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5-15 22:53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的官立学校,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
1个回答2024-03-17 05:27


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稷下学宫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5-07 18:32

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 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下学宫
1个回答2024-05-25 06:01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建于齐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性质上虽属官办,但实际上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
古文知识— 稷下学宫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0 04:30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稷下学宫"大约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存亡。后来因好大喜功的齐愍王穷兵黩武,不主张"黄老之说","稷下学宫"走向衰落,齐国被秦灭掉后,"稷下学宫"也随着消失。"稷下学宫"主导的"黄老之说"亦逐渐流散。

在田齐政权的重视和厚爱下,"稷下学宫"成为齐国的金字招牌,得到政策上的优待和支持。稷下先生、学士不仅可以"不治而议论",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且据其意愿可向田齐政权申报功名,若获认可,还能受封"上大夫",享相应的爵位和俸禄。

"稷下学宫"最兴盛时,云集了儒、道、法、农、名、兵、阴阳等各家各派有影响的学者,如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宋钘、淳于髡等等都曾在这里讲学,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稷下学宫兴盛期间,最具影响的是:大儒孟子两次到"稷下学宫"游学,第一次倡导"仁政"主张,吸引了邹子使齐,发展阴阳五行学说,成为第一批"稷下先生";第二次在这里宣讲"养浩然之气"的儒家思想,得到齐宣王的尊敬,享受客卿待遇。荀子在这里三次担任"祭酒",历时十余年,在稷下的荀子远离了孔孟的思想,创立以"黄老之说"为主的新学派,推动了齐国"无为而治"。而黄老之学成为了稷下学宫的官学,也正是这个缘由,后代大儒对荀子颇有微词,甚至冷遇荀子。

"稷下学宫"迅速成为当时教育人才的中心,有力地佐证了此举的实效。当年蔡元培先生当北大校长时推行改革,倡导学术上的"兼容并包"思想,使北大成为一所充满生机的中国最高等学府。

可见,学术之自由,相互讨论碰撞下激出的思想火花,必定活跃于灵魂,耀眼于时代。
稷下学宫名词解释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1 08:31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的学府和研究机构。因校址设在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的稷门而得名。齐桓公于公元前360年始建,中经齐威王、齐宣王等,至公元前221年齐灭亡而停办,前后达一百四十年,宣王和襄王时最为兴盛。学宫的教师称稷下先生,弟子称稷下学士。

综考史传,去稷下者包括道家、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等以及“学无所主”的学者,弟子达“数百千人”。

价值

稷下学宫是一个特殊形态的兼备官、私两种性质的学校,它名为田齐创办的国立大学,齐国国君为各派学术大师修建高门大厦、康庄大道,但内部教学结构,则是由各家私学所构成。随着稷下学宫的兴盛,其名望日高,影响较广,来此就学的人日益增多,因此逐渐形成了学生管理的制度、规则。

《管子》中所载的《弟子职》,郭沫若认为就是稷下先生所定学生守则,它详列弟子入学、受业、应客、坐作、进退、洒扫、馔馈等规则。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守则,它成为后世官学、私学、书院制定学则、学规的范本。

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对战国后期思想文化的繁荣起过重要作用。

谁知道多少名人齐国稷下学宫出来的?
1个回答2024-03-19 01:15
稷下学宫存在时间和地位
战国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鲁国不但弱小,
而且很快就灭亡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是稷下学宫。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齐本是周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上功的国策,很快开发成为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失去社会支持的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国君,衰微的周王朝代表周朝各国对此表示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王族换了,国家依然兴盛,
对于这次“篡位”,一直以来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称呼此事。对此庄子有句辛辣的评论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见《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不是春秋时期称霸的姜齐的齐桓公姜小白——小白,汗!这个名字,放到现在是要被笑话的……),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弱。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和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春秋战国时期曾在稷下学宫讲学的思想家是
1个回答2023-07-12 12:10
大概是孔子了。
多少名人齐国稷下学宫出来的?
1个回答2024-03-17 14:17
稷下学宫存在时间和地位 战国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鲁国不但弱小, 而且很快就灭亡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是稷下学宫。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齐本是周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上功的国策,很快开发成为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失去社会支持的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国君,衰微的周王朝代表周朝各国对此表示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王族换了,国家依然兴盛, 对于这次“篡位”,一直以来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称呼此事。对此庄子有句辛辣的评论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见《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不是春秋时期称霸的姜齐的齐桓公姜小白——小白,汗!这个名字,放到现在是要被笑话的……),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弱。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和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1个回答2024-03-30 00:06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性质特点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 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