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什么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个回答2023-11-12 15:14
诗名《所见》
清代诗人袁枚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这首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希望帮到你~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个回答2023-12-06 12:27
译文: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作者:宋·雷震
扩展资料:
这首诗可谓诗中有画的典型例子。水、山、太阳,村落、骑牛的牧童和牧童骑的牛构成一幅色彩多么生动、多么沉静的画面。诗人在创造这一画面时,先从大处着笔,从有形处施墨,水和山构成了整个画面的背景。
然后再在这大背景前推出骑牛的牧童和牧童骑的牛。几方面结合,组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视觉图像。而在这一片苍茫的环境中,还回荡着那信口吹起的笛声,那笛声在苍茫的山村中,也同样变得遥远微弱。在视觉之外加进了听觉印象,使情境更加生动,更可感受。你知到了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全诗的白话文
1个回答2023-12-31 18:46

这首诗是清朝的袁枚所写的《所见》。全诗的白话翻译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扩展资料:

《所见》

【作者】袁枚

【朝代】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话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牧童骑什么
1个回答2024-03-22 19:28

牧童骑什么

牧童骑黄牛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欲,想要。捕,捉。鸣,叫。 
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越,指道旁成阴的树。

樾是啥意思
1个回答2022-12-24 03:16
樾,念yue(第四声),与“月”同音。它的意思是:树阴凉儿。
杨振中 《牧童捉小狼》
1个回答2024-03-16 11:34
原文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翻译



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带点词解释



(1)去:距离。

(2)少顷:一会儿。

(3)故:特意。

(4)彼:另一个。

(5)致:让,令。

(6)顾:张望。

(7)趋:快速跑。

(8)绝:断。

(9)仓皇:惊慌的样子。

(10)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1)状:样子。
“牧童骑牛”的诗是哪一首?
1个回答2024-01-22 07:19

清朝袁枚所作《所见》。

全诗: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就是诗人袁枚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 子才,号 简斋,别号 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曾官江宁知县。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 直隶 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牧童骑得那种牛怎么画?
1个回答2024-02-03 11:27
是水牛 网上有教习图片
关于牧童骑牛的诗
1个回答2024-02-18 16:25

清朝袁枚所作《所见》。

全诗: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就是诗人袁枚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 子才,号 简斋,别号 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曾官江宁知县。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 直隶 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牧童如何骑牛
1个回答2024-02-09 10:08
”因为每次都要看这个破广告,我就发现了问题。这个牧童骑牛的姿势一点科学依据都没有–侧骑牛。山西地处我国西北部,一般来说这地方以黄牛居多,好像雕塑上是水牛。当然,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牧童骑牛的姿势,于是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很多国画、雕塑、民间剪纸、手工艺品中牧童骑牛常常被当作创作题材。而一个重大常识性错误就是牧童常常侧骑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骑过牛。我骑过很多东西,比如马、驴、牛、羊,连狗也骑过,这些我骑过的动物里面,狗是最不老实的,因为它跟本就不让骑,而牛是最难骑的,如果你骑过牛,就会知道,牛的皮是活的,骑上之后左右活动,活动角度大约有30度,也就是说,你骑在牛背上,如果重心不放在中间,就会从上面滑下来,所以,你只能跨骑,不能侧骑。我小时候侧骑过牛,基本上一动就从上面出溜下来。而其他牲畜则没有这个问题。而且牛在走路的时候,它的身子是左右晃的,牛走路时牛背上的扭动就像平时你看女人走路时屁股的动作幅度一样。你想想,一个牧童侧骑着牛还吹笛子,这动作挺难的。那么,一些艺术创作为什么会设计成侧骑牛呢?我估计是他们经常看到牧童侧骑驴、侧骑马、侧骑自行车,于是想象到侧骑牛,而且画出侧骑牛的效果会更好一点,有些东西对称了之后艺术效果不明显,于是信手画出了侧骑牛,如果这些创作者们自己骑一次就知道了。我没有骑过南方的水牛,如果有谁在南方且骑过水牛的同学,不妨告诉我,水牛皮是不是活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