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提及到欧阳修的秋声赋不仅为作品情感的抒发垫上了一层台阶,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为读者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了解,“增加了语言的情趣”。
作者在结尾处,则特别强调秋对人感情作用,并不因国别和阶级的区别而异。可能因为中国文人中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赤壁赋》,而认为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但这秋的深味,作者又再次强调,非要在北方,才能感觉到底。最后,作者甚至表示愿意以折去寿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这北国的秋天。
对比托情的作用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这就是对比。“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文章就是通过这种对比,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所以,这种对比烘托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更深情感的一种手段。更为注意的是, 作者为了把这种情感烘托、铺垫得更为深沉,郁达夫在首尾两处进行照应,这一反复,情感表达就更为浓烈。
尤其是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真是相去甚远,这种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更为显著。通过这一对比, 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古文观止》,“观止”取“叹为观止”之意而命篇。全书共十二卷,所收文章上自东周,下迄明末,共二百二十篇。由于吴氏编选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读书人欣赏与学习,因此所选的篇目都是自东周以来古文中的名篇。所选文章,以散文为主,也有少量骈文。作者按照时代顺序将全书分别编排为十二卷,而且所选篇目都繁简适中,宜于学习。在每篇文章中,作者都附有简短的评说,以介绍文章背景,解释词句,评论内容等等,文字简洁准确。既使得读者对文章有了清晰的了解,又未增加作品的篇幅。由于上述的种种优点,使得《古文观止》在文人中颇为流行,成为学习古文的必读之书。因此在清代,私塾中往往将《古文观止》作为学生学习古文的启蒙教材。此外,由于清代考据之风盛,文人尚朴,故清学又称“朴学”。这风气无疑对吴氏父子有所影响,他们在编选《古文观止》中相当严谨,不仅慎于选篇,而且在评论中也据实以答,不论是读音还是辨字,都十分精切而确当。这样的作风,的确使本书成为难得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