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论会编

杂阿含经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1-26 01:04

《杂阿含经》原名《相应阿含》,由原始佛教基本经典,是“四部阿含”之一。后世传诵中,误将《杂部》(南传佛教《谨滑卜小部》,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之名称,覆译于《相应阿含》,故名《杂阿含经》。近现代学者公让凳认此为佛灭后“五百集结”中,最早集成的一部经典。全经包括五十一相应,乃佛祖在世时对弟子所说的重要教理,以“五蕴”、“六入处”、“十八界”为禅观,对“缘起”、“四圣谛”祥穗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非常”、“苦”、“非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杂阿含经》是禅修的经典,文章精简杂录,超过一千三百多篇经文,包含:“五阴诵”、“六入处诵”、“杂阴诵”、“道品诵”等。

什么是杂阿含经?可以到那里去读呢?
1个回答2023-08-16 04:56
到缅甸去读,
把王维的杂诗编成故事
1个回答2024-01-27 13:29
我离开故乡,独自在异乡打拼了很多年了。虽然,有了些许成就。但是,心中常空落落的,故乡的亲人和风景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入我梦中。思念之情常缠绕着我的胸怀。
忽然,有一日,我的发小来到我的家中,给我带来了故乡的消息和故乡的味道。我热情的接待了他。急切的握着他的双手询问着,老兄从家乡来,故乡变成什么样了,我的亲友们可还好?你来的那天,看到我窗前的那枝寒梅开花了没有?
开花了,开花了,你还像小时候那样,脾气那么急,他呵呵的笑着回答我的询问。我不好意思的拉着他坐下。老兄请恕罪,只因我离开家乡太久了,太思念家乡了。来来来,你我兄弟二人畅饮几杯,你再给我仔细讲讲家乡的事儿。
杂阿含经906
1个回答2023-11-13 00:41
法相坏经:迦叶叹昔制戒少,比丘却乐学习,今制戒多,却不被乐受。佛乃说正法之退减、五浊、像法等因。

(九〇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

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①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於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②,如来正法於此则没。

「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何等为五?若比丘於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③供养;於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倚ⓔ而住④。若法、若学⑤、若随顺教⑥、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⑦,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於此沉没。

「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於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於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

佛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 「相似像法」,巴利本作 Saddhamma paṭirūpaka。

ⓑ 「灭」,宋、元、明、圣四本作「减」。

ⓒ 「然」,圣本作「燃」。

ⓓ 「复」,圣本作「后」。

ⓔ 「倚」,大正藏作「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倚」。

[注解]

①大师:在经中通常指佛陀。

②句味炽然:

③下意:谦逊。

④然复依倚而住:然而仍留在僧团中糊口。

⑤学:学处,即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

⑥随顺教: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因为是随著次第而顺序教学,因此称作「随顺教」。

⑦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佛陀所称赞的这些清净修行人。

译文

九〇六、法相坏经:迦叶叹昔制戒少,比丘却乐学习,今制戒多,却不被乐受。佛乃说正法之退减、五浊、像法等因。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摩诃迦叶,住于舍卫国之东园鹿子母讲堂。他在晡时(申时),从禅觉醒,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而说:「世尊!到底是甚么因,甚么缘,世尊从前为诸声闻少制戒时(戒条很简单),有好多的比丘,都心乐习学。现在为诸声闻制定好多的规戒,而诸比丘却少乐习学呢?」

佛陀说:「像如是的,迦叶啊!由于命浊(寿命缩短)、烦恼浊(贪瞋痴等诸烦恼盛起)、劫浊(饥馑、疫病、战争等恶业兴起)、众生浊(人间果报渐衰,众生心钝体弱,苦多福少)见浊(邪见恶见盛行)等五浊,而使众生的善法退减之故,大师才会为了诸声闻多制禁戒,然而都很少乐于习学。」

迦叶啊!喻如劫将坏时(世界成立后,会存续一段期间,然后会破灭-坏劫),真宝仍然未灭。然而却有诸相似的伪宝会出现在于世间。伪宝出现后,真宝就会隐没(喻相似的像法出于世间,正法则灭)。像如是的,迦叶啊!如来之正法欲灭之时,就会有了相似的像法(相似于正法的像法)会产生。相似的像法出现于世间后,正法就会灭。喻如大海中之船,如载了太多的珍宝时,就会顿时沉没。如来的正法,则不如是,乃为渐渐的消灭的。如来的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等界所坏,乃至恶众生之出世,而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将非法说为是法,将法说为是非法,非律为律,律说为非律,以相似之法,句味炽燃之故,如来的正法,乃于此而隐没。

迦叶啊!有五种因缘,能使如来的正法沉没。那五种呢?如果比丘于大师之处,不恭敬、不仰重,不下意供养(态度不恭顺),在大师处,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后,然而又依猗而住。或者对于法,或者是对于学,或者对于随顺教,或者对于诸梵行-大师所称叹的人,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反依止而住。这名叫做,迦叶啊!由于此五因缘之故,如来的正法,于此而沉没(1.大师,2.法,3.学,4.随顺教,5.所赞之梵行人,都不敬重供养,为之五因缘)。

迦叶啊!有五种因缘,会使如来之法与律不没、不忘、不退。那五种呢?如比丘在于大师处,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或者是对于法,或者是学,或者是随顺教,或者诸梵行-大师所称叹的人,都能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这名叫做五因缘,能使如来法与律不没、不忘、不退。因此之故,迦叶啊!应当要如是而学:在于大师之处,应当修习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或者是法,或者是学,或者是随顺教,或者是诸梵行,为大师所赞叹的人,都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

佛说此经后,尊者摩诃迦叶,欢喜而随喜,作礼后离去。

[对应经典]

《别译杂阿含经》卷六第121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迦叶相应16〉第13经像法经。

十三.虚假法义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候,大迦叶尊者前往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坐在一边,然后对世尊说: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条件,以前少学处但多比丘建立究竟智;是什麼原因和条件,现在多学处但少比丘建立究竟智呢?”

  “迦叶,是这样的,当众生的质素减退,正法开始消失的时候,便会多学处而少比丘建立究竟智。

  “迦叶,在虚假的法义还没有在世间出现的时候,正法是不会消失的;当虚假的法义在世间出现的时候,正法便会开始消失了。

  “迦叶,就正如假金还没有在世间出现的时候,真金是不会消失的;当假金在世间出现的时候,真金便会开始消失了。

  “迦叶,同样地,在虚假的法义还没有在世间出现的时候,正法是不会消失的;当虚假的法义在世间出现的时候,正法便会开始消失了。

  “迦叶,地界不能令正法消失,水界不能令正法消失,火界不能令正法消失,风界不能令正法消失4,而是由於有愚痴的人出现,这样便会令到正法开始消失。

  “迦叶,正法消失是不会像沉船那样迅速的。迦叶,有五种东西会导致正法混浊和消失。这五种东西是什麼呢?

  “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敬顺导师,不敬顺法义,不敬顺僧团,不敬顺修学,不敬顺禅定。

  “迦叶,这就是会导致正法混浊和消失的五种东西了。

  “迦叶,有五种东西会带来正法久住、清晰、不会消失。这五种东西是什麼呢?

  “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敬顺导师,敬顺法义,敬顺僧团,敬顺修学,敬顺禅定。

  “迦叶,这就是会带来正法久住、清晰、不会消失的五种东西了。”

注  4这里的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是指地震、水灾、火灾、风灾四种自然灾害。

[读经拾得]

本经中能令佛法不没的五因缘是对於以下五者的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

大师:佛陀。

法:佛法。

学:戒律。

随顺教:教学。

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清净修行人。

在各对应经典中,这五者表列如下:

除了「随顺教」在南传作「定」外,其馀意义都相同。

由本经也可见,在佛法中「尊师重道」和「依法不依人」不相违背。

(因为五浊,因为众生善法退减,所以「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另 evan 认为:这一经表面上是在问「制戒和学习」的关系,而实际上是在探讨更深一层面的问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动机的问题(道心)。)
论语是谁编写的
1个回答2024-03-14 07:56
论语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我们来看《论语》的纂辑者,由谁编辑的,以及它成书的时代。
  清代的一位学者章学诚,他说《论语》里最晚记录的是曾子逝世时的事情,所以决定不是曾子自己记录的。曾子是孔老夫子的学生,而且是夫子最年轻的学生,所以认为是曾子的弟子们记录的。曾子逝世于春秋战国初年,所以《论语》的成书应该是在战国时期。这样的推断很有道理。
  《论语》这部书里,我们从对人的称呼上看,很多的话估计都是孔子的弟子所记录的。譬如“宪问章第十四”里的“宪问耻”,宪是原宪,夫子的弟子,字子思,他自称名,所以肯定是他自己写的。如果是别人写的,应该称他的字,不可能称他名。在古代,谁有资格称自己的名?只有自己的父母、老师才有资格称名。其他的朋友,乃至国君,也只能称自己的字。从“宪问”这里看到,“宪”是他的名字,自己可以称自己的名,这是表示谦卑,所以这是他自己写的。《论语》中有很多的语录都是夫子的弟子们的笔墨。
  当然也有夫子的再传弟子的笔墨。譬如《论语》第八篇“泰伯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这句话称呼曾子,曾参是夫子的弟子,称曾子这是非常尊重的称呼,像我们称孔子,用子字在他的姓之后,这是非常尊重。只有曾子的门人,就是曾子的学生们对老师是这样称呼的。可见这里面有曾子的弟子的记录,也就是孔老夫子的再传弟子。
  《论语》里有这么多门人、再传弟子的记录,当然这些记录的年代肯定有先后,所以这部书也是成于多人之手。而最后的编定者,有的说是孔老夫子的弟子,这当然不正确,因为这里面有夫子的再传弟子的语录,所以最有道理的,是唐代柳宗元的说法,他说这是曾子的门人最后编定的书。宋朝的二程(程颐、程颢)他们也赞同这个说法。主要有两个原因,《论语》中对曾子的称呼都用曾子,而不称他的字,曾子是夫子最年轻的弟子,如果是夫子的其他弟子,曾子的师兄们编定的,那肯定不会称他曾子,所以《论语》应该是曾子的弟子最后编定的。再者,《论语》里记载着曾参曾子去世之前跟孟敬子的一段对话,也就是曾参去世时的事情,所以也应该是曾参的学生所记录的。
  因此,《论语》我们可以基本断定是曾子的学生所记载的,它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是谁编写的啊?
1个回答2024-03-01 21:31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所以就误认为《论语》的编纂者就是孔子,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多年后才编纂成书的,所以编者不是孔子本人。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夫子既卒,门人相与揖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意思是:孔夫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根据他们平时所记的课堂笔记,相互印证,最后编辑而成这本书,称之为《论语》。


孔子的弟子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孔门七十二贤之中,子贡素来被列为最前茅的几位之一。首先,他被列言语科优异者,孔子曾称其“瑚琏之器”;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之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门弟子中首臣。又善于经商之道,曾行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亦为孔门弟子中首富,甚至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富豪之一”。相传孔子病危时他未赶回,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3年离去,他却守了6年。

论语中含有成语的句子
1个回答2024-02-15 02:57
咱们现在不少常用的成语都出自《论语》,《论语》中演化出成语的内容也很多,这里例举几个。
1.《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直接产生巧言令色。
2.《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衍生出温故知新。
3.《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俏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于此。
4.《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是三思而后行的出处。
5.《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证”,这更不用说啦。
四时田园杂兴编故事,急急急啊!
1个回答2024-02-29 07:17
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们啊,每天都很忙。白天要扛起锄头,出门,除去田里“疯长”的杂草。夜晚还要坐在炕头上,把麻搓成线。乡村里的人们都各有自己的分工--身强体壮的汉子们当然要下地干活啦;而女人们也有自己的活儿可干,那就是织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男耕女织”。可是,孩子们却一点也不懂得耕田与织布。不过,他们也会在桑树阴下学习种瓜。
什么是杂志编委?
1个回答2023-02-25 17:06
编委就是负责干活的。具体写东西都是编委的事。
杂志编辑
1个回答2022-05-30 10:51
当编辑一点都不好,累得要死还没前途。
一般可以去杂志社或者去网站做编辑,看你的要求。目前国内那种小杂志社很好进,随时缺专业编辑,,就是全职的编辑。。
而那种相对比较大的杂志社就比较困难了。。像你可以进生活类的杂志,比如国内比较多的什么情人坊啊,闺房啊这样类似的,你去关注下这一类的杂志有没有招聘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