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给我的启发

求教育类的电影。。主要讲老师学生的故事的。。对教学什么的有启发一类的电影
1个回答2024-01-21 12:38
因为你是我IT,我就要好好回答你的问题、
《背着爸爸去上学》 《我心飞翔》 《隐形的翅膀》 《冲出亚马逊》 《远山远水》
可以了吧 ,太多怕你看不完诶、
人在吗?
爱的教育的启发
1个回答2024-02-14 23:17
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漫话》中的小启发
1个回答2024-03-04 13:46
1.洛克关于“教育的作用”的论述

      在《教育漫话》开篇,洛克就谈到,人与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均仰仗教育之功。我们童稚时所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乃至无法察觉,都有极重大、极久远的影响,犹如江河的源头,水性异常柔弱,一点点人力便可以影响河流的流向,乃至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

2.洛克:“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在书中,洛克首先讨论健康教育,他说,“对于我们的工作及人生幸福,健康是何等重要”。他对儿童的体育、健康、养护等问题都提出了不少具体的颇有价值的意见,例如他建议“无论冬夏,儿童的穿着都不可过暖”,主张儿童用冷水洗澡,多呼吸新鲜空气,衣着不可过紧,饮食要清淡,不喝烈性饮料,早睡早起,睡硬板床,不宜滥用药物,注意运动锻炼等。

3.理性克制欲望,培养良好习惯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教育漫话》中最重要的内容。洛克声称:“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之中,我将德行放在首位,视之为最必需的品性。” 贯穿洛克德育思想的主线有两条:其一是训练儿童以理性克制欲望,其次是从小通过教育与练习去培养儿童所必需的﹑良好的性格习惯。在这一部分,洛克对儿童的德育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其中包括:(1)反对溺爱、放纵子女;(2)宽严结合;(3)奖惩结合;(4)说理教育;(5)榜样教育;(6)文明礼貌教育。其中许多意见甚为精辟。
如何教育3岁孩子 小孩子安全教育 育儿启蒙教
1个回答2024-03-08 07:08

三岁左右正好是自我意思飞速发展的时候。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安全意识,自制力都在启蒙和发展的阶段。到四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化,有的小孩发展的好,有的发展的差一点。就有明显的差异了。这就是为什么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就是在4岁的时候进行的。

所以这个时候进行安全教育是最适合的时候。这里推荐一篇文章网页链接这里讲到安全教育的前提的跟幼儿平等的沟通互动和亲子关系。很有道理,值得一看

什么书教育孩子有启发
1个回答2024-01-20 17:59
  不同时期孩子看的书都有不同。
  推荐你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很好,
还有孩子看的《不一样的卡梅拉》
其他的书也很多,以下书名供你参考
《你的孩子一定有自己的强项》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父母不该说的一句话》
《接纳孩子》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教育应该如何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1个回答2024-02-17 00:12
一、情感激励——用爱唤醒沉睡的心灵
  作为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对于班级舆论氛围的营造。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会根据班级发展需要,利用课堂阵地,用及时的肯定、热情的表扬、善意的批评、中肯的提醒等美好情感去感染学生,建立情谊。教师要通过主动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用富有情感的高质量课堂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智能,以真情实意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
  二、目标激励——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
  目标激励方案的实施,无异于在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挂着一串“葡萄”,为了尝到“葡萄”的甘甜,谁也不敢懈怠,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尝到成功的滋味后会对学习充满信心,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学习好的孩子也会产生危机感,因为他们知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思想上稍一松懈,就会被别人超越。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够在自然而然中形成良性竞争意识以及不断追求进步的积极心态,从而增强学习内驱力。
  三、环境激励——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良好、令人舒适的学习环境,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其自身潜能的发挥。
  每年新学年一开学,笔者就会发动全班同学围绕班级目标,布置班级文化环境:教室门口是班级班徽,上面有班名、班训;教室后面的鲜红横幅是:“加油!致青春,让我们全力以赴!”黑板上方的横幅为:“没有凭空而来的成绩,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学生平时都可以看到彼此的目标,可以说,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在激励班级前进。
  四、榜样激励——吹响小组奋进的号角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扭转后进学生厌学的心理,笔者会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两个人为一组实行“阳光榜样一帮一”学习策略。此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学习竞赛活动,通过这种“一帮一”、“兵带兵”的阳光榜样帮扶小组广泛地吸引学生主动融入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真实的活动中得到教育,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思路。
幼儿教育学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哪些启发
1个回答2024-01-30 07:08
浅谈对当今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启示,敬请专家指正。

一、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才的早 期培养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他发挥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的优良传统,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他还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在他看来,儿童6岁以前的教育将为一个人打下人格、智力、体格的基础,并且这个基础一旦奠定,便不易改变,故马虎不得。若“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而这些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待到他们入学后去纠正,即使教师花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则往往勤苦而难成。因此,陶行知大声疾呼:“有志之士,起而创设幼稚园,以正童蒙。”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倡导因材施教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那么,怎样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呢?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其涵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成为“真人”。陶行知曾经形象地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的肥料是不同的”,并以此来告诫人们:“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还强调教师要给儿童“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坚决反对不了解儿童的特点和能力而采取不切合儿童实际的强制性的灌输教育。在他看来,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和家长要加入孩子的队伍中去,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从而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并从中找出切合儿童实际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才施教,有的放矢。诸如在幼儿园教育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缺乏深入了解,也谈不上研究儿童,只能采取“放羊式”的看管,或者照本宣科式的灌输,不太考虑全班幼儿的个性特点与智能层次差异。这样,一些有特长的孩子得不到合理的培养与发展,而另一些所谓的“差生”则被忽视甚至放任自流。至于有些家长争着为孩子购置钢琴、电脑,盲目延聘家庭教师,强迫孩子学这练那,全然不顾孩子自身需要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小则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大则导致教育上的失误。

三、主张解放儿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儿童是“有力量”、“有创造力”的,这种创造力是人类经过几十万年与环境作斗争,获得并传递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便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他曾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为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教育者“应化作儿童”,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创造力,然后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把学习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儿童。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5.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6.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教师对儿童应负的责任是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思考和创造。另外,他还特别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宽容而不是自流的态度对待儿童。不要压制儿童的创造性,摧残人才幼苗。如当今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机械记诵、轻灵活运用;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儿童主体地位等问题,都束缚儿童的手脑,羁绊孩子的手脚,阻碍了儿童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现成材料让孩子们动手又动脑,以手促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带孩子走向社会,接触大自然,增长见识,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还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拼拼、剪剪、拆拆、装装,让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现代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心、审美、劳动素质都得到提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要求是做到五会: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