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杀两头蛇小古文

孙叔敖杀两头蛇
1个回答2024-02-01 23:45
见到双头蛇本是要死的,孙叔敖杀掉双头蛇后其他人就不会遇到它,就不会有人死去。孙叔敖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的美德受到母亲的赞扬。
孙叔敖杀两头蛇
1个回答2024-03-06 04:23
埋蛇享宰相之荣
楚孙叔敖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及归,忧而不食。母问其故。泣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今儿见之,恐弃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又见,已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必获喜报。汝必兴于楚。”后果为令尹,执楚政。
翻译:
楚国有一个孙叔敖,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一定会在楚国兴旺发达。”后来果然当了令尹,掌管楚国的大权
孙叔敖杀蛇
1个回答2024-01-21 18:44
  孙叔敖杀两头蛇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文言文启蒙读本》版:孙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

  《文言文启蒙读本》版: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国家发展得好有他的功劳,楚国人常常称赞他。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小声的哭着回家。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它,我害怕离开母亲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母亲说:“你积了阴德,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小声的哭着回家。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它,我害怕离开母亲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九年义务教学版在某些版本末尾可能还会有一句: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丞相,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

  感想:孙叔敖母亲认为她儿子打死两头蛇是积了“阴德”,我们虽然不这样认为,但孙叔敖做了件大好事应该赞扬,而且多做好事的人一定会有好报,这也是事实。中国有句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有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
孙叔敖杀两头蛇
1个回答2024-02-11 06:18

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代贾谊的《新书·春秋》
其中说到“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优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母亲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优,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

孙叔敖杀两头蛇
1个回答2024-02-13 10:57
编辑词条孙叔敖杀两头蛇



编辑本段【导读】

  孙叔敖是春秋时代的楚国人,出身贫寒,凭借自己的努力,官至令尹(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本文讲述了孙叔敖少年时期的一则故事,其中体现了孙叔敖善良正直、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

编辑本段【原文】

  埋蛇享宰相之荣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编辑本段【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一定会有善报。”
文言文《孙叔敖杀两头蛇》
1个回答2024-04-30 20:43
1. 求古文《孙叔敖杀两头蛇》之译文

原文:

埋蛇享宰相之荣

楚孙叔敖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及归,忧而不食。母问其故。泣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今儿见之,恐弃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又见,已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必获喜报。汝必兴于楚。”后果为令尹,执楚政。

翻译:

楚国有一个孙叔敖,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一定会在楚国兴旺发达。”后来果然当了令尹,掌管楚国的大权。

2. 请翻译古文:孙叔敖杀两头蛇(全文翻译)

埋蛇享宰相之荣

楚孙叔敖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及归,忧而不食。母问其故。泣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今儿见之,恐弃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又见,已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必获喜报。汝必兴于楚。”后果为令尹,执楚政。

翻译:

楚国有一个孙叔敖,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一定会在楚国兴旺发达。”后来果然当了令尹,掌管楚国的大权。

3. 孙叔敖杀两头蛇文言文以及其翻译

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文言文版:孙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编辑本段译文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长有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哭着回家.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国相,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文言文版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治理国家有所功劳,楚国的人都赞誉他.他小时候,曾经出门游玩,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杀了它.回家后哭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母亲说:“你做好事积了阴德,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编辑本段注释1、尝:曾经.孙叔敖2、为:是.3、婴儿:孩童,儿童.4、两头蛇:长有两个脑袋的蛇.5、泣:流泪.6、故:缘故,原因.7、对:回答.8、向:以前,先前.这里是“刚才”的意思.9、之:代词,两头蛇.10、恐:害怕.11、去:离开.12、安:疑问代词,哪里.13、安在:在哪儿?14、阴德: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15、报:报答.16、令尹:楚国的国相称“令尹”.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17、对:回答.18、故:缘故,原因.19、毋:(wú)不要.20、治:治理.21、闻:听说,听见.22、及:等到23、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24、誉:赞美,称赞。

4. 孙叔敖杀两头蛇的翻译(文言文启蒙读本)

孙叔敖杀两头蛇

孙叔敖为婴儿是,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 国家发展得好有他的功劳,楚国人称赞道。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一边哭一边回家。母亲问他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你积了阴德,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

孙叔敖杀两头蛇ppt
1个回答2024-05-10 12:21
教学准备



1、 老师:相应的课件



2、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浏览注释,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孙叔敖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师:有谁了解他呢?



组织交流



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



师:今天我读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齐读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交流



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说明:



孙叔敖并不是学生熟知的一个人物,由介绍人物入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质疑课题,对课文有了初步感受,并在后续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质疑问题学习课文,由此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方向。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出示:



孙叔熬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说明:



正确朗读古文是理解、学习古文的第一步,因此教学中重视古文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课前已经借助工具书查阅了自己不会读的生字,因此此环节的教学重点可放在指导学生正确停顿上。教师可作相应的示范,鼓励更多的学生大声朗读古文。



(三)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文意思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通了古文,现在请你默读古文,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自己在重要的加点字处做好学习记号,也可圈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予以指导帮助



2、交流学习过程



四人一组交流学习情况(重点字的理解;不懂地方的解答)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课文中几处“之、其”的不同意思



师: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之”字,故事中出现的几次“之”的意思一样吗?



“之”在文言文中常用的解释有如下几个:①往,到;②直到;③人称代词;④指示代词:这;⑤的。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读懂“之”的不同意思。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中的“之”意思是“的”;“杀而埋之”、“向者吾见之”中的“之”意思是“它”,指代那条两头蛇。)[小精灵儿童网站]



1 2 下一页
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是什么?愿意的话能不能再写一下点评
1个回答2024-01-29 21:55
埋蛇享宰相之荣

楚孙叔敖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及归,忧而不食。母问其故。泣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今儿见之,恐弃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又见,已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必获喜报。汝必兴于楚。”后果为令尹,执楚政。

翻译:

楚国有一个孙叔敖,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一定会在楚国兴旺发达。”后来果然当了令尹,掌管楚国的大权



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
孙叔敖杀两头蛇的启发与借鉴
1个回答2024-03-10 06:41

孙叔敖在认为自己会死的情况下,仍然冷静,理智地反应,为民除害。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是什么?愿意的话能不能再写一下点评
1个回答2024-03-02 00:21
埋蛇享宰相之荣

楚孙叔敖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及归,忧而不食。母问其故。泣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今儿见之,恐弃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又见,已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必获喜报。汝必兴于楚。”后果为令尹,执楚政。

翻译:

楚国有一个孙叔敖,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一定会在楚国兴旺发达。”后来果然当了令尹,掌管楚国的大权



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