童理解倒叙? 就是 先结果 后经过的那种~ 多谢~~~~
1个回答2024-02-29 02:44
要10岁以上吧 反正我那会儿是这样的
先叙后议怎么写
1个回答2023-12-04 13:03

采用先叙后议的写法写一段话阐发自己的观点如下:

人生道路千万条,有大路、小路,还有直路、弯路,更有万劫不复的断头路……重要的是每个人把稳自己的方向,走向成功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先叙后议介绍如下:

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写作方法介绍如下: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场面描写,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

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常见的排比、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顺叙法介绍如下: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先叙后议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1-04 16:04

先叙后议怎么写如下:

先前的叙述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议论起到总结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叙述的内容

1、从生活出发,把在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或某种感情写出来

这样叙述生活、发表议论,往往容易使人感到亲切。为什么?这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有的读者也曾经历过,而且也可能引发过读者的感触,只是读者没有深入地去体会,因而把它轻易地放过了。现在一经作者提出,自然也就有如他乡遇故知一般,倍觉亲切了。

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先叙述游山的经历,而后才写游山的感触的。没有游山的经历,感触也就无从产生,所以游山之事是非先写不可的。类似的经历我们或许也曾有过,但王安石的感触却远比我们的深刻;所以我们读来不但感到异常亲切,而且还感到倍受教益。

2、从历史事件出发,写出自己的感情

历史事件,历历在目,摆将出来,读者是不能不信的,所以用它来发端,实在是一种极巧妙的方法。譬如杨述的《恰到好处》一文,就是先叙述宋玉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的事情,然后据之提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论点,并进一步展开论述的。

叙述历史事件与叙述生活经历相比,有它的方便之处。叙述生活的经历得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否则人家就看不懂;叙述历史事件,由于读者对那些事件早已知晓,所以只要用极少的笔墨就可以引起人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回忆,而且也较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叙述的方式

1、概述法

即用凝练的语言概述事件的本身或经过,以便于引发议论,这种方法比较多见。例如,有篇《喝彩的流弊》的文章,开头这样写道:“剧院里看戏,当演员演唱到传神的节骨眼上,观众情不自禁地报之以满堂彩。

于演员,于观众,这都是一种正常的交流。但喝彩,总要贵当其时、其事,乃至其量,不当,则为流弊。”就是先叙戏院里看戏喝彩的事件,而后引出“但喝彩,总是贵当其时、其事,乃至其量,不当,则为流弊”的论点来的。由此入题,让人觉得自然贴切。

2、摘录法

即直接摘录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的有关语言,省去事件本身的叙写,而摘录的人物语言则与论点直接相关。譬如,有一篇《阿谀我者是吾贼》的文章,就是用这种方法入手的:“据说郭沫若同志生前常用这样一句格言与科学家们共勉:‘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善者是吾友,阿谀我者是吾贼。’

这真是至理名言。人们明白这个道理并不难,然而,照这样做却不易。”由此入题,则使人感到简简洁明快。

伦文叙老点柳先开
1个回答2022-07-31 23:05
雁鹫雕狸狮佛
运用先叙后议的方法来写一篇名人故事
1个回答2024-05-27 04:09
那天,我在公交车上找到一个前排的座位,后面座无虚席,还有许多中年人站在走廊里。车是四路车。路途比较长,在404那,有一个老奶奶徐徐上车,看着他满头白发。步子缓缓向前迈,看着就让人揪心,我的私心占据了整个空间:让还是不让,还是不让吧。自己坐在这儿,这么舒服的,干嘛要让啊!我“灵机一动”,把包里装的一本书拿出来装模作样的看起来。
车子向前移动着,车上的人上了又下,下了又上,反反复复,可那位老奶奶呢,依旧站在那儿,我的心突然涌上一股酸楚,眼睛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喷出一种说不出的泪水。
“老奶奶,您做到这吧!”一个稚嫩的10岁童音,深深触到我的心里,像一颗小小的火种,点亮了我心灵中的灯,那颗既黑暗有没明亮的私心,在那一刹那,明亮起来,黑暗是有限的,但明亮终究能驱走黑暗。“哧——”刺耳的刹车声打断了我的思绪。那个让位的小姑娘因为海拔问题有限,险些摔倒,我不知道是什么反应,一下子抓住了她,让她坐到我的位置上……
是的,人生的道路上,人、事、话、故事……都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内心,启迪你的灵魂,点亮你的心灵。
第一人叙述有哪些先天的劣势?
2个回答2023-02-06 18:05

第一人称叙述有先天的劣势,要克服自我表现倾向所带来的不利于表现。

第一人称道是语法上的叙述者之一,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叙事视角。在口头活动(书面或口头)中,说话者把自己称为第一人称。比如“我”,“我们”等等。

“我”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它经常被用来描述故事讲述者的个人经历,以增强故事的可信性和抒情性。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是让读者感觉真实亲密。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在叙事性和抒情性的文章中,叙述者以一个人物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称自己为“我”,即“第一人称”。文本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它可以是主要角色,也可以是次要角色。”“我”必须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有各种关系,并扮演解释和见证人物、事件等角色。

这种叙述通常是亲密和真实的,但仅限于“我”所经历或看到的范围内。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方便。

《命系悬壶》叙述了姚五先生的什么传说
1个回答2024-06-05 00:37
  关于姚五先生的传说很多:说他某年路过某地,听见一户人家嚎啕哭丧,进屋看时,人已经断了气,穿好送终的寿衣寿裤,躺在草铺上了。姚五先生说有救,熬了一罐药,撬开牙关,灌将进去,草铺上的人立刻还了魂;又说他某年途中撞见一群披麻戴孝抬棺人,他朝滴在地上的血迹看看,又凑到跟前嗅了嗅,赶紧开棺急救。原来是位难产的孕妇,幸得姚五先生救治,母子双双侥幸活了命……这些故事都不新鲜,显然是从一些旧书和传闻那里,移植过来的。姚五先生听了,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原文命系悬壶---陈源斌
①姚五先生是我家乡古镇上的世传名医。他的名字竟然可以治病。邻居家小孩突发急痧,整夜惊叫抽搐,大人捋着头发哄他说:“好孩子,别怕,请姚五先生去了。”捋着捋着,啼哭声变小,孩子气息匀细,睡熟了。有个半大少年,暑天贪吃生食,又喝凉水,不一会发作起来,抱着肚子在地上打滚,一口气吸进去,憋得脸色乌青,连眼睛都倒起来了。这时候,有人喊说:“好了,好了,姚五先生来了。”其实才远远看到姚五先生的影子,走到跟前还得好一会儿呢。地上的病人却把一口气痛痛快快吐出来,觉得肚子好受多了。
②关于姚五先生的传说很多:说他某年路过某地,听见一户人家嚎啕哭丧,进屋看时,人已经断了气,穿好送终的寿衣寿裤,躺在草铺上了。姚五先生说有救,熬了一罐药,撬开牙关,灌将进去,草铺上的人立刻还了魂;又说他某年途中撞见一群披麻戴孝抬棺人,他朝滴在地上的血迹看看,又凑到跟前嗅了嗅,赶紧开棺急救。原来是位难产的孕妇,幸得姚五先生救治,母子双双侥幸活了命……这些故事都不新鲜,显然是从一些旧书和传闻那里,移植过来的。姚五先生听了,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③传来传去,姚五先生就被神化了。说他不但能让死人活,也能让活人死。这话是当着姚五先生的面说的.他跟往常一样懒得理睬,只管凝神替面前的病人诊治。这句话却惹出了一个意外灾祸:有一个青年高高骑在墙头上看热闹,手里捧了一罐南瓜稀粥,喝了个底朝天,肚子胀得像只鼓.那青年听见这句话,很不服气,抓着喝空了的罐子, “啪”地一声跳到地下,说:“我就不信,我一个大活人,他真有本事,敢不敢让我马上就死?”姚五先生抬头看看他,脸色陡变,让人赶紧找青年的家长,准备后事。果然如此,没等家长赶到,青年已经瘫软死去——事后,姚五先生解释说,青年喝了一肚子稀粥,从那么高的墙头猛跳到地上,硬把肚肠震断,又因地处偏僻乡下,来不及救治,可惜这条性命了。
④姚五先生体恤民情,替人治好病,或是救了一条命,视人家的家境,酌收诊费。遇到乡下普通老百姓,他把手挥挥,说,算了,你要真过意不去,闲暇时送几只斑鸪鸪来吧。斑鸪鸪是一种乡下常见的乌,喜好在野地里用脚爪刨挖单叶芽果吃,随手就捉得到,不算什么难事。姚五先生嗜好这种野味。他饮食十分挑剔,从来不在外面吃饭.有时候下乡到人家忙活一天,连口水都不喝,照样挥挥手,走了。多少人被他感动了。望着他的背影,为他祈祷,说:“好人哪,但愿他长命百岁!”
⑤姚五先生只活到五十岁。他患的是当地俗称的膈食病,就是不能吃饭——得过他恩惠的乡下人说,姚五先生怕是斑鸪鸪吃多了。斑鸪鸪喜欢刨吃野地里有毒的单叶芽果,这种野鸟身上积存了毒素,人偶尔尝个新鲜是可以的,吃多了,就会有大妨碍。姚五先生一辈子替太多的普通百姓看过病,吃了太多的人家送来的斑鸪鸪,日积月累,中了重毒——姚五先生是治膈食病的圣手,有一个祖传单方,远远近近,好多患这种病的人,都是由他治愈的。他按祖传单方给自己抓了药,煎好,一口气喝下肚里,却一点不剩地吐了。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姚五先生把头摇摇,叹了一口气,说:“命系悬壶,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他一天天瘦下去,瘦下去,瘦成了一根芦柴,只剩了一口气在胸腔里悠悠转着。接着,这口气断了,他死了。
第一人称叙述有哪些先天的劣势?
2个回答2022-11-23 04:05

第一人称叙述有先天的劣势,要克服自我表现倾向所带来的不利于表现。

第一人称是叙述人称之一,在语法上是指表达者一方,在文学作品中是指叙事视角之一,在言语(书面或口头)活动中,指称说话人自己的为第一人称。如“我”、“我们”等。

以“我”的身份来叙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于叙述讲故事者的亲历亲为,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扩展资料:

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

这种叙述方式常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但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