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写的课文

季羡林写过什么小学课文
1个回答2024-02-08 22:0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怀念母亲》
季羡林的哪些书选在小学课本上有?急急急!
1个回答2022-10-15 21:07
五年级的第二课里面有
季羡林还有什么课文是我们学过的
3个回答2023-12-07 09:14
《夹竹桃》《月是故乡明》 《听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
季羡林写的课文(只要是课文就行)
2个回答2022-09-13 05:40
《花是给别人看的》,答案也是给别人看的,晚了啊!呵呵
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课文
1个回答2024-08-21 19:10

永久的悔

季羡林先生

1933年初秋,季羡林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在家乡病逝。闻讯后,他立刻从北平赶回官庄。他在火车里闷了一天,在长途汽车里又颠簸了一天以后,终于回到了八年未曾回过的故乡。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上来劝解,他丝毫不听,只是痛哭不止,一直哭到不知道自己在哭。

母亲的死,犹如晴天霹雳,对季羡林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并且成了他终生悔恨的一件事。

他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济南叔叔家生活,中间只回老家三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旁待了数日。而最后一次见到母亲,已是八年前的事了。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尽管如此,在离开母亲的16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母亲。可是,寄人篱下的处境,使他身不由己,不能经常去看望母亲。他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以后,有了工作,立刻迎养母亲,可是,现在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怎能不使他悔恨万分呢?

在等待下葬的日子里,他住在家里,守候在母亲身旁,有时也到村子里走走。他“看见院子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母亲吃饭用的饭碗,随时用的手巾,都留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地上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母亲的脚印,不觉热泪盈眶,失声痛哭起来”。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多少泪,不禁又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枕头,彻夜难眠。

他不断地责备自己。我究竟是个什么人?我为什么要离开母亲?为什么把母亲一个人扔在这荒僻穷困的村子里?为什么八年时间没有来看望过母亲?他感到自己实在愧对母亲,无地自容。他狠狠地责骂自己:“我是个什么东西?”

在这极端痛苦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在回忆,内疚,自责中度过。他感到,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冷寞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感到脑子里空荡荡的一片空白。自己整日像行尸走肉般无目的地走来走去,不知道该做什么,下葬的日子到了。别人给他穿上白布袍子。他“迷迷糊糊地跟着一个人东走西走,跪下又起来,泪眼里看见来来往往的吊丧的人,感觉脑子有些麻木。突然,看到一群人去抬起母亲的棺材,这时才醒悟到真的要和母亲永别了,顿时嚎啕大哭起来。”以前,母亲的棺材放在屋里,母亲虽然死了,但只隔着一层棺木躺在里面,他每日陪伴着母亲,心里还稍感安慰。现在母亲将要埋到永恒的黑暗的地下去了,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想去阻拦抬棺的人,但人们把他拉开了。他糊里糊涂地跟在抬棺人群的后面走着,绕过了熟悉的大水坑,又走了长长的一段路,终于到了墓地。他又被拖着转了几个圈,然后是下葬,填土,地面上渐渐隆起了一个土包,他又被人拖回到家里……整个下葬的过程,他脑子里都是空虚和麻木的,没有思想,没有感觉,任人摆布。

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他看见的是一个改变了的世界。尘封的屋里,没有了黑亮的棺材,空空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屋外小院里,残留在树上的一点浮翠也不知消失到哪里去了,墙头上的枯草在风中颤抖,阴沉的秋天的长空变得更黄,更黄。他心里感到无限的落寞和寂寥。

第二天他便离开故乡返回北平。临行时,他回望官庄,“在云天苍茫中,触目的是长天下一片凄凉的黄雾……”

回到北平以后,他仍然日夜思念死去的母亲,常常在夜里醒来,失声痛哭,不能自已。

l933年l2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晚上又想到母亲,又大哭失声,我真不了解,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

l934年5月3日日记写道:

因为想到王妈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整八年在短短一生里占多长时间,为什么我竟一次也没家去看看母亲呢?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不能瞑目!呜呼,茫茫苍天,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

六十年后,1994年,报社的编辑前来约稿,并且出了题目:“永久的悔”。季羡林看了题目后说:“题目出得好,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了。”于是,提笔写就《赋得永久的悔》这篇著名的散文,文中写道: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是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永久的悔教学反思: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2006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深深感悟到一位智者感恩的心,虽然是“悔”,却是绵绵的思念,无良知的人能有“悔”吗?

教书育人,让我们的学生从文章中去感悟如何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特别是我们现代年轻人有的认为母爱的奉献是应该的,他们习以为常,缺少一颗感恩的心。如何让他们有所改变,教育起着一定的作用。

很多人说幸福犹如甘霖,不在大小,只在温馨。母爱永远是温馨的,我们该如何报答母爱呢?

当母亲不再年轻,当母亲不再强健,甚至当那颗充满无私母爱的心一去不返时,许多人才感到痛不欲生,才真正渴望母爱,可是,一切都晚了。

感受母爱的伟大,感受母爱的无私吧!

我被感动了,我的学生也许被感动了吧!

2022年50本书之八《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写景卷》
1个回答2024-01-26 04:05
季羡林先生说:

读季羡林先生的书之前,我双捧着这本外皮坚挺却精致的书,看着书皮那洁净的翠绿色,内心原本沸腾的疑惑与不安,此时平静了许多。

虽然这书是写给孩子的,但大家的作品,文笔、功底在,还是怕自己读起来会比较艰难。但转念又一想,季先生出比我姥姥的时代还要早,我确实也算是孩子无疑,如此,如受神力般,浑身有了力量与信心。

其实也不能怪我如此忧心,散文特别是写景的,原来中学,高中时读过一些,那真的是字字珠玑,如珠如玉,让人可物消琢可磨。不过想是跟当时狭窄的读书范围,与浅薄的生活阅历有一定关系。

如今翻开这本书,就如老友的低语一般,时而活泼,时而悠远,那些看似世间极为普通的景色,带着安然、恬淡的心情,裹挟着丝丝期盼,仿蚂拦一景一画就这么铺陈到眼前。

散文虽然读的不多,但要说起来,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

文学本身就不单单是文字的炫耀,更多的是情感表达与情怀的体现。季老先生在高中以前都是使用文言文写作的,后备胡来学习白话文便开始用白话文写作。

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生僻字及文言的使用,他精通多种语言,文中却没有各种语言的引用及各种叫法似炫耀般地亮相。

读他的文章,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听众,听他娓娓道来那一幅幅景色后面,那淡淡的情感,不浓,浓了就太过沉重。

如果不是周末孩子都在家,太过闹腾,这样一个安静明朗的春日,一本书怕是不够看呢!
季羡林的世记
1个回答2024-01-31 06:02
季羡林(1911-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季老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先生又是散文高手,另外尚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季羡林的读书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2:52
季羡林对正课不感兴趣,却喜欢读“闲书”。所谓“闲书”,就是旧小说。他叔父是个古板人,不允许他看这类书。可季羡林面对桌上的《四书》少理会,而是看《彭公案》、《粗岩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季羡林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哭哭啼啼的样子,他不喜欢,自然看不岩毁御下去。其余的看得津津有味。余晌一见叔父进来,他马上装模作样地念起“子曰”、“诗云”来。
季羡林写的
1个回答2024-02-02 01: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