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劝将

李世民苦劝李渊不退兵是哪一仗
1个回答2024-02-24 09:34
入关之前,攻取隋将宋老生据守的霍邑是一大战役。《旧唐书•高祖纪》记战前师次贾胡堡时说:“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
《太宗纪》说得更是绘声绘色:
“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召问其故,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
这个叫做哭师追谏,发生在霍邑之役~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最好是古文
1个回答2024-02-15 04:18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劝学的古文
1个回答2024-03-10 12:56

东晋诗人陶渊明关于劝学的为《杂诗 其一》一诗,原文为: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扩展资料:

陶渊《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是一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结尾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李渊有几个儿子 李渊子女命运如何
1个回答2024-02-22 12:45
根据《新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共有22个儿子,他们分别是:
  隐太子李建成(589——626,37岁),唐高祖李渊长子,母为窦皇后。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母为窦皇后。
  卫怀王李玄霸(599—614年),唐高祖李渊第三子,母为窦皇后。
 巢刺王李元吉(603年—626年),唐高祖李渊第四子,母为窦皇后。
  楚哀王李智云(603—617),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母万贵妃。
  荆王李元景,唐高祖第六子,母为莫嫔生。
  汉王李元昌,唐高祖第七子,母为孙嫔。
  酆悼王李元亨(?—632年7月9日),唐高祖李渊的第八子,母为尹德妃。
  周王李元方(?—630),唐高祖李渊的第九子,母为张氏。
  徐康王李元礼(110—169),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子,母为郭婕妤。
韩王李元嘉(六一八―六八八),高祖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
  彭思王李元则(?—652年5月20日),唐高祖第十二子,母为王才人。
  郑惠王李元懿(620?—673年2月21日),唐高祖第十三子,母为张宝林。
  霍王李元轨(?—688年12月28日),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母为张美人。
  虢庄王李凤,唐高祖第十五子,母为杨美人。
  道孝王李元庆,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母为刘婕妤。
邓康王李元裕(?—665年9月4日),母为崔嫔。
  舒王李元名,母为小杨嫔。
  鲁王李灵夔(?-六八八),高祖第十九子,母为宇文昭仪。
  江安王李元祥(628年--680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母为杨嫔。
  密贞王李元晓(?—678年11月12日),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一子,母为鲁才人。
  滕王李元婴(生年不详―六八四),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母为柳宝林。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什麽呢?
1个回答2024-02-18 15:43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李渊 李小龙传奇
1个回答2023-10-30 23:02
自己一集一集看呗
关于李渊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3 00:26
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渊的儿子感情怎么样?
1个回答2024-02-12 23:11
这样的问题不知道具体如何回答,他有4子一女。长子: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

次子: 李世民,大唐第二代君主,是为太宗,玄武门之变后登基,开创“贞观之 治”。

三子: 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 四子: 李元霸,一说因杀了宇文成都,天下雨打雷,把锤扔到空中后把自己砸死;一说为攻打潼关时被“兴隋九老”之一的鱼俱罗所杀。

女儿: 柴阳郡主,嫁与柴绍为妻,是唐初著名的女杰。

表面相处融洽,可私底下都是为了争权夺利。所以并不能说各自感情很好,唯独李元吉因为一直支持其兄李建成登大宝,所以属于同一战线,对峙李世明
李渊有几个儿子
1个回答2024-02-15 09:43
22个儿子


1.陇西郡公→唐王世子→皇太子→除籍→息隐王→隐太子李建成(母窦皇后)
2.敦煌郡公→秦国公→赵国公→秦王→皇太子→太宗李世民(母窦皇后)
3.衞怀王李玄霸(母窦皇后)
4.姑臧郡公→齐王→除籍→海陵郡王→巢刺王李元吉(母窦皇后)
5.楚哀王李智云[6](母万贵妃)
6.赵王→荆王李元景(母莫嫔)
7.鲁王→汉王李元昌(母孙嫔)
8.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
9.周王李元方(母张氏)
10.郑王→徐康王李元礼(母郭婕妤)
11.宋王→徐王→韩王李元嘉(母宇文昭仪)
12.荆王→彭思王李元则(母王才人)
13.藤王→郑惠王李元懿(母张宝林)
14.蜀王→吴王→霍王李元轨(母张美人)
15.豳王→虢庄王李凤(母杨美人)
16.汉王→陈王→道孝王李元庆(母刘婕妤)
17.郐王→邓康王李元裕(母崔嫔)
18.谯王→舒王李元名(母小杨嫔)
19.魏王→燕王→鲁王李灵夔(母宇文昭仪)
20.许王→江安王李元祥(母杨嫔)
21.密贞王李元晓(母鲁才人)
22.滕王李元婴(母柳宝林)
热门问答