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唐魏王妃的小说

梁庄王和魏妃真的相爱吗
1个回答2024-01-18 11:05

梁庄王和魏妃是真的相爱。

墓志记载:

《大明梁庄王妃圹志文》载,王妃魏氏于宣德八年(1433)被册封为梁王妃,时年21岁。正统六年梁庄王薨,她“欲随王逝,承奉司奏,蒙圣恩怜悯,遂降敕旨存留,抚养王二幼女,仍主王宫之事。”

景泰二年(1451)三月十七日“以疾薨,得年三十有八,无子。以薨之年九月初七日葬封内瑜灵山之原,同王之圹。”

梁庄王人物生平:

梁庄王朱瞻垍,明仁宗朱高炽第九子,明宣宗朱瞻基异母弟。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十一日册封为梁王,封国在当时的湖广安陆州(即今湖北钟祥市)。

宣德初年,明宣宗下诏郑、越、襄、荆、淮五王岁给钞五万贯,惟梁王倍之。宣德四年(1429年)就籓安陆(原来的郢王藩邸)。正统元年(1436年)襄王朱瞻墡自长沙徙襄阳(今湖北襄阳)路过安陆,与朱瞻垍留连不忍去。

濒别,朱瞻垍恸曰:“兄弟不复更相见,奈何!”左右皆泣下。正统元年(1436年)上奏称王府潮湿,希望搬到高爽干燥的地方。帝诏郢中岁歉,俟有秋理之。竟不果。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十二日病逝,谥号“庄”,无子国除。同年八月葬封内瑜坪山之原。梁王府故得郢田宅园湖,后皆赐襄王府。及睿宗朱祐杬(当时封为兴王)封安陆,尽得郢、梁邸田,供二王祠祀。

梁庄王和魏妃是什么电视剧
1个回答2024-01-21 04:01
国家宝藏。《敛金葬玉梁王墓》是国家宝藏的一个故事环节,分为上下两集。该剧第二集下集奏请迁府被拒,梁庄王英年早逝,最终因绝嗣失国,面对亡夫,魏妃欲随王逝,却蒙圣恩怜悯不得不存活于世。大型纪录片《国家宝藏》以1949年至2009年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为时间坐标,涵盖中国文物事业的重要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我国文物事业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经历风雨曲折所走过伟大的历程。
带唐和魏的谐音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5 09:30
魏紫姚黄 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
姚黄魏紫 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 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魏颗结草 表示受恩深重,竭力报效之意。
魏鹊无枝 比喻贤才无所依存。
心驰魏阙 指臣民心在朝廷,关心国事。同“心在魏阙”。
心在魏阙 指臣民心在朝廷,关心国事。魏阙,古代天子和诸侯宫外的楼观,其下悬布法令,因以代称朝
大唐贵妃的舞剧《大唐贵妃》
1个回答2024-03-09 23:19

由美籍华人罗启仁导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剧《大唐贵妃》,被称作“动作音乐剧”,该剧糅合了舞蹈、杂技、魔术、音乐和功夫等多种表演元素,音乐中还大量运用中国古典乐器,如琵琶、古筝等来配合塑造主要人物的性格。该剧耗资巨大,演员共有100多名,还用了10多块豪华布景、400多套性感华服,场面极其奢华。

魏征在唐朝时是什么官 魏征在唐朝时是啥官
1个回答2024-05-10 09:53

1、魏征在唐朝时官职是:宰相。

2、魏征,字玄成,在唐朝时是宰相,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3、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大唐贵妃的京剧《大唐贵妃》
1个回答2022-10-20 10:18

《梨花颂》 (二黄四平调)
作曲:杨乃林
梨花开,春带雨
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为一人去
道他君王情也痴 情也痴
天生丽质难自弃
天生丽质难自弃
长恨一曲千古迷
长恨一曲千古思
只为你霓裳羽衣窈窕影
只为你彩衣织就的红罗裙
只为你
只为你轻舞飞扬飘天际
我这里款款一曲诉深情
切莫道佳期如梦难觅寻
我分明见你飘飘欲仙展彩屏
切莫道云海迢迢星河远
我盼相逢
金风玉露绕祥云
啊...
我那天长地久的至爱
我那无法倾诉的知音
我那天长地久的至爱
我那无法倾诉的恋人
注:京剧《大唐贵妃》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了贵妃杨玉环美丽而短暂的一生,从得宠到被唐明皇李隆基无奈赐死的历程。

求魏征死后,唐太宗讲的诗。
1个回答2024-01-22 00:21

1.魏征死后,唐太宗讲的诗?ANS:“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旧唐书魏征传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两首大同小异,但绝对是这首没有错!

2.唐太宗跟魏征的故事?ANS: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观念作指导,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能被太宗重用和太宗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并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确实是发自内心。在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多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您所PO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是出自《赠萧瑀》!萧瑀为隋炀帝嫡妻萧皇后的弟弟,《赠萧瑀》为唐太宗写来称赞萧瑀的。萧瑀于唐贞观21年(西元647年)卒,终年74岁,陪葬昭陵。这跟魏征有什么关系呢?

版主所要的答案已PO在上面,乃千古名言。另外,唐太宗也有写首《赠魏征诗》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其中薤自有争议,另写成瓒。不过,这首不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才写的,这是要注意的地方。

这是他们的故事之ㄧ:

一天,唐太宗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忽然一拳砸在案几上,怒喝道:“这个德参,难道国家不征一个人,不收一斗租,宫女都不留头发,他才称心如意吗?”

侍中魏征拿过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的奏章,只见上面写道:“修筑洛阳宫,是劳顿百姓;收缴地租,是滥征赋税;普通女子以梳高耸的发髻为时尚,是受宫内的影响。”

魏征劝谏说:“陛下息怒。德参虽然有些偏颇,但自古以来,大臣上书时,常常唯恐言辞不够激烈,不能打动君主的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陛下动怒,说明德参的言辞已经打动了陛下,至于应该如何决断,请陛下明察。”

唐太宗这才消了气,叹息道:“你说的很对。我不能给德参加罪,否则以后谁还敢说话。”

魏征乘机又劝说道:“陛下近来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喜欢直谏了,有时勉强容忍,也不像过去那样豁达了。”

太宗沉默良久,不得不承认魏征的话一针见血。他不仅没有怪罪皇甫德参,还赐给他丰厚的奖赏,任命他做监察御史。

那首诗叫「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读了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有什么心的体会四年级
1个回答2024-02-21 14:36
只有胸襟宽广,虚怀若谷,善于纳谏,才能让自己让国家进步。
唐朝魏征的儿子
1个回答2024-02-09 04:42
  长子:魏叔玉,光禄少卿
  次子:魏叔瑜,职方郎中
  第三子:魏叔琬
  第四子:魏叔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